高等院校區域經濟學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19 03:16:00

導語:高等院校區域經濟學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院校區域經濟學教學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區域經濟學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域經濟學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區域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具體途徑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具有對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能力、教學內容滯后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化、教學考核方式片面化、優化教學內容,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強化實踐型教學,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手段多媒體化,著力提升教學效果、完善教學考核方式,保障教學效果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區域經濟學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目前,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滯后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化以及教學考核方式片面化等諸多問題。為此,應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性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手段多媒體化、完善教學考核方式等途徑,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區域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一區域經濟學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

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不同于其他課程,區域經濟學的特殊性在于該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綜合性。其應用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參與政策討論與實踐評估,并在學科發展過程中日益擴展政策參與的領域;另一方面,表現在不斷拓展的國際化視野,即從全球化的角度審視中國的區域發展以及各種區域經濟問題,從全球競爭的角度提出區域經濟的發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綜合性而言,則主要表現在區域經濟學不同于其他以單一經濟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間為研究對象,并且所有的經濟現象都會在這一空間發揮作用,必須研究在各種經濟現象的交互作用下,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整體的一般發展規律。

區域經濟學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區域經濟發展演變的規律以及區域經濟政策理論與實踐,具有對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訂和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方針政策的能力,從事區域經濟管理工作的能力,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從事相關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論基礎,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和經濟建設做更大的貢獻。因此,如何在教學中改革和創新本課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將是從事本課程教學的教師必須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域經濟學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內容滯后化。

根據我們對全國15所重點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研究生授課情況的網絡調查,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學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現實發展需要,具體表現在:一是習慣采用相對穩定不變、具有統一標準的教材。在所調查的15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7年內沒有更換過新教材,至今所使用的教材還是20世紀90年代末在國內流行的那些版本。二是缺乏系統的教學內容框架。由于我國區域經濟學大多是圍繞實際問題與任務進行對策性研究,缺乏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造成該課程教學長期以來停留在“淺顯易懂”的水平上。三是教學內容界定不清。對于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內容安排過于籠統,造成授課重點不明確,教學內容選擇存在較大的隨意性。

2.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化。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數教師習慣于“滿堂灌”甚至“填鴨式”的課堂講授,多年來一直沿續著“一本教案、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而學生則全盤接受甚至死記硬背,其結果是“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記筆記、下課全忘記”。導致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有學生的主觀因素,但更多地出自教師教學中的“僵化、“零散”、“固守”:所謂僵化,即將教學內容當作僵化的教條和現成的結論進行灌輸,缺乏具體化、直觀性;所謂零散,即只重視對每一章、每一節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和傳授,缺乏將不同章節的內容融合貫通,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片面和孤立;所謂“固守”,即只重視對課本規定內容的分析,較少關注經濟現象的變化及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教學的實用性不強。

3.教學考核方式片面化。

盡管建立教學考核制度已得到普遍共識,但是現有考核方式卻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教學考核目標錯位。對教師往往簡單采用一系列量化指標給教師“打分”、“排序”,很少關心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優勢與潛能等方面;對學生則只是關注學習成績的高低,功利性傾向比較明顯。二是教學考核主體單一。對教師的教學考核只看學生的意見,對學生的學習考核則是教師一個人說了算,雙方博弈的結果往往是在基于共同利益下達成互利串謀,從而使教學考核結果失真。三是教學考核過程簡單化。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過期末考試形式進行的,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投入狀態和平時學習成績的考評。

三區域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具體途徑

1.優化教學內容,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保證。根據區域經濟學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理論基礎。綜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現代區域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規模收益遞增與不完全競爭;非均衡力及循環累積因果律;市場開放度強化要素流動性;經濟增長方式選擇和結構優化的內生化理論;產業份額決定國民收入地區分配;二元結構與城鄉聯系理論等。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關注博弈論、內生的增長理論、后福利經濟學、交易費用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充實和建構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引領學科發展的前沿,以深化課堂教學的理論價值。

(2)應用。區域經濟學本身是為了解決實際中區域問題而產生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區域經濟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逐步凸顯出來,區域經濟學的應用領域得到進一步擴展。宏觀、中觀領域里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城鄉統籌、地方產業集群、區域創新體系、城市競爭力、地區之間收入差距、區域分工與合作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諸多方面;微觀領域研究則涉及企業區位選擇、企業遷移、企業組織以及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與合作等經濟活動,使區域經濟學需要回答和解決的問題更加廣泛和深入。另外,近幾年來中央政府陸續制定的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改革試驗區建設等一系列區域性政策措施,也使區域經濟學需要回答和解決的問題更加廣泛和深入。

(3)方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官方統計數據的大量公布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區域經濟學研究逐步走向計量化,強調運用數理模型方法對區域活動進行定量分析,特別是隨著空間計量經濟學的大發展,近年來區域經濟學中空間計量分析的應用越發增多。同時,決策科學、復雜系統理論、計算機信息處理和智能化技術等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不斷地被引入到區域經濟分析之中。

2.強化實踐型教學,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類課程,成功的區域經濟學教學應強調實踐型教學,注重互動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

互動教學的實質就是由傳統單向被動的灌輸型教學轉變為師生間互動交流與研討,從而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授知識去解釋現實經濟問題和驗證理論模型的合理性。開展互動式教學,不僅可以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會從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辯證思維,培育批判、研究、質疑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適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疑問,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案例教學是區域經濟學教學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具體運用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學案例選擇的現實性、典型性、綜合性和動態性,其案例應該是對現實熱點問題和學生們普遍關心問題的提煉和總結;另一方面,案例教學互動的組織形式可多樣化。既有安排學生獨立完成的個人案例,也有學生之間合作的小組案例;既有書面的案例分析報告,也有口頭的案例討論等。

模擬教學近年來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開始得到關注。通過模擬教學使學生學會如何確立區域發展目標,如何捕捉區域發展非均衡狀態下可能產生的有利或獲利機會,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廣泛組織實現既定目標所需要的資源,以便最終實現既定目標,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地體驗區域發展變化規律,進而靈活地做出區域決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判斷決策能力和合作協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3.實施教學手段多媒體化,著力提升教學效果。

開展多媒體教學對提高區域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即可以運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文字、圖形、影像、語音等方式來演示教學內容,代替傳統的單純依靠老師講授和板書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創造空間;可以通過多媒體圖形、動畫的屏幕演示,將區域經濟學中許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論、復雜的邏輯關系直觀、清晰地表達出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將大量原來需要在課堂內進行的板書工作通過課前制作的教學軟件演示出來,課堂的課余時間增加,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講授和組織教學活動。

但是,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并不等于完全否定傳統教學手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兩者有機結合,發揮各自所長,彌補各自之短。具體來說,一要遵循目的性、最優化原則。即多媒體手段和內容的選擇,必須緊密結合區域經濟學教材,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選定,當用則用,不適則棄,講究實效,切不可為追求時尚,不顧教學的實際需要而盲目使用,否則適得其反,弄巧成拙。二要注意多媒體技術選擇與組合的最優化。即根據區域經濟學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去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技術,既要注意選擇效果最好的來運用,也要考慮它們能否優化組合的效果,充分發揮各種多媒體技術的最大效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三要注意多媒體教學的反饋。即教師必須控制多媒體教學過程的各種因素,及時準確地接受學生的反饋信息,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進度,優化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4.完善教學考核方式,保障教學效果。

教學考核應涵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個方面,二者都不可偏廢。在對學生學習的考核方法上,應建立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以綜合運用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態度為參照的綜合評價體系。具體可采取筆試、口試、作業、討論、考勤等多種形式,其中筆試、口試主要考核學生對教學基本內容的掌握程度,討論和作業主要考核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記錄提問、發言、出勤等情況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另外,根據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考核方式中應特別加入社會實踐的環節,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承擔校內外的科研、設計、調研、咨詢和服務活動,培養學生利用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在對教師教學的考核方法上,則要著力改變目前簡單地由學生給教師教學打分的做法,注意結合其他一些方式如教師互評、教研室集體聽課、督導組聽課等,廣泛參考多方面主體的意見,增加考核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同時,在考核過程中,應注重營造公開、透明、民主的氛圍,各方共同參與、民主協商,通過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共同找出教學中存在問題以及未來改進措施。

參考文獻

1.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1)

2.羅靜曾菊新: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幾個新特點芻議[EB/OL].

3.安虎森:新區域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

4.唐禮智:閩東南地區開發區發展戰略研究[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5)

5.王文青宗義湘趙邦宏:《發展經濟學》教學方法與考核范式探索[J].科教文匯,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