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城鄉統籌發展分析
時間:2022-04-09 10:11:00
導語:關于城鄉統籌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鄉統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和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重慶市城鄉產業的現狀以及城鄉產業分割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城鄉產業關聯度,以政府為主體、以深化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為動力推動城鄉產業統籌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城鄉統籌產業融合城鄉產業分割
重慶是一個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傳統農業與工業同在、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轄市,是中國國情的縮影。2007年6月,重慶被獲準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為重慶城鄉統籌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重慶市政府提出了七項重要舉措,其中之一就是要著眼于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大力推進產業合理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組成結構,城鄉產業配置得當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討城鄉產業的統籌發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推進城鄉產業的轉換升級和協調發展,對重慶市城鄉統籌發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統籌城鄉產業發展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關系
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它不僅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和重要內容,也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突破口,還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通過統籌城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工業化、實現城鄉互動,工農良性互動,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者的相互關系主要表現在:
1、統籌城鄉發展必須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為前提。要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必須以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為基礎,并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推進,因此發展經濟就成為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工作,特別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三農”問題的解決,更是要依靠城鄉經濟的發展來解決。而國民經濟是由不同的產業部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本質上是各個產業部門發展的綜合體現,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必須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為前提。
2、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應有之義,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城鄉產業統籌發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推動城鎮化,縮小城鄉差別,推動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二、重慶市城鄉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城鄉產業發展失衡
由于特殊的體制原因和城市產業傾斜政策,重慶市長期實施“工業優先、城市偏向”的發展戰略,在產業政策上,強調工業優先;在產業空間布局上,強調把工業主要放在城市;在資金流向上,政府通過稅收、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等方式,把農業剩余積累由農村大量轉入城市。這種城鄉脫節的產業發展政策,致使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經濟發展與城市的差距不斷拉大,形成了嚴重分割對立、非良性互動的城鄉產業關系,主要表現在:農村經濟結構仍以傳統型為主,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程度較低。農產品仍以農戶小規模分散生產經營為主,未形成規模經濟。農產品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程度低,市場競爭力弱。農產品市場規劃建設滯后,流通主體培育不夠,產品流通不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數量少、規模小、帶動面窄,市場流通中介組織發育不充分,市場專業化服務滯后,銷售服務體系不配套。
(二)城鄉產業脫節
2007年末,重慶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提出的產業結構的標準模式,我市已進入工業化的第二個階段。但是,該階段我市城鄉產業發展仍出現比較大的脫節,主要表現在:
1、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協調性較差。直轄以來,全市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總體上看產業結構層次已越過“一、二、三”和“二、一、三"”的低級狀態,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到2007年第二產業占GDP的45.9%,第三產業占GDP的42.4%,第一產業占GDP的11.7%,但整個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協調性仍然較差、結構不盡合理。一是農業糧食、生豬兩大傳統產業仍然是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主要來源;二是工業傳統產業比重偏大;三是第三產業仍以傳統的商貿、餐飲、運輸服務業為主,新興產業如中介服務業、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發育不足。
2、城鄉產業投資失調,政策支農不足。財政對“三農”的有效投入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不高。2004年我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609.9億元,農業投資額僅占2.2%,而2007年全年所完成的3161.51億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為59.74億元,僅占1.9%,比起2004年還有所下降。二是金融信貸支農力度不高,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缺位現象嚴重。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布局調整、收縮,農村信用社規模、實力有限且歷史包袱沉重,農村正規金融供給不足。金融機構減少,降低了農村地區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部分農村地區因無法獲取正規信貸,民間借貸現象突出。
(三)城鄉產業結構同構
我市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在行業和產業結構上表現出高度的同構。從產值構成上講,我市鄉村工業與建筑業、交通等第三產業在鄉村總產值中的比重與城市基本持平,這一方面使城鄉生產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產品生產上的簡單重復和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另一方面也加劇了低水平的市場競爭,使消費品市場結構性過剩不斷加劇。在產業布局上,目前已呈現出過度分散化現象,突出表現在縣級支柱產業缺位及市縣間產業鏈的缺失。城鄉產業結構趨同,產業布局不合理,嚴重影響了全市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層次的提升。
三、重慶市城鄉產業分割的原因分析
1、國家初始經濟發展戰略的歷史因素導致城鄉產業分割。建國初期,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為實行趕超型的工業發展戰略,跨越以輕工業為重心的發展階段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不得不通過強化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政策的超經濟手段,靠犧牲農業利益來為工業提供原始積累。重慶與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采取以犧牲農業的利益來優先發展工業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這直接導致了城鄉產業分割。改革開放以后,又由于工農、城鄉發展不同步,使城鄉產業結構的矛盾更加尖銳。
2、國家推行的有關政策和制度框架繼續加劇城鄉產業的分割。建國以來,我國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實施了“城市偏向”的分割式發展戰略,在政策和制度等許多方面存在著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歧視,如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政策,使城鄉交換關系長期處于不平等狀態;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過度向城市傾斜,對農村投入太少,使農村資金長期處于“貧血”狀態;嚴格的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導致了市民與農民的天生不平等;對農民的歧視性的勞動就業制度、城鄉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廣大農民享受不到國民待遇等等,這些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做法,人為地造成了嚴重的工農分割、城鄉分治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在城鄉之間筑起了一道道壁壘,阻止了正常的城鄉交流。
3、特殊的歷史因素導致城鄉產業結構矛盾突出。重慶是個重工業城市,建國建市之初所實行的服從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一系列強制性制度安排分割了工農和城鄉關系,導致了以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經濟發展迅速,而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現代經濟學表明:在工業行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與農村經濟的關聯度相對最高,但我市長期走的卻是重工業發展路子,農業、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國民經濟重型化,使之連接現代工業和傳統農業、城市工業與農村經濟的關聯度十分薄弱。客觀上滯緩了我市城鄉產業結構矛盾的化解。
四、重慶市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就是指各級政府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時,必須對城市和農村的相關產業統籌考慮,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強城鄉產業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實現城鄉產業相互融合、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一)以政府為主體、以深化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為動力推動城鄉產業統籌發展
由于我市城鄉產業分割的結構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歷史的政策、體制因素所致,因此,現階段的統籌城鄉產業協調發展,不是市場能夠解決的,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制度創新,構建城鄉平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從而逐漸改變城鄉差距的擴大。具體如下:
1、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采用傾斜的資源配置政策,對農村發展給予扶持。
完善農業投融資管理體制。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增加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投入,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采取貼息、補助、稅收等措施,發揮財政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積極投資開發農業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3、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創新。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通過向農戶、企業、信用社職工進行增資擴股,建立股份合作制帶社區性的地方金融機構,增大向農村貸款的資金量。建立政府財政與金融機構貸款壞賬分擔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向“三農”提供貸款,增強支農服務能力。創新農村金融組織,發展新的貸款擔保形式,推進誠信管理,探索建立各種類型的小額信貸組織。
(二)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必須以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培育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扶持一體化。統籌城鄉產業發展,需要強化三次產業的內在聯系、完善三次產業的布局,形成區域分工合理、特色優勢鮮明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具體措施為:
1、統籌城鄉產業結構,使城市的產業布局與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合理分工,形成緊密的產業互動鏈條,由城市二三產業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由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推動城市產業層次的提升。
2、充分利用我市人力資源豐富特別是農村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通過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有機融合,促使城鄉產業統籌發展。
3、通過農業與加工工業、服務業的互補性融合,拉長農業產業鏈,使農業生產鏈條不斷向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個以市場為導向,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規范化管理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帶動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一體化發展。
4、優化城鄉產業空間布局。在產業融合過程中,農業、加工業、流通服務業各個環節會在空間上形成聚集的結點。即是農業、加工業、流通貿易業合理地布局在鄉村、小城鎮、城市這一地域空間上,以產業為紐帶形成城鄉之間的有機經濟聯系,各個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為城鎮體系的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使產業發展和城鎮體系建設形成良性互動的過程,促使城鎮體系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
(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強城鄉產業關聯度,推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
城鄉產業協調既包括城鄉產業的空間布局,又涉及城鄉功能配置問題。要在空間布局確立的基礎上,在市場范圍內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城鄉功能結構。要按照大市場原則建立統一的城鄉市場,規范市場行為,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功能互補與最優配置,進而構筑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機制。
1、加速城鄉第二產業對接。目前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在兩個不同的范疇里構筑起兩個工業體系,各自相對封閉運行,重復建設產品同構、資源浪費低水平競爭愈演愈烈。為此,當務之急是推動城鄉工業一體化。
2、新建產業要以城鄉關聯度高的產業為主。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要著眼于城鄉統籌,大力發展城鄉關聯產業。要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扶持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向城鄉關聯產業。特別應引導城鎮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在新建產業上,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用生產資料業等城鄉關聯產業為主。
3、推動城市科技、信息等產業下鄉,對下鄉產業給予政策支持。目前,農村第二產業發展嚴重滯后,農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等明顯供給不足,而這些資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與農村聯系松散。所以應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協調配置城市資源,大力鼓勵和引導城市相關產業下鄉,開拓農村市場,帶動農村發展。
參考文獻:
[1]單鵬舉,邢海晶.城鄉統籌發展視角的產業支撐體系研究[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7,(2).
[2]黃蔚.直轄市重慶城鄉和諧之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城市發展研究,2007,(3).
[3]張麗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關系探討[J].農村經濟,2006,(11).
[4]李青柏.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與對策[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
[5]楊立新,蔡玉勝.城鄉統籌發展的理論梳理和深入探討[J].稅務與經濟,2007,(3).
- 上一篇:有關中國制造業的技術投資效果的探討
- 下一篇:天津農業發展融資機制模式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