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與協調發展對策

時間:2022-11-27 04:06:14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與協調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與協調發展對策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與中央集權逐漸向地方下放進程的推進,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干預作用日益增強,為地方政府成為市場經濟獨立決策權力主體提供可能,但受地方要素差異性、地方政府政策發展側重點等因素影響,地方政府在經濟干預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這一發展大環境下,如何有效縮短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穩定發展,構建特色化產業鏈條,提高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陜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本文就是基于當前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現狀,積極探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對策,旨在為實現陜西省區域經濟長久穩定性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陜西省;區域經濟差距;區域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的深化與中央指令在區域經濟中的顯著性弱化,使陜西區域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陜西區域經濟發展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種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制約著陜西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深入分析現階段陜西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現狀,挖掘差距成因并制定可行性對策,能有效改善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局面,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一、陜西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狀況

陜西省是中國在西北地區的重點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對于維護中國市場經濟的穩定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與社會價值,經濟體制的改革深化使陜西省的區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但地方政府干預的負面因素也使陜西的區域經濟在不斷發展擴展過程中,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區域經濟差距問題。從人均CDP角度分析,陜西省從1990年至2016年,全省CDP的極值從以往的404.30億元增長到19399.59億元;人均GDP的極值也從1219元增長到51015元,分別增長了46.98倍與40.8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極差也1990年的1175元,增長到2016年的284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極差從1990年的360元,增長到2016年的9396元,分別增長了19.20倍與25.10倍。關中、陜南以及陜北三大區域的人均GDP極值也從1990年的580元,增長到2016年的24273元,擴大了4085倍。從區域投資角度分析,陜西省2016年的全社會固定投資額為20825.25億元,在“陜南綠色循環發展、關中協同創新發展以及陜北轉型持續發展”的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下,區域投資逐漸呈現陜南迅速、關中穩定以及陜北下降縮窄的局面,其中陜南區域經濟投資增幅了24.5%,較2015年高出了1個百分點;關中區域經濟投資增長了13.5%,較上年增速提升了7.2個百分點;陜北區域經濟投資收窄下降了2.5%,同上年相比收窄了將近3.7個百分點。從公共基礎設施與服務角度分析,區域信息化發展水平表明,到2016年底,陜南、關中與陜北為22:46:42。截止到2016年,不同區域的每萬人擁有的衛生機構床位與醫療人員大體情況是,陜南區域為50和59;關中區域為65和77;陜北區域為57和69,從中可以看出,陜南區域不管是在每萬人衛生機構床位上,還是在醫療人員上,均較其余兩地服務水平要滯后。同時,相關研究數據表明,陜西省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費用要比城市地區高出近4倍,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幾個省份,且這一收入差距明顯高于國際相關警戒標準,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加大,已經成為陜西省重點關注問題。

二、陜西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形成原因分析

區域條件、地域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等,是導致陜南等陜西三大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重要因素。從整個陜西地域格局來看,關中是內地與西南、西北地區經濟文化等的重要銜接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其本身就是西北區域極為稀少的平原地帶,為該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相較而言,陜北自然資源豐富但交通體系建設過差,而陜南物資豐富,但多山路,交通也極為落后。另外,國家在政治經濟發展戰略決策制定上存在的地域歧視性,低投入與地區自身的發展滯后性,也給陜西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阻礙。再加上陜西地區在發展中存在一定的區域先發優勢與循環累積效應,關中經濟顯著性高于陜南與陜北兩地,積累能力的差異性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區域經濟差距。

三、實現陜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一)發揮政府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市場機制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區域經濟間的不平衡性,為了將區域循環積累效應降到最低,政府要提高對欠發達地區政策與物資的投入傾斜力度,提高欠發達地區整體產業密度,陜西與陜南地區政府要與相關機構協商交流,根據地區優勢特點與優惠政策吸引社會投資,加快對基礎公共設施與交通體系的建設,并適當提高陜西欠發達地區財政支付轉移能力。(二)發展優勢資源與特色產業。地域的發展關鍵在于構建系統完善的對外輸出基礎產業,而這是建立在對本地優勢資源的挖掘利用程度以及優勢資源產業鏈條上。陜西在發展中要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優勢,如大力扶植秦巴山的藥材種植業,發展西商旅游產業等。同時,要構建產業聯動機制,塑造不同地域的標志性品牌,帶動周邊以及整個區域的發展,形成產業聯動發展體系。(三)強化區域協調互助合作。陜西在發展中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將資金逐步引入欠發達地區,逐漸形成區域協調互助共贏發展模式,不僅要全面推動不同區域要素間的高質量流動,構建資源共享互補機制,尤其是在資金與技術等方面的溝通合作,逐漸消除區域產業發展壁壘,并且要提高對口區域經濟發展支援,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構建陜西省內不同市縣間的對口支援體系,以關中與陜北經濟發達市縣為主,帶動陜南地區經濟欠發達市縣經濟發展,建立結對一對一幫扶關系,互惠互利,逐漸形成區域協同發展良好態勢。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當前陜西經濟處于相對較高的發展水平,但其存在較為嚴重的區域發展差距,所以陜西需要充分發揮地區政府扶持與引導作用,提高對欠發達地區政策與物資投入傾向性,強化區域協調互助合作,從根本上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

參考文獻

[1]孔凡斌,陳勝東.新時代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思考[J].企業經濟,2018(3).

[2]杜傳忠.經濟新常態下推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徑及對策[J].理論學習,2017(6).

[3]檀懷玉.稅收區域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研究[J].稅收經濟研究,2016(5).

作者:李文倩 趙迪 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