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產出比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8:06:00

導語:資本與產出比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本與產出比率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把“產出”具體化為三種: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銷售收入,從而得到三種資本產出比率:資本-國民收入比率、資本-國民生產總值比率、資本-銷售收入比率,還定義了其他一些參量,并且建立了這些參量之間的關系式。

一.引言

我曾經提出問題:“投資乘數與資本-產出比率是何關系”(見經濟學家網站,國民收入決定,2004/05/30),后有網友認為兩者之間的關系式應該是:“毫無疑問,投資乘數k等于ΔYt與ΔIt之比,而加速系數或資本產出比率a等于It與ΔYt之比,那么,k與a的關系則是,k=(It/ΔIt)/a。何來陸善民的k=1/a呢?”但是,該網文沒有解釋該公式中的符號的意義,也沒有對該公式加以證明,就這么干巴巴一句話了結。這樣人們就很難理解他這個公式的正確性。例如,公式中的增量、變量究竟是什么含義,別人不知道。從數學上講,變量X的增量是個相對量,如果變量X的增量ΔX是相對于原點的,則可以得到ΔX=X-0=X,從而有(X/ΔX)=1。如果這樣的話,上面的公式實際上就是我那公式。再從經濟學方面講,It通常指追加投資,追加投資產生的ΔYt=It/a;而ΔIt通常表示投資增量,投資增量ΔIt產生的ΔYt=kΔIt。這樣得到的兩個ΔYt是一碼事嗎?這兩個ΔYt是可以相等、相消的嗎?如果這種邏輯成立的話,我可以方便地證明3=4。怎么證明?先設ΔYt=3,再設ΔYt=4,然后消去ΔYt,就可以得到3=4。如果假設ΔYt=鹿,再假設ΔYt=馬,然后消去ΔYt,就可以得到鹿=馬。這樣的低級邏輯錯誤也許不值得多費筆墨,但實際上一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有類似毛病,雖然不值得大驚小怪,確也可以論它一論。我搜索了一下這位網友的資料,原來是黨校的一位博士生。這就難怪了。在人們的印象中,黨校、黨報、黨刊,都不是學術爭論的場所。黨校研究的是如何奪取政權、如何掌握政權、如何鞏固政權、如何立黨為公、如何執政為民,直到千秋萬世。政策和策略才是黨的生命。至于經濟學是否科學,經濟規律是否需要證明,是否需要經過實踐檢驗,那是次要問題。一切服從政治上的需要,一切以勝利為目的。如果需要,經濟衰退可以說成經濟增長,連年欠收可以說成連年豐收,即使餓死了人,那也是“一個指頭相對于九個指頭的小事”。作為經濟學家,就不能這樣研究經濟,不能圍著政治氣候轉,否則經濟學家就變成意識形態方面的宣傳家、現行政策的辯護士。據說國際上有各國不同政黨參加的所謂“國際政黨會議”,在這種會議上,肯定是交流執政經驗,肯定回避意識形態問題。要不然的話,甲政黨上臺號召說: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徹底埋葬“帝、修、反”!乙政黨則說:你這是搞顛覆,妄圖稱霸世界。甲政黨辯護說:我們永遠不稱霸,我們是要解放全人類。丙政黨發言說:當年的蘇聯總理柯西金揚言24小時坦克開進北京城,這是叫囂侵略。丁政黨則說:蘇聯憲法規定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蘇聯共產黨代表先進,蘇聯坦克開到那里,象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鐮刀錘子紅旗就插到那里,這叫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不叫侵略。……這種會議的熱鬧程度可想而知,不開也吧。

其實我的那篇文章,主要是指出J.M.凱恩斯得到的投資乘數公式的邏輯錯誤:國民收入增量分解為消費增量和投資增量兩部分,消費增量占國民收入增量的比例為b,則投資增量占國民收入增量的比例肯定是1-b;反過來,由投資增量求國民收入增量,這是個算術問題,國民收入增量是投資增量的(1-b)分之一。這里沒有牽涉到投資將會產生多少效益,這是另外應該解決的問題。.凱恩斯得到的公式其實不是投資乘數公式,這是張冠李戴。這部分內容屬于邏輯批判。

歐美主流宏觀經濟學關于乘數的論述,除了邏輯混亂,還有概念混亂的毛病。請看一本新出版的書是這樣介紹“乘數”的:

“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數量的自發性支出的增加會引起一系列支出的增加,從而引起產出的增加。乘數原理就是對這種經濟現象在理論上的概括。

“假設全社會平均的邊際消費傾向MPC=3/4。假設由于某種原因,自發性支出增加了100元。這樣,產品的賣者收入增加了100元。賣者將其所增加的收入的3/4即75元用于消費。消費品賣者因之收入增加了75元,然后又按3/4的比例用于消費。這又引起了收入的增加,消費的增加,……總起來看,最初自發性支出增加100元,引起支出總的增加,也就是引起收入或產出總的增加如下:

(梁東黎,2004,第72-73頁)

由以上引文,人們不難發現,在歐美主流宏觀經濟學中,所謂“收入”、“支出”、“產出”、“消費”、“投資”,諸種概念是籠統而模糊不清的。人們的收入,可以分為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資產者的利潤收入、國家的稅收收入,這三者合起來稱為國民收入;還有國民生產總值,或者叫純收入;還有銷售收入,等價于產出品價格,簡稱產出。所以,“產出”有時候指國民生產總值(GNP),有時候也指國民收入,又往往籠統地以符號Y表示。說到“支出”,有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之分,但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消費過程,例如勞動者拿個人工資收入100元購買消費品,消費完了,勞動者維持了生存,而出賣消費品的賣者得到的100元,叫銷售收入,這100元銷售收入對應100元的消費品,這個過程不會發生價值增殖。而投資過程就不一樣,投資從墊付資本開始,中間有個生產過程,所以會發生價值增殖。怎么能把這些嚴格的經濟學概念,與會計出納賬面上的“收入、支出”相混淆呢。

下面我們就較為嚴格地分門別類,敘述各種各樣的資本-產出比率和產出-資本比率,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資本-產出比率與產出-資本比率

首先解釋一下資本-產出比率中的“資本”。這里的資本,指墊付資本,包括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或者說包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里的“產出”,應該具有不同的內容。產出,在W.列昂節夫的投入產出分析法中,通常指某個廠家一年生產的產品的價格,這種情況下的產出,就是指銷售收入。為了明確起見,這種情況下的資本-產出比率,改稱資本-銷售收入比率。墊付資本用符號K表示,銷售收入用符號W表示,資本-產出比率也可以表示成K-W比率。

上面說了,工資加利潤加稅收,稱為國民收入,國民收入以符號R表示。這樣,投資與國民收入這種產出的比例關系,就特別稱為資本-國民收入比率,或者K-R比率。國民收入加上固定資本折舊,稱為國民生產總值。全年折舊用符號Df表示,國民生產總值用符號Gnp表示,則有下式:

Gnp=Df+R(1)

現在,描述資本與國民生產總值這個產出的比例關系的參量,特稱為資本-國民生產總值比率,或者K-Gnp比率。在公式(1)中,如果引進相對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