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流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

時間:2022-11-02 10:16:04

導語:勞動力流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力流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穩步增長,我國地區經濟差異性巨大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勞動力流動對北京地區各區域性經濟差異性增長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力,通過分析北京地區勞動力人才流動的相關數據,并利用泰爾指數測算北京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在此基礎上判斷出勞動力流動對地區經濟差異化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力。由此得出,有效控制勞動力流動,強化引進外資,構建產業轉移與勞動力回流協同模式,可以縮減地區性經濟差異,以促進北京地區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勞動力流動;泰爾指數;經濟增長差距;北京地區

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力為了體現出自身最大的價值所做出的變動,包括產業之間的變動,部門之間的變動等。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變動,歸根結底是商業化作用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將它蘊含的價值給予充分的發揮。而它的變動性也必然會引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動。以現代經濟學發展的角度來論斷勞動力的流動也會引發人口密度的變動。這也是自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顯現出的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的根源所在。通過分析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要高于中西部地區。除了地理位置固有的因素外,由勞動力的流動所引發的人口密度的變動是引發經濟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它所引發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是顯而易見的。隨著勞動力大量涌入東部地區,中部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公共影響力的反彈,這不僅包括交通問題還包括養老等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則出現了由于缺少勞動力人口而引發的養老及留守兒童等問題的出現。因此本文通過對北京地區多個區域的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來測量北京地區勞動力流動所引發的區域經濟增長差異性問題。通過該問題的探討,希望能夠為北京經濟均衡性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勞動力流動與地區經濟之間的差距

自建國初期以來,為了能夠滿足社會建設的需要,我國勞動力便產生了大幅度的流動。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很多學者也將其歸納為以下3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由勞動力流動所引發的地區經濟差異是必然的。周家來認為勞動力的流動對于經濟發達的地區而言更具優勢,因為它會以較快的速度將這些勞動力資源進行充分的吸收并發揮其效應相反較貧窮的地區則不能充分利用其勞動力流動效應。這與地區經濟本身所具有的資源條件有關。段均同樣認為有勞動力流動會引發更大的地區經濟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的變動,主要體現在勞動生產力的提升方面。李實則認為提升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就業率可以縮小地區經濟差異。王小魯同樣認為將勞動力實行跨區域性就業能夠有效的縮短地區經濟差異問題。孫文凱的觀點中闡述,通過政府的力量能夠縮短地區經濟差異。第二種觀點認為,由勞動力流動所引發的地區經濟差異縮短的理論并不能夠成立。持有這種觀點的包括許召元、洪興建等,在他們看來,勞動力流動幅度的大小與地區經濟差異性沒有直接的關系,或者說這種關系性微乎其微,影響力極小。第三種觀點認為,推動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流入,將其轉化為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則有利于推動兩者之間的差距。總之通過研究發現,很多學者只看重于勞動力流動與地區經濟之間差距的影響,這種觀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為地區之間還存有原生態地域性差距。這種差距性同樣不容忽略,它對于地區經濟的增長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

二、北京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水平測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地區為了促進全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采取的政策極為包容。通過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再帶動起其他地區富起來的政策,使得東部地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得明顯滯后,也由此產生了不均衡性發展。

(一)測量方法與數據選取說明

關于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為普遍應用的是泰爾指數法,它不僅能檢測出地區經濟水平發展的差異,并且還能檢測出這種地區型經濟差異所引發的對整體性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因此,文中就以泰爾指數法來測度我國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T代表我國整體差距,TD代表,TE代表大地區間的差距,TN代表東部地區差距,TS代表中西部地區差距。本文通過選取2000-2015年北京地區生產產值的相應數據,以及所流入的勞動人口數量來檢驗北京地區經濟差異性水平,并將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

(二)北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測算結果

通過所選用泰爾指數來檢測北京地區經濟性差異而得知,這種差異性較大的事實。從圖中可以看出,這種差異性明顯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總體發展態勢。北京各地區與地區之間以及與北京整體發展的差異性相同,全部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并且波動的幅度基本相同。然而通過所具有的差異性總體趨勢發展的背后也應看到,應努力縮減三大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只有這樣才能夠縮減區域性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就是說通過加大北京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來改變北京整體發展的趨勢,以部分來帶動整體性發展。經過數據分析也能得知,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其原因與勞動力人口的流動有著緊密型關系。根據我國人口普查調研的數據分析來看,涌入北京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明顯要高于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單純從2015年流動人口總量就以高達2.48億人。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勢必會對三大地區的及經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及變量的選取

本文通過選取2012-2020年北京地區的數據分析得知,如果將北京各縣區的人均GDP作為因變量,將人口流動速率作為自變量,將地區原有經濟投資變動所產生的影響歸結在內,并將其作為控制變量。

(二)模型的選擇和豪斯曼檢驗

文中首先選取協方差分析檢驗法作為此次數據研究的檢驗法,所選用的數據維度包括個體,指標、時間等。其次,還選用豪斯曼檢驗法,來檢測數據的隨機性效應,并建立起反應模型。最終發現,這些數據信息經假設性條件而決定應用隨機效應模型。

(三)單位根檢驗

之所以會選用此方法,目的是為了檢驗數據的平穩性,以此規避掉偽回歸問題的出現。本文選用Fisher-ADF進行單位根檢驗。經過分析數據并用ADF進行檢驗,發現數據具有浮動性,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后,再次對該數據進行ADF檢驗,數據的平穩性明顯增強。由此便可對數據的長期平穩性進行進一步的推斷。

(四)實證結果

根據所選用的隨機效應模型,以及上文中所進行的圖表分析,可以得知北京地區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區域經過實證性分析。驗證出勞動力流動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實證結果見下表。通過實證分析結果來看勞動力的流動為北京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且這種增長的速度余勞動力流動的人口速度還在持續增長。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勞動力的大量流失,經濟增長緩慢,直到出現外商投資這種局面才得以轉變。因此可以得知,要想將北京地區經濟發展保持在平穩的狀態,除了需要控制勞動力流動的人數外,也要加大力度吸引外來投資,及加大固定資產投資。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綜上所述得知勞動力流動是給北京地區整體性經濟發展不均衡所帶來的主要因素,想要改變現狀就要從以下幾點來著手。第一,積極引導勞動力回流。通過采取相應的優惠政策來扭轉中西部勞動力流失的不均衡狀況,使當地人意識到自身對于家鄉經濟建設的影響,以此完成勞動力回流,需要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留住當地勞動力。第二,構建產業轉移與勞動力回流協同模式。除了合理的引導勞動力回流外,也要積極引導北京地區中西部縣區之間產業化的轉移。用發展具有優勢的中部地區經濟來帶動起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如可以通過技術交流,產業承接、以及人才引進等方式來完成經濟優勢的融入。第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與城鄉社會福利統籌步伐。只有大幅度提升當地城鄉居民的福利,如:醫療保障、養老待遇等,只有將這些問題有效的解決,才能夠進一步的吸引他們回流,因為這些全部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除此之外,還要加強農村教育形式的發展,加大投入教育資源的力度,使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也能夠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大輔助加大優惠政策,吸引勞動力回流的同時,也要有效保障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儲備人才。對日后經濟均衡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不僅能夠有效縮減中中西部地區的差異,從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角度而言,也是保證均衡性發展的有效舉措。

作者:王紅 單位: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