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5 11:13:00

導語: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效益審計是以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為核心的審計活動,它的審計方法具有綜合多樣性、融合創新性等特點,組織實施方法、審計查證方法、審計分析方法和審計評價方法等共同組成了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體系,內控制度審計、抽樣審計技術等應在經濟效益審計中得到充分重視和運用。

關鍵詞:經濟效益審計方法

一、經濟效益審計的定義和內涵

經濟效益審計是由審計機構或人員,依據有關法規和標準,運用審計程序和方法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項目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率、效果進行監督、評價、提出改進建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的一種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簡言之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直接目標”的一種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

經濟效益審計的產生和發展是與內部審計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同時,政府審計范圍的不斷擴大,也推動了經濟效益審計的發展速度。20世紀60年代,美國提出了經濟性(Economy)審計、效率(Efficiency)審計、效果(Effect)審計,即“三E審計”模式,這就是最早的經濟效益審計概念。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這三種特性的審計也就成為經濟效益審計的核心內容,具體涵義如下:

(1)經濟性:它是指經濟活動耗用資源的節約程度。勞動消耗的節約程度越大,經濟效益就越大。經濟性通常以成本降低額、降低率、資金節約額等來衡量。

(2)效率性:它是指經濟活動的投入和產出比率關系,反映對社會資源的利用程度。效率越高,就意味著資源得到了越合理的配置。效率性通常以勞動生產率、資金使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相對數來衡量。

(3)效果性:它是指經濟活動所取得的有效結果或成果,反映經濟活動的有效性。經濟活動的成果越大,那么經濟效益就越好。通常,效果性以產量、產值、利潤等絕對數來衡量。雖然經濟效益審計概念從提出后,社會經濟已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變遷,但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這“三E”特性仍然是現代經濟效益審計的核心內涵。

二、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的特點

經濟效益審計與現代財務審計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經濟效益審計以現代財務審計為基礎,所以很多情況下要借鑒采用財務審計的方法;經濟效益審計在財務審計基礎上又要延伸拓展,融合了經濟分析和經濟評價等內容,所以經濟效益審計方法又表現出交融創新等特點。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將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幾點:

1、綜合多樣性。經濟效益審計是依托現代財務審計而進行的,所以財務審計的各種方法都會在經濟效益審計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現代財務審計方法種類繁多,這就導致了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也呈多樣化特征。另外,因為影響經濟效益的因素是復雜的,進行經濟效益審計時,除采用常規審計方法外,還運用到多種學科知識,如數學、會計學、管理學、統計學等。所以,經濟效益審計又要綜合多種知識來決定具體審計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具體采用哪一些方法,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對象和內容來決定。經濟效益審計的職能發揮的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其方法體系的掌握和運用。

2、融合創新性。經濟效益審計涉及運用一般審計方法與各種數學方法、管理方法,但并不是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簡單使用。最重要的是,經濟效益審計要在更高層次上將這些方法融為一體,從而達到正確、恰當審計方法的目標。另外,為揭示某些事實、問題,也要注重運用新的科學方法,創新審計方法,從而使得審計證據更有力,審計結論更有可靠。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注重實踐需要。經濟效益審計通常從定性和定量這兩方面對經濟效益進行鑒定和評價。因為主觀、客觀條件限制,不能把所有影響經濟效益的因素量化后再用數學方法求解,所以,在審計中要必須注意定性方法的運用,必要時依靠專家的經驗與能力對問題和現象本質做出判斷。另外,定量分析指標體系也必須合理,應呈動態修正變化,以及時適應經濟效益審計的時效性要求。

三、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體系及其運用

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復雜多樣,因此,整合相關的審計方法,形成較為完整的經濟效益審計方法體系,這是審計理論界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盡管理論界關于經濟效益審計方法體系的爭論很多,但綜合各方觀點,可以將經濟效益審計方法基本劃分為四大類:即組織實施方法、審計查證方法、審計分析方法和審計評價方法。它們共同構成了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體系。

(一)經濟效益審計組織實施方法及其運用

經濟效益審計從何入手?這就是經濟效益審計的組織實施問題。對此,經濟效益審計理論界基本形成三種觀點:

1、財務審計延伸法。它是從財務審計入手進行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首先,運用財務審計檢查被審計單位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審核查證各種財務數據。然后,對于經濟效益和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據此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

2、內控制度導向法。它是從內部控制制度入手進行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首先,要對被審計單位的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序等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健全性評估;然后,根據健全性評估結果對于部分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符合性測試,并提出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意見建議。最后,根據內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測試結果,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重點,進行經濟效益審計的最后攻堅。

3、效益結果倒推法。它是從經濟效益成果入手進行審計評估的方法。首先,對經濟效益成果進行驗證,重點做好綜合分析工作,揭示問題,分析原因,進行客觀評價。然后,結合問題提出提高經濟效益的建議對策。

我們認為,在現有的三種經濟效益審計實施方法中,內控制度導向法應成為經濟效益審計重點實施方法。現代審計理論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風險審計方法的運用,它帶來了審計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風險審計理論認為,可允許的審計風險=固有風險×內部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固有風險是不存在內部控制制度時發生錯誤舞弊的風險,而內部控制風險則是內部控制制度存在但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時產生的風險,而檢查風險則是實質性檢查沒有發現錯誤舞弊的風險。如果可允許的審計風險水平已經設定,在固有風險水平既定情況下,內部控制風險越高,所允許發生的實質性檢查錯誤水平就應越低,也就是說不允許在實質性檢查過程中發生重大的錯誤,這也就要求進行更多的、更深入細致的實質性檢查。相反,如果內部控制制度很健全,所評定的內部控制風險水平很低,這就可以減少實質性檢查工作,從而大幅度提高審計效率。因此,盡管內部控制制度審計看起來似乎增加了審計工作量,但它卻真實地順應了那句諺語“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成為現代社會中介審計的重要方法。經濟效益審計理應借鑒現代審計理論的最新成果,積極采用內部控制制度審計方法來進行相關審計活動,從而提高審計效率。內部控制制度審計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要進行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評估。它的基本評估程序是先調查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況,再描述并證實內部控制制度,然后登記內部控制制度缺陷,最后評估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第二階段進行內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測試。先根據健全性評估的結果、業務發生的頻率和固有風險的大小決定符合性測試的范圍,然后進行符合性測試的抽樣,再運用檢查證據法、重新處理法、實地觀察法等方法進行最終的符合性測試,得到內部控制制度的審計結果。

(二)經濟效益審計查證方法及其運用

經濟效益審計查證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傳統技術方法和現代管理技術方法。這兩類方法的區分并不是很明顯的,因為傳統技術方法中也在不斷融入現代科技因素,所以這兩類方法都有其廣闊的應用天地。

傳統技術方法主要包括順查法、逆查法、詳查法、抽查法、審閱法、核對法、驗算法、調查法與盤點法等。這些基本的審計技術方法在現代財務審計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對檢查財務的錯誤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們認為,傳統技術方法中的抽樣審計方法是經濟效益審計技術的重要方法,不斷完善抽樣技術將較大地提高經濟效益審計效率。抽樣審計方法在符合性測試和實質性測試中都會應用到。符合性測試主要涉及三種抽樣技術:

(1)固定樣本抽樣。它利用樣本規模確定表,來找到相應的樣本數,然后利用樣本結果評價表對檢查結果做出評價。主要適用一次性檢查的項目。

(2)連續性抽樣。它是邊抽樣檢查邊評價,適用預計錯誤率較低的項目。

(3)發現型抽樣。它適用性質嚴重或數額巨大的錯誤舞弊審計。

實質性檢查抽樣也主要包括三種:

(1)均值估計抽樣。它是用樣本均值來推出總體數值的方法,重點應用于驗證賬面記錄正確性和估計賬面記錄數值。

(2)差異估計抽樣。它是用樣本平均差錯額來推出總體差錯額或正確額。它的優點在于可減少審計工作量,只對有差錯的樣本進行計算;缺點是樣本中的錯誤不能太少,否則可靠性受影響。

(3)分層抽樣。它的基本辦法是將總體分成若干層,從各層抽檢樣本,最后匯總推算總體估計量。這種方法最為復雜,需要的數學知識做多,主要用于復雜樣本審計。總而言之,抽樣審計技術已成為現代審計事業的巨大推動力,經濟效益審計應積極采用抽樣審計技術。

現代管理技術方法,是指經濟效益審計中為達到特定的審計目的而采用的現代管理技術方法。相對于常規技術方法,它主要針對于經濟效益審計對象的特殊方面而選用。主要包括這些方面:

(1)預測審計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見法、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預測法、自適應模型預測法等,這些是計量經濟學方法在審計中的具體應用,需要的數學統計知識很高深,主要用于預測論證。

(2)可行性研究審計。它是對工程投資、產品研發、技術改造等方面進行可行性研究的過程和結論進行審計,它用到的專門技術方法是適用于經濟效益審計的。

(3)計劃、控制審計方法。常用的如綜合平衡法和計劃評審法等,主要用于計劃和控制非重復性工程項目的復核和檢查等。現代管理技術方法的融入,使得經濟效益審計獲得了更多更強大的工具,同時也對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正確合理的運用現代管理技術方法是完善經濟效益審計的關鍵。

(三)經濟效益審計分析方法及其運用

審計分析方法,它是進行審計評價和提出提高經濟效益的依據和基礎,一般可分為單項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類;或按時間劃分為事前分析與事后分析。審計分析方法很多,我們認為,以下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視并需合理利用的:

(1)價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為核心,來揭示技術方案的價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間內在關系的方法。它的簡明數學表達式是價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價值分析以V=F/C=1為標準,根據分析對象,從必要的功能和成本兩方面進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達到功能與成本的最佳配合。這種方法可以評價企業決策是否科學,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對影響經濟效益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經濟效益的對策建議。通常它計算的順序方法是:以實際指標依次替換計劃指標,直到全部替換完畢。每次替換計算的結果與前次計算結果相比,就可以測算出某一因素對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

(3)對比分析法。它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和財務狀況數值的增減變化來進行檢查,分析原因,做出評價。可以采用縱向對比分析和橫向對比分析兩種方式進行。對比分析法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問題,通過同計劃指標比、同上年同期比、同歷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區與國內國際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經濟效益的高低。

(四)經濟效益審計評價方法及其運用

審計評價方法,就是運用審計評價標準將通過審計查證和分析取得被審計單位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所達到的實際水平進行對照、檢查,從而做出客觀、公正結論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評價是效益審計的重要環節,是審計結論的基礎。經濟效益審計評價主要分為三種方式和兩類方法。經濟效益審計評價的三種方式是指一事一評、局部評價和綜合評價。綜合評價是對前兩種方式的綜合和概括。這三種方式互相補充、密切配合,能夠達到全面評價的目的。兩類評價方法是指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因為經濟效益審計會受到主客觀因素影響,很多時候要征求專家的評價意見,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視的。而評價中運用的重點是定量方法。綜合評分法和綜合指數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綜合評分法根據各項指標的地位和作用分別賦予相應權數,然后根據指標實際完成情況打分,最后加權計算總分,做出評價結論。這里的權數賦值是關鍵,需謹慎處理。綜合指數法是種動態評價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總的多因素組成的經濟效益的綜合變動情況,能概括反映總體效益變動相對程度。綜合評分法與綜合指數法相輔相成,共同對經濟效益審計做出適當的評價。

總而言之,經濟效益審計由于其自身特性,決定了經濟效益審計方法具有綜合多樣性和融合創新性等特點。我們使用各種審計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審計證據,從而進行適當的分析和評價,所以無論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技術和手段,只要對于采集審計證據有用,我們就可以采用。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是有機整體,是個完整的綜合體系,不能將它們孤立起來,而應根據審計對象、審計目的和要求,綜合運用各種審計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平,論經濟效益審計方法,四川會計,1995年第10期。

[2]李剛,試論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審計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5期。

[3]劉艷玲,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的新思考,商業研究,2002年第11期(下半月版)。

[4]徐宏峰、孫紅麗,經濟效益審計的內容與方法,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5]張琳,經濟效益審計淺論,銅陵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