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時間:2022-10-10 04:20:39
導語:區域經濟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國家及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都有重大調整。本文以湖北省武漢市的區域經濟發展為例,通過分析新常態下武漢市區域經濟發展的變化,探討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并針對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新常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GDP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趨于平穩,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認識、適應新常態并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地方高職院校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目標,所以,區域經濟當中進行的行業發展規劃、技術產業結構調整等都是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十分重要的依據。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實踐鍛煉角度來看,為了實現與區域經濟的良好、協調發展,高職教育要以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建立長效就業機制為主導。如何在經濟新常態模式下,改善和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是地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重要內容。
1新常態下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國家經濟發展要適應新常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十三五”規劃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方向、發展思路、發展著力點,并將會貫穿于“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優化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型制造業,構建新型產業發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拓展網絡經濟空間,發展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構筑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強化水安全保障。并在發展中注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將以國家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為方向,其經濟發展模式與以往將會有大的改變。以湖北省武漢市的經濟發展為例,在發展新型制造業方面,武漢市政府制定了“武漢制造2025”行動計劃,提出了構建“現有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有機更新的“迭代產業體系”,并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全面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在產業集群方面,重點培育新型平板顯示、集成電路、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汽車制造、電子商務五大領域。在發展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方面,積極發展工業設計、數字動漫、網絡游戲等創意產業,推進文化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使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組織方式與生產模式變革,構建服務化、智能化、網絡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式。在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方面,基本建成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高速公路路網重要樞紐、重要門戶樞紐機場、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成為全國內陸綜合交通體系最為完善、通達能力最為健強的樞紐城市。
2新常態下地方高職院校專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適應性分析
經濟發展新常態之下,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方向時刻都在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方向指向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職院校應迅速跟進,為區域產業培養急需的技能型復合型人才,緊扣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努力實現專業設置和產業發展的互動對接。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尚沒有針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變化進行適應性改革,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各級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宏觀指導和控制力度不夠,缺乏區域產業結構和專業結構的整體布局。第二,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缺乏前瞻性,尚未意識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改變,缺乏戰略層面的策劃與思考,沒有根據專業和教學優勢,分別與各院校和行業(行業)對接學科建設規劃。第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原本就與現有產業需求脫節,專業教學難以擺脫傳統理論教學模式,“雙師型”教師也難以從“質”和“量”上滿足職業技能要求,致使在新常態經濟發展模式下,學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的方向不明確。因此,有必要進行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3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議
在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結合自身發展目標,根據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的趨勢,準確定位、合理規劃專業布局,保證其角色定位、市場定位和區域產業發展格局相適應。加強專業化和專業化建設的優勢,加強傳統專業人才的轉化和整合,努力實現專業結構和區域產業結構的動態對接。第一,專業規劃的合理規劃。高職院校由于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不同,自然決定了學校的不同發展和定位,高職院校只有明確定位,自己要準確規劃專業設置,突出學校特色和辦學特色。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定位不局限于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國家的工業和經濟發展,規劃有專業的集群是比較優勢的戰略,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第二,適當調整專業結構。一是針對地方優勢產業,開設新興專業,如圍繞武漢市水路、鐵路發達,以及建設全國內陸綜合交通體系樞紐城市的定位需求,積極開設交通運輸、物流管理、服務類等專業等;二是擴大與互聯網產業體系相關聯的專業,如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數字動畫、網絡游戲、物聯網技術和信息安全等專業;三是湖北省新興產業專業的工業設計、能源開發、石油天然氣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等;四是要嚴格控制需求飽和,布點太多的專業,如企業管理、計算機應用等專業人才。第三,實現校企之間的無縫連接。在高職院校中,有必要建立一個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之間的良好合作機制。明確企業責任在職業教育的發展,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提供專業對口的技術崗位培訓和條件,引導高職院校主動與企業對接、對接和育人、對接技術研究和項目開發模式的校企合作。具體來說,是聯合企業和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與崗位對接課程,優化課程結構;與車間對接基地,促進內外部實訓基地建設;與熟練技工對接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雙師型”;與單位對接評價,完善評價體系;以聯合培訓的類型,加強對企業職工的培訓;和對接經理總裁協調溝通校企合作機制的建設等,實現校企合作真正意義上的“無縫對接”。因此,高職院校應以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為著力點,始終將發展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和區域產業結構及時對接,其次是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專業人才,這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選擇
作者:郭晶晶 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徐一暢.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9.
[2]張麗波.人才培養和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蔣一清.基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5,(33):10-12.
[4]張舸.高職專業與區域產業結構契合度研究[J].職業時空,2015,(12):6-8,12.
[5]趙澤凌,李琳莉.新常態下地方高校支持區域經濟新一輪振興的路徑淺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5,(4):64-65,63.
[6]鄒滿麗.芻議地方高校轉型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33-35
[7]樊永德,楊菲,全紹華.大學科技園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531-535.
[8]王維婷.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與對策[J].江蘇教育研究,2015,(36):12-16
[9]丁國穎.區域經濟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培訓,2015,(18):102,104.
[10]李娜.基于區域經濟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5,(36):31-33.
[11]高雪春.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銅仁學院學報,2015,(6):111-115.
[12]王芳.轉型期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初探[J].山東化工,2015,(24):139-140.
- 上一篇:特色區域經濟未來發展趨勢思考
- 下一篇:知識經濟背景下煤炭銷售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