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業協會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31 10:46:00

導語:地方行業協會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行業協會發展論文

[摘要]行會作為市場中介和行業自律組織,不僅有助于加強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而且能推動區域經濟的有效整合。在新形勢下,地方行業協會應盡快轉變舊的行政管理模式,以企業發展的需要為基點,克服制約行業協會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形成適應現代市場機制、民主機制的運行模式,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關鍵詞]行業協會發展制約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行會組織(商會)在各地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日漸興盛和發展起來。行會作為市場中介和行業自律組織,不僅有助于加強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而且能推動區域經濟的有效整合。總體而言,我國的行業協會尚處于起步階段,各地已開始逐漸認識到行業協會的重要性,開始注意培育各類行業協會的發展,同時,地方行業協會的發展也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行業協會的作用初步顯現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行業協會的發展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以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為例,到2007年底,中山市登記在冊的行業協會商會52個;廣州市行業協會商會有200多家,其中市一級的行業協會商會有90多家,單位會員(企業)有114,394家,約占全市經濟組織的25%。各級地方行業協會涉及制造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行業協會的迅速發展,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地方社會經濟不斷健康、協調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民間性、自治性不足、功能作用不強、管理體制不適應發展需要等問題。目前,地方行業協會在機構和人員建設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行會多數仍然具有較強的官辦性,即附屬于某個政府部門,無論是辦公地點還是日常經費開支等,都與所屬部門的工作有密切的聯系。在開展社團規范化建設后,許多行會仍然“政社不分”。純粹民間的、自發的行業社團還比較少。二是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多是兼職的,只有極少數的行會工作人員是專職的。

據調查,現有的地方行業協會大多能正常運轉,能根據行業協會的宗旨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則開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開展行業調查,為政府部門當好參謀,為業務主管部門提供咨詢服務。(2)加強交流,溝通信息,為會員企業提供服務。(3)制定行業規范,努力促進行業內自律約束機制的形成。(4)開展多種形式的咨詢、培訓活動,以提高行業內從業人員的素質。(5)對內解決糾紛,對外協調關系,為會員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6)推廣新技術,舉辦展覽會,為會員解決面臨的難題。(7)維護會員單位的利益,逐漸成為企業與外界交往的橋梁和紐帶。

二、當前地方行業協會發展面臨的困難

經調查發現,盡管地方各類行業協會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工作,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從總體上說,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離理想的行業協會狀態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對此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無視存在的問題,必然嚴重制約地方行業協會的發展。

1.認識不到位,主管部門沒有真正把培育行業協會工作提上日程。盡管目前各方面都在呼吁加快發展行業協會,但各級政府部門還沒有把行業協會建設當作長期的工作任務來抓。我國的行業協會是伴隨政府機構改革自上而下產生的,這決定了它的發展總是受到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的制約。國家經貿委的《培育和發展我國工商領域協會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了行業協會的17項職能,由于目前政府職能轉移仍不到位,諸多行業協會還不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職能。2006年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了《關于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的決定》,提出以“抓認識、抓發展、抓規范、抓發揮作用”為主線,以民間化為方向,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以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目標,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行業協會、商會,充分發揮他們在思想引導、發展經濟、擴大開放、完善體制、協調關系、規范行為、促進和諧中的積極作用。但相關政策要求的貫徹落實到位仍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在我國目前這種體制下,行業協會的最初發展必須有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推動。

2.官辦色彩濃厚,依賴性過強,有違行業協會的宗旨。行業協會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但這種“體制依賴”必須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圍內,決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政府部門。目前,行業協會的官辦色彩過濃,行業協會成了“準政府”、“二政府”,基本失去了其民間特色。無論是從行會章程的制定、高層人事權、日常決策權,還是內部運行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等方面,行業協會都缺乏相應的獨立性。許多行業協會是由政府部門牽頭發起,會長一般由本系統主要領導人擔任,協會的工作人員也是所屬機關的干部,業務主管單位往往把行業協會作為一個下屬科室。協會在人、財、物上缺乏足夠的自主權,這種過分的依賴性,必然限制協會日常工作的開展,不利于協會的宗旨和職能的發揮。

3.行會章程形同虛設,管理缺乏民主,會員單位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幾乎每個行業協會章程中都有會員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民主管理是行會所必需的,但目前的行會(除個別自發的行會外)內部缺乏民主管理機制,協會的領導人包括會長、理事長、秘書長等一般由主管單位提名,民主選舉只是走走形式。行會的理事會形同虛設,許多理事既不參與行會的日常事務管理,也不參與行會重大事務的決策,有違組建行業協會的初衷。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行會沒有切實的法律程序保障,章程中規定的會員權利和義務難以落實到位。

4.職能作用有限,難以維護行業利益,制約著會員參與的積極性。行業協會的職能可概括為“服務、組織、協調、管理”幾方面,其中服務職能是最重要的,但許多行會的服務功能淹沒在組織管理功能之中,用行政的手段來開展工作,偏離了自愿、民主的行會特色,當會員單位的利益與政府或其他部門間產生矛盾時,行會難以有效地保護會員的利益,這樣,必然失去會員的信任,公信度不高。因此一些會員單位對參與行會活動的興趣不大,認為入會就是白交錢,享受不到應有的服務。許多行會的服務少、規模小,不能形成規?;?、專業化配套服務,不能為企業提供必要的幫助,逼著企業只好走“有事找政府的老路子”,對行業協會缺乏認同感。

5.政策不配套,管理人才缺乏,難免淪為主管部門的附屬。地方行業協會的編制屬于社團編制,目前還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協會工作人員的醫療、養老、住房、職稱等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這勢必造成行會管理人才的缺乏。表現在,一是行會中人員老化,協會成了離退休官員發揮余熱的場所;二是兼職人員過多,而專職人員偏少,素質也較低。不少兼職人員“腳踏兩只船”,不能對行會工作形成長遠的打算,一些專職人員由于沒有相應的保障,也不愿把行會工作當作自己的理想職業,只是暫時干干,有才能的人才不愿加入到行會工作中來,人才缺乏,必然使行會工作開展不力,難有作為,就只能淪為主管部門的附屬。

6.缺乏資金保障,機構運轉不暢,難有大作為。地方行會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四條渠道:一是政府撥款,包括初始注冊資金和相應的“人頭費”、辦公費;二是會員繳納的會費;三是服務性收入,即通過培訓、咨詢、辦展覽會等所得;四是經營性收入,即下屬實體經營所得。這些資金來源渠道都沒有可靠的保障,政府撥款只能是初期階段起扶持作用的,會費總體數額又不多,又常常拖欠,一些行會為了生存,只好采取以會養會、收取培訓、咨詢費等辦法來維持生存。國家在行會資金管理上沒有專門規定,對剛剛興起的行業協會沒有優惠政策支持,沒有起動資金,行會工作難以開展起來,作用體現不充分。三、培育和發展地方行業協會的關鍵在于扶持規范

從上述分析來看,地方行業協會已經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的大環境下,行業協會的作用日益突現出來,政府在轉變職能的過程中,把部分職能轉移給行業社團,為行會的發展提供了較理想的生存空間,行會正尋機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從而擴展自己的影響力。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時期,行業協會仍處在起步階段,難以擺脫對政府的依賴性,從而造成對自身宗旨、性質、職能的淡忘。行會在從“體制依賴”到“回歸自我”之間,還有很長的路。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對培育發展行會有一個清醒認識,關鍵在于扶持規范,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1.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準確定位,扮好行會本來的角色。國外的行業協會經過長期運行已經比較成熟,而我國行會的產生先天不足,基本上是政府的附屬物,行政色彩很濃,缺乏市場經濟的觀念。從調查來看,目前人們對行會還存在著許多模糊認識,既有對世界上行會情況的無知,又有對當地行會現狀的不滿。行業協會與政府完全是兩類性質的組織,決不簡單是在政府機構改革之時,把一些職能讓渡給行會,成為“二政府”。行會必須在改革和政府轉變職能的大背景下,找準位置,實現真正的轉型。政府的哪些職能行會可以接過來,哪些不能接,每個行會都必須有清楚的認識。比如,行業標準、行規行約的制定、行檢行評、質量監督與檢測、標識和資質證書等,行會干比較合適,也符合國際慣例。至于政府原有的審批權、行政命令等職能,不能轉移。同時,原來政府機構間的交叉職能,決不應再在行會間出現。行會只有在經過艱苦的整合后,真正體現出自發性、民間性、代表性、非營利性,才能在市場經濟中不斷成熟壯大。

2.在融入國際經濟過程中尋求行會的根本性突破。經濟一體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地方行會要對照WTO規則,找出現行體制中存在著哪些不適應的方面,以實現行會根本性飛躍。從國際范圍來看,行業協會的主要任務包括:利用WTO的保障條款,維護本國經貿利益;作為反傾銷、反補貼申訴的提訴人;幫助會員單位應訴;進行價格協調;組織企業的聯合行動,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加強與國外有關行業組織的聯系,協調國際間糾紛;代表行業利益,對政府決策施加影響;制定行業標準;發放原產地證明;貿易信息和貿易事務服務,等等。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逼迫下,我們必須要求行會按照這些規則進行調整。既然我們已融入國際經濟中,不熟悉和遵循國際規則,就要受到制裁。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承認行會的重要性是不夠的,必須借鑒國外的經驗,使行會在各方面都有一個實質性的突破。

3.通過增強行會的合法性以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目前,行業協會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最主要的就是由于政策法規不到位,行會的社會合法性普遍不足,從而造成生存空間的狹窄。為此,要借助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行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政府要盡快把應該由行會承擔的職能交給行會去做,進一步理順行會與政府業務主管部門的關系,并用明確的法律文本加以確定;在行會經費來源方面要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如免交所得稅;支持行會的基本工作條件,可給新建行會一定開辦費,提供必要的辦公條件;支持行會進行國際交流,等等。

4.在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的過程中實現行會的目標。各行業協會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服務功能,通過有成效的工作,真正充當起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角色。考慮到目前行業協會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各行會要根據自身實際,有選擇地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定行業標準,實施認證,開展行檢行評;二是收集行業信息,提供必要的行業調查;三是組織搞好行業自律,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四是承擔起某些行業管理職能,避免因體制改革造成的“真空”;五是利用信息優勢,組織聯合攻關,推進行業技術進步;六是幫助會員單位解決經貿糾紛,維護行業和企業的利益;七是指導或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八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九是搞好對外交流,借鑒別人的經驗迅速提高自己。有為才有位,行業協會只有在為企業的服務中才能贏得自己應有的位置,擺脫尷尬的困境,擔當起社會和市場賦予它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管曉娜:地方行業協會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索[J].化工管理,2007.6

[2]邵文建:發展地方行業協會,拓寬市場監管空間[J].工商行政管理,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