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升級
時間:2022-03-08 05:39:00
導語:產業集群升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問題的提出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意大利的東北部到中部一帶的農業地區在歐洲國家普遍經濟衰退的情況下獲得了快速的產業增長。這一被稱為“第三意大利”的地區,通過農村工業化和專業化市場建設、小城鎮建設相結合,中小企業走網絡化的發展之路,改造和升級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使經濟得到高速發展,進而成為意大利經濟的特色與支柱。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浙江產業集群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面臨著類似于“第三意大利”曾經經歷過的發展瓶頸,從歷史角度比較浙江與“第三意大利”,從中發現二者異同點,總結“第三意大利”的經驗和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所作出的調整,對浙江產業集群的升級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2比較“第三意大利”與浙江區域塊狀經濟
“第三意大利”與浙江區域塊狀經濟在發展進程中,不僅形成了在產業類別、企業規模與集群諸多方面的相似之處,并且在迎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所承接的挑戰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時對比二者會發現在行業協會、品牌文化、技術創新、政府支持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
2.1相似點
產業類別:“第三意大利”的特色產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品和服飾、家具產品、個人用品、食品、金屬纖維產品和特殊原料的生產;浙江的區域塊狀經濟主要集中在紡織品和服飾、機械用品的生產和包裝產業。兩者的企業大多集中在適合中小企業經營的分散性的部門。
企業規模:浙江與“第三意大利”的區域經濟中,大量的中小企業占絕的重要的地位。意大利的出口產品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生產的,中小企業出口額占意大利總出口額的56%(不考慮職工人數在20人以下無法統計的零星企業出口),而在浙江67萬多家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占99.9%,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為88.7%。
企業集群:企業集群具有動態性,在“第三意大利”與浙江,由于經濟環境良好,企業規模較為平均,存在較小的進入壁壘或退出壁壘,因此企業集群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
全球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市場顯現飽和跡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和市場份額繼續提高已十分困難;經濟全球化使產業機構調整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來自低成本地區的競爭使部分產業區處于不斷萎縮之中。
2.2不同點
一是行業協會。“第三意大利”是以行業協會為紐帶形成的緊密的企業網絡。這些行業協會的存在將大量分散的中小型企業在地域內有機地集聚成一種網絡,一方面實現有序的生產,大大降低了中小企業生存的合理規模,提高區域整體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提高處理對外貿易摩擦的效率和能力,通過品牌優勢減少摩擦的發生,提升該地區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浙江行業協會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問題。(1)行業協會數量少,很多產業集群中沒有協會,而存在的協會中大部分具有濃烈的官辦半官辦色彩;(2)部分行業協會發展層次低、覆蓋面小、功能弱小;(3)人才資源支持不足。主要表現在專職工作人員少,人員素質不高;(4)行業協會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經費收入渠道面窄、量小,無法維持基本需要;(5)制度不健全,自律機制不強。
二是品牌文化。意大利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資源。“MadeinItaly”商品最核心的是文化含量高的個人與家庭用品,這是一種“意大利式生活”的文化,實際上是由意大利的歷史、藝術等凸現出來的意大利文化的高端品位所賦予的——這些產品不單單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包含有一種特色文化。
浙江立足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上,從一個區域的角度而言,同樣擁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浙江的產品多是貼牌生產,無法體現文化內涵,甚至僅僅是低技術或零技術的簡單加工,從而不僅散失的是產業鏈高端的巨額利潤,更會帶來優勢缺失、產業鏈固化風險以及對外貿易高頻率摩擦帶來的損失。
三是技術創新。面對創新性競爭的挑戰,意大利中小企業改變了以往以賺錢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潤的做法,將企業的研究開發目標定位在獲得長期競爭力上。意大利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是工藝創新。
浙江產業集群多是以低成本為基礎的聚集,不少產業還停留在模仿、低價競爭階段,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不強。一方面由于高素質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產業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浙江的產業集群大多尚未形成應有的創新機制,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人才、資金、體制和環境基礎。另一方面在無法通過地方集群獲得內部發展動力的情況下,一些企業轉而尋求外援,與跨國公司建立聯系,從而導致在技術創新上對外部資源的依賴。
四是政府支持。強而有效的政府支持是“第三意大利”成功化解全球化危機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僅中央政府給予有力而多方位的支持,而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具體而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央政府扶持方面,為了適應新經濟和新技術的要求,意大利政府先后頒布了許多政策、法令支持中小企業。中央政府的指導性政策對于不同現實狀況的各個大區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因此也必須加重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1998年,意大利政府正是為了強化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頒布了《巴薩尼尼法》,允許各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或調整產業政策。地方政府向區內中小企業提供法律、行政管理、稅收方面的咨詢,在研究市場和制定企業規劃方面給與指導,為使企業獲得貸款而提供金融方面的幫助,以及指導企業解決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
近幾年,隨著浙江產業的發展,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給予的極大的關注,也從不同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一方面從科技園和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來看,地方政府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使原先分散雜亂的作坊式生產集中并且進行一定的規范。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上,主要在中小企業信貸方面,我國從80年代末開始實施對中小企業貸款進行扶持的政策、中國政府先后推出了教育專項、863專項、火炬專項等專項貸款,2006年底國家經貿委又下發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積極推動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擔保。然而僅僅是政策的頒布,還并不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這一老大難問題,重點還在于政策實施的途徑與渠道。而這一方面就需要地方政府相應的建設。而據了解在浙江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非國有中小商業銀行和必不可少的擔保機構等都有著一定程度的缺失,或是不能很好的發揮其功能,需要地方政府進一步支持可以建立并且有效運行其功能并且與中小企業相關的一些法律也并不完善,一些重要的指標體系也有待發展。
以上分析了“第三意大利”和浙江塊狀經濟發展中四個方面的不同,也正是這樣的不同導致兩個地區發展的差異。“第三意大利”在應對經濟全球化所作出的調整也正是上面有別于浙江的四個方面,無論是行業協會、品牌文化、技術創新還是政府作用,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都各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使“第三意大利”成功越過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化解了風險。而浙江正處于浪潮端口,能否進一步升級,各方面仍需在這些方面作進一步的努力。
3“第三意大利”提供的啟示和對策
中小企業更高程度的集群化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有效的運營模式,浙江產業集群模式基本上是自下而上形成,但為了進一步提成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僅靠市場的力量以及地理位置上的重視是不夠的。政府必須在產業政策、企業發展制度環境等方面進行大力扶持和因勢利導。對此提出幾點建議:
(1)學習“第三意大利”完善的中介組織經驗,大力營造產業配套環境和完善的中介系統。一方面,建立“產業訓練中心”,這一中心要結合產業人才的需求,持續提供最新的勞動力訓練計劃,以此來調節彈性生產制度中高水平勞動力流動的勞動市場;另一方面,推動技術創新、研發合作。通過在企業與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之間建立信息互動平臺,形成共同學習的機制,以此加快知識創造與擴散的速度,抓緊科技成果推廣計劃。此外,提供多方的融資渠道,是扶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以及建立專門給中小企業貸款的專業銀行等。
(2)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和產能標準,并進行產品與勞動力市場研究,正確引導產業鏈投資重點和中小企業配套,為中小企業提供投資生產決策的依據,在資源配置、產品配套上有的放矢。此外,加強質量檢測和環境污染控制,從而促使使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不會對環境造成惡化。
(3)向“第三意大利”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生產看齊,浙江產業區必須逐漸擺脫以低成本的勞動力投入作為地方生產系統經濟效率的主要力量。加強文化素養,培育企業環境,塑造地區品牌。引導產業區集中精力經營少數強勢品牌,實現國際化發展的戰略,努力向產業鏈前
端跨越。
參考文獻
[1]劉乃全,李勇輝,王琴.2003:中小企業:意大利通往繁榮之路[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盛世豪,鄭艷偉.2004:“浙江現象”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3]王緝慈.2001: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大出版社.
[4]董麗云,王少華.浙江產業集群高級化演進中的區域創新網絡研究[J].經濟論壇,2007,(17):9-11.
[5]管福全,吳偉光,伍士林.進一步提升浙江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對策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6,(7):85-87.
[6]賈生華,吳曉冰.全球價值鏈理論與浙江產業集群升級模式研究[J].技術經濟,2006,(4):29-31.
[7]王雷.國際上四種典型產業集群的成功因素分析[J].理論參考,2006,(9):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