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制造業的技術投資效果的探討

時間:2022-04-09 10:05:00

導語:有關中國制造業的技術投資效果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中國制造業的技術投資效果的探討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業信息化直接影響到我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進程,進而影響到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現。本文選取我國制造業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信息技術投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并闡釋若干行業因素的調節作用。

一、文獻綜述、研究假設與分析框架

理論上,信息技術能夠為企業價值鏈的各方面增加價值,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改進經營績效。然而早期實證研究的結果并不完全一致,有些研究甚至認為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并沒有獲得所期望的收益,由此提出了所謂的信息技術投資悖論。近幾年,學者們采用了更加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更加完善的數據來源,絕大多數研究的結論都支持了信息技術應用有助于改善企業績效的觀點。關于信息技術投資回報的爭論也趨于平息,人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影響信息技術投資效果的各種因素上面。

新近的研究主要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以資源基礎觀(RBV)為理論依據,探索特定的組織能力(如知識管理能力、組織學習能力等)對信息技術投資效果的影響;二是采用產業組織理論的分析思路,探討不同行業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投資效果。有學者指出,信息技術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與環境因素尤其是行業特征(集中度、資本結構、增長速度、技術標準等)有關。在實證研究中,人們一般將行業特征定義為控制變量并討論其影響。雖然這種方法可以將信息技術投資和行業特征對企業績效的作用區分開來,但是卻不能具體說明行業特征究竟是促進還是阻礙了信息技術投資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效果。有鑒于此,一些學者開始嘗試比較不同行業的信息技術投資效果。例如,應用動態生產理論模型對信息技術投資進行的研究發現,利潤一成本比率和替代程度在不同的制造業部門呈現出明顯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可能與不同部門的員工教育程度和資本密集程度有關;而應用增長計算法(growthaccounting)對計算機制造部門和計算機應用部門的比較研究也表明,這兩個部門的信息技術投資對增長的貢獻呈現顯著的差異性。進一步,有學者通過理論分析指出,行業特征在信息技術投資改善企業績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并根據這一思路考察了行業集中度和工會聯合程度這兩種行業特征對企業信息技術投資效果的影響,具體做法是在實證分析模型中加入交互作用變量進行檢驗,結果表明:上述行業特征變量在信息技術投資影響企業績效的過程中發揮著顯著的反向調節作用。

在國內,隨著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不斷普及和應用,以及“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政策思路的落實,信息技術投資的效果及其影響因素,乃至國內是否存在信息技術投資悖論等一系列問題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信息技術相關研究作為我國管理科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影響企業理論和管理方式的變革。但是,國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上的解釋,從實證的角度來揭示信息技術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文獻也開始出現。[9]因此,針對國內企業信息技術投資的實證研究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領域。考慮到研究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測度標準等問題,筆者選取行業資本密集度和行業增長率這兩個行業特征變量,分析它們對制造企業信息技術投資效果的調節作用。

如上所述,關于信息技術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理論上的推演和近年的實證分析一般都持正面的觀點,即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實施可以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績效。因此,筆者提出本文的第一個理論假設:

假設1:信息技術投資有利于提高企業績效。

行業資本密集度是本文需要考慮的一個行業特征變量,它在企業管理和經濟理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行業資本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經營決策、生產和投資方式。在資本密集度高的行業中,企業固定資產的重組、融合以及與其他方面資源的協調都更加困難,退出壁壘也比較高,在該條件下企業的組織戰略帶有很大的剛性,容易束縛于長期活動的安排。這不利于發揮信息技術幫助企業應對激烈競爭、及時進行戰略調整的優勢。[10]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在行業資本密集度高的環境下對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的改善程度不明顯,行業資本密集度在信息技術與企業績效之間起反向的調節作用。據此,筆者提出本文的第二個研究假設:

假設2:行業資本密集度對信息技術投資產生負的調節作用,資本密集度越高,信息技術投資對企業績效的作用越小。

行業增長率是本文考慮的另外一個行業特征變量,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該行業產品需求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市場機會的大小以及該行業中競爭狀態的變化程度。高增長的行業意味著企業處于決策非程序化、競爭變化過快的不穩定環境。在這種環境中經營的企業面臨著行業發展趨勢和戰略選擇等諸多方面的不確定性,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信息獲取、資源整合以及組織活動協調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則有助于企業及時獲取相關的經營信息,從而減少不確定性,改善經營效果。[11]所以,行業增長率越高,信息技術對于企業的改善作用越明顯,行業增長率在信息技術與企業績效之間起正面的調節作用。據此,筆者提出本文的第三個假設:

假設3:行業增長率對信息技術投資產生正的調節性作用,行業增長率越高,信息技術投資對企業績效的提高越明顯。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選取于我國制造類行業上市公司,依據中國證監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的行業劃分標準,制造業一級分類中一共有十種二級分類行業。同時,屬于信息技術業一級分類中的二級行業分類的通信與相關設備制造業和計算機與相關設備制造業也被加入樣本進行研究。與其他行業相比,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投資相關數據披露較為全面,可以提供比較充分的分析數據。更為重要的是,該行業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居于關鍵位置,其經驗對其他行業有明顯的借鑒意義。

筆者選用滬深證券交易所的制造類行業A股上市公司從2001年到2005年非平衡的面板數據,用于測度各類變量,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為了保證所獲取數據的準確性,選取的樣本中剔除了2001—2005年間經營出現問題(例如曾經被停牌、ST處理的上市公司)和年報中沒有披露電子設備投資額的上市公司,經過篩選后一共有1049個有效樣本。樣本的結構見表1。

(二)變量設計

本文的分析涉及因變量(企業績效)、解釋變量(信息技術投資)、控制變量(負債權益比率、企業規模、行業分類)和調節變量(行業資本密集度、行業增長率)。為了使理論上的分析模型能夠在實證分析中得到檢驗,需要對各個變量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設計,變成在實際中可以操作和測量的具體指標。

(1)因變量:企業績效(firmperformance,FP)。對于企業績效的測度,本文采用廣泛利用的最終績效變量——主營業務利潤率。采用主營業務利潤率的依據是:盡量剔除企業經營中其他收入的干擾,同時用利潤率衡量企業績效,能較好地體現其競爭優勢。

(2)解釋變量:信息技術投資(informationtechnologyinvestments,ITS)。本文中,出于數據獲取方面的考慮,信息技術投資指硬件投資。現有研究表明,信息技術硬件投資與綜合性信息技術投資(包括軟件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75~0.8左右,可以合理反映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