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專業設置實踐研究
時間:2022-07-13 10:21:27
導語:區域經濟專業設置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為社會提供專業型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應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根據地方經濟的趨勢,從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的邊緣地帶逐步轉移至中心,融入社會及區域經濟發展中,從而促進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以企業為主導的區域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直接決定了是否能適應市場、社會的需求。因此,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方面,應明確市場、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明確專業的針對性及實踐性,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以企業的需求為標準,保證專業設置的合理性。
一、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
專業設置是高職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是連接社會需求與教學工作的紐帶,也是實現高職院校教育價值,推動高職院校發展的基礎動力。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應結合地方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原本的技術領域、崗位逐漸消失,涌現出了大量的新技術領域、新崗位等,這也使高職院校必須對自身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符合社會人才需求,起到引導社會人才消費的效果,這也是判斷高職院校對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的標準。另一方面,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趨勢,能有效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為學生的未來就業奠定基礎。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緊缺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從而更好的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認識,明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合理設置專業課程。
二、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原則
(一)適應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指的是高職院校應明確區域特點,設立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這主要是由于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的,高職教育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對區域的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時,應考慮到勞動力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例如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熟練勞動者數量較少,對中等職業人才的需求較大,而經濟發展較快或高新產業區,對各類技術人員都有一定的需求。同時,高職院校還應當意識到區域經濟是一個不斷發展、轉變的過程,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人才需求的多樣性、流動性更加明顯。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時,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區域政策、產業結構等,及時適應市場變化,合理設置專業。(二)可持續發展原則。高職教育想要適應區域的經濟發展,必然要一定程度上超前發展。在專業設置方面,應對經濟發展及技術發展方向進行預測,保證培養人才的過程符合社會需求變化,對教育的滯后性與市場多變性進行協調,促進專業的開展,從而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三、高職院校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明確專業設置的靈活性。高職院校的目的是培養出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在專業設置方面具有可變性、開放性的特點,容易受到區域經濟及市場的影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區域的市場、經濟、職業有密切的關系,在設置專業時應具有較強的職業指向性及針對性。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我國職業及崗位的變動更加頻繁,直接反應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以市場變化為導向,以區域經濟發展及人才需求趨勢為依據,不僅應明確教學重點,同時還需要加快對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的適應能力,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社會提供多面性的人才。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學科交叉復合的方法,適應區域職業崗位的快速轉換,為學生的未來就業上崗奠定基礎。(二)加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變化,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設置不僅應符合區域社會的發展需求,還需要根據區域的產業結構進行變化,從而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又會反過來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兩者相互影響。從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情況來看,其專業開展及人才培養均開始與地方政府及區域企業進行合作,但由于政府、企業、學校的目標、利于不同,同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及社會服務方面存在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多方深入合作。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加強自我調整,明確教學服務的目的及定位,了解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專業設置進行適當的調整,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行業部門為指導的多方合作機制,共同進行投資管理。在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遵循市場變化進行專業設置,不僅應對行業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同時還可將專業作為中介,與政府、企業在多方面共享資源,實現區域化辦學的系統功能,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高職院校在于區域經濟發展互動整合的過程中,政府應充分體現自身的調控作用,根據產業分類、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指導專業結構調整。對區域內高職院校的專業進行統籌協調,打破行業界限,根據學校的優勢進行統一規劃,指導對傳統行業的調整與改造,評價高職院校的建設情況,從而建立各個學校的優勢專業,形成規模效應,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三)優化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結構。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決定于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而產業結構的合理性 又與產業部門在經濟循環中的階段有關。每個產業均存在創新、發展、成熟及衰老4階段。若區域中的主導產業部分均處于創新階段,則區域經濟具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也應當根據產業結構的發展階段,將專業分為新興專業、成熟專業及衰退專業。具體設置專業時,應盡量壓縮、淘汰衰退專業,大力扶持、宣傳新興專業,通過專業的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從而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設置的優化應當從區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等多方面入手,明確高職教育的主體,結合高校的自身特點,設立具體的發展方向。在對專業結構提升時,要處理好社會需求多樣性、高校教育穩定性以及資源可利用性的特點,保證專業結構的合理,不僅要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還應當符合技術發展的前沿。從產業、技術、人才需求等方面,設置適應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的熱門專業,并根據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性,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實現各個專業與高職院校的合理布局。此外,新興專業的發展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多數新興專業人才難以在短期內形成規模,若多個高職院校開展新興專業,容易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同時也浪費了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專業的發展。
四、重視品牌、特色專業發展
(一)明確品牌、特色專業的內涵。品牌專業指的是專業條件、改革成果、建設管理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內同類院校中處于較高水平的專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較強,對企業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能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特色。特色專業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某個方面能達到較高水平,未來就業、發展空間較大。(二)品牌、特色專業建設原則。高職院校在進行品牌、特色專業建設時,應明確特色、規范、質量、效益的原則,以市場變化為導向,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對專業進行創新。高職院校應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核心,通過社會評價、招生就業率、人才質量對專業的教育水平進行評價,并總結經驗,及時調整。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發展動力,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將品牌、特色專業的建設作為高職院校改革的創新點,擴大高職院校的知名度,提高學校的利益,同時以此為契機,對其他專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促進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三)品牌、特色專業的建立措施。高職院校在建立品牌、特殊色專業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選擇有地方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及招生優勢的傳統優勢專業進行發展,加大對專業的建設及投資力度,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體系,通過對傳統優勢專業的總結分析,創立高職院校的品牌、特色專業;第二,選擇新興優勢專業或區域內未形成規模的支柱產業。新興優勢專業及支柱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較高,在專業建設方面,多數高職院校均處于起步階段,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往往也沒有清晰的規劃。在此背景下,若能率先建立特色、品牌專業,保證教育質量,提高學生就業率,取得用人單位的信任,必然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先機;第三,制定全面、合理的專業建設方案,提高專業教育改革的落實力度。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加大對品牌、特色專業的投入及建設力度,完善平時的監督、評估、檢查、指導工作。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品牌、特色專業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高職院校必須不斷進行創新,才能維持專業的生命力,保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契合度研究--以杭州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2):8-12.
[2]陳基純.珠三角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吻合度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5):8-13.
[3]張等菊,江洧.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切性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高教探索,2017,(3):96-101.
[4]錢小莉,儲慧,陳文玲,等.蘇中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適應性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8):232-233.
[5]陳智剛,羅婕,毛小凰,等.云南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2(6):8-14.
[6]袁麗.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探討[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30(1):105-107.
[7]李晶.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度研究——以營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山東化工,2017,46(1):113-114,117.
[8]王于琴,田峰.高職人才培養下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適應性評價[J].中國商論,2015,(21):165-167.
作者:龔曉莉 彭靖 陳麗州 單位:重慶城市職業學院
- 上一篇:區域經濟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研究
- 下一篇:市場經濟戲曲傳承與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