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人文情懷教育方法探索
時間:2022-09-29 08:15:54
導語:市場經濟人文情懷教育方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市場競爭環境下容易導致利益沖突,從而產生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道德行為。制定市場法律法規雖是重要手段,但提高社會道德水平才是根本辦法。加強大學生人文情懷的教育培養,是創新新時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改革和有益探索。課程教育、行為培養、社會體驗等是大學生人文情懷教育培養的主要方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與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伴隨著的卻是人心浮躁、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等風氣盛行,并深深影響學校教育。改革創新德育教育,引領精神文明建設,是大學教育創新的首要任務。大學人文課程教育屬于大學素質教育,由于文理分科,理科人文課程甚少,多在一個學期就結束了,因而人文情懷教育基本處于稀缺狀態。文科雖然不同于此,由于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社會體驗與實踐,很難使學生根植于心而用之于行,往往是書面學習、行動遺忘、在校學習、離校就忘。以往歷屆大學生不少人步入社會不久,即被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同化,繼而隨波逐流,很難堅守所學所想。黨的之后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學德育教育應當與時俱進,要適應市場經濟時代特點,重點培養對人的尊重與關愛的人文情懷,這既有利于培養人的正確價值觀,在經濟活動中正確處理利益關系,更有利于提高社會道德水平,扭轉社會風氣。人文情懷的核心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和關切。依據這條主線尋求與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具體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課堂教育,加強教學效果
1.重視首課堂與尾課堂教育效果,加強三觀教育。所謂首課堂即大學生入學教育的第一堂課,尾課堂即畢業前的最后一堂課。充分利用這兩堂課的影響力,貫穿始終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人文情懷,提高社會公德意識。首課堂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成長影響巨大,新生入校后對一切都感到新鮮,印象深刻久遠,首堂課最為關鍵,效果最好。尾課堂是大學學習的最后一堂課,步入社會開啟人生之旅的第一堂課,也很關鍵。這兩堂課對創新德育教育很重要。在首堂課程里面,要把課程的核心部分全部交代清楚,內容精簡扼要,后續課堂要有充分討論,尾課堂應當有總結,首尾照應,有始有終。總之,要把這兩堂課上成精品課,這樣才有助于加深印象,強化教學效果。2.豐富人文課程內容,加強人文情懷感染力。人文課程內容除有中外古典文學、詩詞歌賦之外,還應包括傳統文化習俗、道德倫理甚至傳統禮儀等課程。這些課程內容大多來自社會生活,歷史久遠且內涵豐富,貼近人民大眾,包含著更加豐富的人文情感與家國情懷。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營養,對傳承祖國傳統文化,培養人文情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感染力及教育效果在我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因此,開設人文課程應當把傳統文化習俗、道德倫理、甚至傳統禮儀等內容納入到里面,豐富人文課程內容,擴大學習面,增強人文情懷感染力。3.采用模擬課堂,課堂討論,增加體驗教育。模擬課堂宜以社會交往或商業活動為背景,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可幫助學生確定主題,設計活動內容和過程,并根據實際情況指導活動過程。活動設計要真實,符合社會實際情況,要有實際教育效果,讓學生體驗利益沖突中的感受,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和道德理念努力正確處理矛盾。課堂討論宜以人文關懷的經典案例為主題,討論課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引導討論走向,通過討論學生認識道德良心的正能量,產生自覺尊重、維護、珍惜和關愛他人的情懷。學生通過模擬課堂,案例討論等活動增加社會體驗。4.增加人文課程學習期,產生持續教育效果。這主要針對理科學生。理科生由于人文課程學習內容有限,時間不多,難以產生深刻印象與好的學習效果,故可一方面適當增加人文課程的學習內容,擴大學習面,同時也可將一個學期的課程安排到幾個學期進行,在每個學期安排適當的課時,不至于中斷人文精神培養的教育,實現持續教育的效果。
二、補充課外教育,豐富教育形式
1.做好顯性教育,加強隱性教育。所謂顯性教育即課堂教育,隱性教育即課堂外教育。課堂教育是學生提高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要通過豐富課程內容,擴大課程學習面,延長學習周期,采用模擬課堂、課堂討論學習等方法,追求課堂教育效果。隱性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是無聲的教育,它對人的品格培養塑造力量很大。可在校園廣泛布置大量的人文情懷教育宣傳材料,或文字、或圖畫、或廣播影視等現代化的宣傳工具,形成浸潤式教育。隱性教育不受時空限制,更不受課程設置和師資配置的影響,是一種簡單易行、經濟實惠、效果持久的教育培養方式。2.加強行為教育與社會體驗。在遇到重大災難事件時學??山M織一些大型慈善公益活動,一方面給予社會必要的幫助,另一方面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與感受人文關懷,效果是雙重的。也可在校內經常組織對困難學生的幫扶活動,比如從生活和學習上幫助身體殘疾的學生,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勤工儉學,也可定期組織學生幫扶社會上的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看望孤兒孤寡老人,慰問醫院病患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充分表達善意、愛心與同情。這些活動不一定要花費金錢,因為學生是沒有收入的群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比如利用節假日做義工、參加志愿者公益活動,或用所學知識提供幫助,甚至給病患寫一封慰問信或送上一句溫暖貼心的祝福話語等,培養學生善良為人,關愛他人的道德品質。以上活動宜持之以恒,不宜搞風暴式運動,所謂和風細雨,潤物無聲。3.運用實踐報告方式。實踐報告是社會實踐的延續形式,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這在國外大學教育當中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式。一般每個學期學生都要寫幾份這樣的實踐報告,其中包括向導師匯報自己實踐的感悟和心得,整理或歸納自己的心路歷程,并在導師的指導下,逐漸形成自己比較完整的價值觀。這種學習方法也是學校綜合評價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經歷的一條重要途徑。4.利用儀式感,增強影響力。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或其他一些重大典禮儀式,也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良好時機。可采用多種形式,如宣誓、作承諾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他們的道德良知,豐富他們的人文情懷。即將畢業的學生猶如出征前的戰士,大多躊躇滿志。因此,充分利用各種典禮儀式以及其他重大莊嚴的時機場合,幫助學生將社會道德、人文情懷根植于心。5.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擴大人文情懷教育面。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人文情懷教育,擴大大學生創業途徑,把人文情懷融于產品創新理念,是人文情懷教育的新途徑。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占比達到六分之一多,實際人口已經超過二億四千多萬。面對這樣龐大的老齡化人口,充滿人文關懷的老年人服務與老年人用品,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和市場。應當教育培養大學生對老年人的人文情懷,培養他們敏銳的思維能力,創造為老年人服務的新行業,設計滿足老年人需求的新產品。總之,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人文情懷教育,既可以增加人文情懷教育內容,也可以創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內容。
大學生人文情懷教育納入大學德育內容,是適應市場經濟時代特點,創新大學德育教育的探索。雖然學校在一直加強德育教育,但社會上人心浮躁、物欲橫流、重利輕義、道德觀念淡薄等負能量無孔不入,其負面影響力度之大超乎想象。高校不是世外桃源,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照樣吹進校園,污染學校環境,腐蝕人的思想道德,加大了德育教育的難度。如何創新思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是當前大學教育創新的首要任務。因此,加強大學生人文情懷教育培養,創新德育教育顯得愈加迫切和重要。
參考文獻:
[1]韓奇生,卿中全.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與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2]薛傳妹.衛婷婷.鮮欣.工科大學生人文情懷培養現狀分析及對策[J].山東青年,2014(6):24-25,27.
[3]楊文清.高等教育視角下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路徑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4(2):57-58.
[4]王石徑.志愿服務視角下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路徑——以華中農業大學為例[J].學習月刊,2015(2):56-58.
作者:陶莉 單位:江西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民法在調節市場經濟的局限性
- 下一篇:探析供給側改革下基層公共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