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7 04:02:00
導語:全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企業自主創新創新體系區域創新
論文摘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和關鍵環節。總結分析了浙江省在提高企業自主創新方面的經驗和不足,從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等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上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構建“五大”創新體系、全面提高浙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基礎和關鍵環節是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浙江多管齊下,采取有力措施引導企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推動企業發展壯大,提高市場競爭力,逐步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據《中國創新能力研究報告2006~2007》顯示,浙江科技綜合實力、區域創新能力分別居全國第7位和第6位。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能力這5個指標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第5位和第6位。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43.6%提高到2007年的47.6%。
1浙江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成功實踐
1.1確定戰略、制定規劃,營造創新環境,引導增加科技投入
2001年,浙江制訂了《浙江省十五科技發展計劃》,提出了建設“科技強省”的戰略目標,于2006年出臺了《浙江省科技強省建設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與規劃相配套,浙江省科技廳會同發改委、經貿、財政、國稅、地稅、統計等部門制訂實施科技強省的配套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科技強省和建設創新型省份作為浙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突出了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營造了浙江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在政策引導下,浙江全社會科技投入持續增加,全社會科技投入由2000年的104.89億元提高到2007年的516.78億元;其中財政科技投入從13.98億元提高到72.88億元;R&D投入由36.5億元提高到286.32億元。
1.2加快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改善企業自主創新條件
為有效解決創新資源不足的問題,浙江省大力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建設,為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提供服務和支撐。2002年,建立了“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為企業和科研人員搭建了一個廣泛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服務浙江自主創新。從2002年開始,在區域特色產業或支柱產業發達地區建立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創新載體。到2007年底,已建成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基地45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基地7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62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62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5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80余家;科技企業孵化器64家,孵化面積超過136萬m2;風險投資公司30多家。浙江網上技術市場累計企業技術難題4.3萬余項,正式簽約1.4萬余項,技術合同金額123.5億元。同時加快公共科技基礎條件、行業和區域三類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全省建設了科技文獻、大型儀器、實驗動物等4個公共基礎條件平臺和集成電路、新藥創制現代紡織與裝備等26個行業區域創新平臺。
1.3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突出重點,抓好龍頭骨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根據浙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企業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大企業、大工程,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著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2002~2006年,共組織實施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9337項,爭取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684項。2006年以來,組織實施了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項目研發投入累計達到166.8億元,其中省財政科技投入8.2億元。重大專項的實施,共解決關鍵共性技術1656項。申請專利或獲得登記軟件著作權2835項,其中發明專利1153項。專項實施以來,風力發電、電動汽車、新藥創制、綠色化工領域已取得了重大進展,有力地促進了自主創新、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1.4引進大院名校,推進產學研合作,增強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2003年以來,浙江大力開展引進大院名校工作,從政策層面推進產學研合作,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的共同體。2003~2006年,累計引進共建了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浙江加州國際納米技術研究院等350多家創新載體,總投資超過40億元,引進高素質科技人才7500余人。從人員的數量上來看,新引進的人才相當于再建一個浙江大學,超過省里40多個院所的科技人才數。至2007年,浙江企業分別與省內外500多家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同時,加強了與國際科技的合作,與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德國弗朗恩霍夫應用協會等歐美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先后建立了俄羅斯科學院嘉興技術轉移中心、烏克蘭國立船舶制造大學浙江船舶制度技術轉移中心、中俄巨化科技園、浙江加州國際納米技術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基地。
1.5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
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編制了《浙江省十一五知識產權發展規劃綱要》、《浙江省應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目錄》,明確知識產權的目標任務,加強知識產權的開發。2007年浙江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達到68933件和42069件,位居全國第二,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達9532件和2213件。推進知識首要試點城市、園區和企業的示范作用,加強專利執法,制定《浙江省專利行政委托執法暫行辦法》,涉及到知識產權的案件結案率超過90%。
2浙江自主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知識創造能力明顯不足
浙江由于缺乏大院名校,知識創新的基礎比較薄弱,制約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2007年,浙江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286億元,占GDP的比例為1.54%,不僅與發達國家(一般占GDP的3%以上)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而且與上海(2.50%)、江蘇(1.60%)相比也存在差距。擁有的國際專利水平較低,2005年,浙江每百萬人口擁有美國發明專利只有0.53件,而國際上24個創新型國家每百萬人擁有的美國發明專利中位值已達77.4件。
2.2科研基礎條件薄弱,創新人才缺乏
2006年浙江省科研物質條件指數在全國列第28位,科技人才總量不足。浙江每百萬人研發人員數只有廣東的78%、江蘇的58%、遼寧的56%。高層次人才緊缺,高級技術職稱人員只占人才總量的3.9%,低于5.6%的全國平均水平。
2.3企業創新投入不足
由于浙江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創新活躍但能力不強,缺乏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創新活動局限于模仿創新,存在著重引進、輕消化,重模仿、輕創新的現象。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投入比是1:0.2,與工業化中期的日本、韓國的1:5相比有較大差距。
2.4對外技術依存度偏高
技術引進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引進、輕消化現象。發達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中國也只有50%左右,而浙江卻高達63.6%。同時,浙江在大中型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總額中,以設備為主的合同金額占93%,以技術為主的合同金額不足7%。3浙江全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思考
全面提高浙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要堅持規劃先行、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和體制機制的創新,建立健全“五大創新體系”,全面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3.1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的區域創新體系是指在自主創新過程中,由企業來實現科技活動與經濟活動的有機結合,整個創新過程由企業主導控制,最終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成果應用和產業化的主體、利益主體和風險承擔的主體。要以政策引導,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等自主創新的實體,共享創新資源,滿足企業創新需求,實現創新資源的最優配置。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務實高效、開放靈活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不斷充實產學研合作的內涵,擴大合作領域。支持由企業組織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形成創新聯合體或聯盟,實施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聯合工程。按照政府推動、企業為主、公平競爭、自主聯合的原則,選擇若干重點領域建立產學研聯合研發基地,穩定持續地開展技術研發活動,在關系產業競爭力的重點領域聯合研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標準。政府主管部門應根據浙江產業發展的特點,從產業集群特點出發,建立專業產業產學研協會,推動集群產業的自主創新。
3.2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原始創新體系
高校、科研院所是提高知識創造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的主陣地,因此,必須充分釋放創新能量,發揮其在原始創新中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要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和專業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大眾化、國際化、現代化步伐,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原始創新體系。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握科學基礎和技術前沿,堅持學科推進與需求牽引相結合,突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對可能產生重大帶動作用,能夠形成新的核心技術和新的產業增長點的重大基礎性、前沿性科學問題,集成優勢,加強研究,搶占科學研究制高點,全面提升浙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重點發展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機械制造、工程科學、重視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力爭取得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科學成果。進一步擴大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加大對浙江自主創新及高技術研究開發迫切需要的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的扶持力度,增強浙江源頭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
3.3建設以整合集聚創新資源為基礎的自主創新支撐和服務體系
集聚創新要素,加快建設創新載體,加快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區域和行業創新平臺等三類重大公共創新平……全科論文中心臺建設步伐。形成若干行業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區域創新集群,著力建設一批國內外一流的科研機構、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為企業創新提供基礎支撐。提高浙江自主創新能力,真正實現產學研結合,還必須充分發揮各種類型的中介機構,特別是市場化中介機構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快培育和發展重點科技中介機構,建立和完善以科技評估、科技咨詢、專利等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技術轉移機構、科技信息機構為代表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以孵化器、科技園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以產品設計、檢測、技術服務等機構為代表的技術服務體系。同時提高各類科技中介機構的服務能力,圍繞浙江自主創新需求開展各類創新服務活動,促進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類社團在科技中介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努力構建技術交流與技術交易信息平臺,對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技術開發與服務活動。
3.4建設以制度創新和環境建設為重點的宏觀管理調控體系
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創新經驗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加強政府引導,建立和完善自主創新的宏觀調控體系。要統籌規劃、完善政策法規,建立與自主創新相適應的科技管理體制。①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方針,從浙江經濟科技發展的實際出發,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制訂引領浙江自主創新的5~15年中長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用15年時間,完成建設創新型省份戰略目標,使浙江省的科技實力位于全國前列;②完善政策法規,營造創新環境,建立和完善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知識產權保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③建立和完善自主創新建設項目的投資、建設、運行、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為企業創新提供政策支持;④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科技決策機制,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浙江省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在重大科技決策和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省市縣集成聯動、專家咨詢與行政決策相結合的科技管理新體制;⑤優化科技經費使用結構,完善財政科技經費支持方式,對企業投入為主的科技項目實行事后補助和貸款貼息,努力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經費使用績效。
3.5建設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的社會多元投入的創新投入體系
嚴格執行《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第七章第四十二條關于“省、市、縣財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長幅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年增長幅度”的法律規定,逐年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建立以財政科技投入為主導、企業科技投入為主體,多元化、多層次的全社會科技投入機制。建立健全相關金融政策,引導各類銀行加大對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試行科技創新貸款,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對中小企業實行低利率政策和產業融資政策;對政府優先采購等一系列財稅政策實施貫徹落實與督促檢查,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設立創辦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探索興辦科技擔保公司、小額科技貸款公司和科技開發銀行(商業銀行科技支行),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貸款支持。加大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逐年提高R&D投入占GDP和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
- 上一篇:五查五看文體局領導自查剖析
- 下一篇:師德師風階段學習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