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企業領導經濟職責審計的若干思索

時間:2022-04-27 11:36:00

導語:有關企業領導經濟職責審計的若干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企業領導經濟職責審計的若干思索

經濟責任審計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形成的一個專門的審計門類,是為了明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領導人經營、管理責任而進行的一項審計活動。通過這些年的實踐,經濟責任審計的成效比較明顯,不僅嚴肅了財經紀律,維護了正常的經濟秩序,而且完善了干部管理制度,為組織人事部門使用干部提供了參考依據,促進了管理,提高了效益,越來越被各級黨委、政府重視。同時,在這些年對鎮屬企業領導人員的經濟責任審計實踐中碰到了一些情況,我想就這些情況和大家一起探討,以求共勉。

一、碰到的情況

(一)企業內部管理不完善,審計人員的工作壓力和風險加大

1、管理機制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經營管理方面,經營者往往憑自己傳統的理念和工作經驗對企業和項目實施管理,使某些項目運作偏離了正常軌道。

2、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主要表現為:一是董事會這一重要機構有形無實,沒有發揮應有的職能;二是權責不清,所有者對經營者沒有實施控制。

3、監督機制不健全。對企業管理的主體不明確,企業內部的財務運行缺乏監督,會計核算不及時跟進,有效的管理比較遲后。

由于上述原因產生了許多復雜因素,這些復雜因素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每個會計單位,這些會計單位又存在于審計過程的每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審計失誤,都會增加最終的審計風險,從而增加了審計人員的工作壓力。

(二)審計工作手段相對有限,經濟責任審計的難度增加

1、被審資料可信度較難確定。在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主要通過會計憑證、會計報表、會計賬薄及相關資料、文件進行查證,而這些資料的可信度較難確定,對有些違規行為,審計人員通過常規的審計程序很難發現。

2、審計職能和手段有限。審計工作不具有紀檢、政法部門的職能和手段,對有些事項無法進一步的核實,如我們在對某個單位的審計過程中,需對一筆銀行存款進行核實,在這過程中遭到了銀行的拒絕等。由于這些原因的存在,可能導致對領導人應承擔的責任或取得的成績評價不恰當,與客觀事實有較大的出入,形成審計風險,有時可能會出現審計時沒有發現有經濟問題,而日后被審計的領導人員涉嫌經濟犯罪的情況,導致審計行為被動。

(三)審計環境欠佳,對確保審計質量有潛在風險

1、經濟責任審計體系尚未完善。由于經濟責任審計是一個新的門類,與之適應的一系列實施細則和操作指南尚未形成,導致審計人員的工作程序有一定的差異性。

2、社會環境有待優化。相關單位、部門人員和社會公眾對審計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認為審計是對某人、某單位過不去,造成了對審計部門和人員的不理解,社會關系緊張。

3、審計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人脈關系的存在,被審計單位和個人往往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卻不知自己在處理的事項中個別地方存在著不足,于是輿論四起,多方壓力造成了對審計人員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壓力面前大多數審計人員能正確面對,免受干擾,但極個別人員可能怕得罪人而放松自我約束。

二、對碰到情況如何優化的思考

(一)健全企業管理和監督機制

1、加強企業管理。從外部來講,要明確企業的主管部門,由上級主管部門對企業制定相關的奮斗目標,管理、監督制度等,使企業有一種責任感和約束感;從內部來講,應制定內部管理制度,明確各自的職責,以保證企業健康運行。

2、完善企業法人機制。要充分發揮董事會這一重要機構的應有職能,重大事項必須經過董事會討論同意后按有關規定實施,要明確總經理的職責范圍,防止一言堂、走捷徑,使企業真正能夠實現產權明晰,權責分明,管理科學,運行規范。

3、形成和加強監督機制。本人認為對企業領導經濟責任審計,也是對企業經濟運行行為的監督。企業的運行是圍繞經濟這個核心,而經濟運行的樞紐在財務部門,所以我們要利用好企業財務人員這一資源,加強對企業經濟運行的監督。首先健全企業財務人員委派制度,其待遇由上級主管部門控制,不受企業影響;其次,進一步明確財務人員的責職,敢于對不規范的地方提出意見和建議;第三,對企業進行不定期的常規審計,使監督機制落到實處。

(二)健全審計承諾制度,明確各方責任

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時,應建立多向承諾制度,正確區分會計責任、經濟責任、審計責任。被審單位對所提供的會計資料、會計數據等相關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被審計領導對任期經濟事項所應承擔的責任,不論審計是否涉及或者審計是否查處問題;審計部門要保證按照《審計法》和相關審計準則執行審計工作,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對所發表的審計意見負責。多向承諾制度的優點是:一方面可以規范審計程序,另一方面起到了警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被審計單位和個人提供真實的資料,增加審計結果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信度,以達到降低審計風險的目的。

(三)優化審計環境,確保審計質量

1、加強宣傳力度,優化審計社會環境。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對經濟責任審計的宣傳力度,協調審計和各單位、部門的關系,使社會公眾理性的認識到經濟責任審計是為了明確經濟責任,規范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以最大限度地贏得被審計單位的積極配合和社會公眾的理解支持,為經濟責任審計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社會環境。

2、制定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責任審計操作規范體系。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一套經濟責任審計的實施細則、操作指南,把有關政策、法規集合成冊,便于廣大審計人員學習、運用,使審計工作更加規范、有序地進行,不斷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

3、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審計人員是審計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素質的審計人員是經濟責任審計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審計人員除了具備會計、金融、稅務、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識外,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自我修養,并要主動學習,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精通審計技巧和方法,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嚴守紀律,謹慎操作,確保審計工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