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經濟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5 10:1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經濟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類的經濟倫理思想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涉獵廣泛。批判地繼承和借鑒以往人類歷史上優秀的經濟倫理思想,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倫理困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我國被視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EconomicPowerhouse)之一,是繼美、日、歐之后的第四大世界經濟支柱。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涌現出了一系列諸如倫理道德失范、生態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擴大等經濟倫理問題。能否處理好這些問題,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和諧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能否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能否實現等重大問題。因此,我國政府立足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在充分肯定了倫理道德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的基礎上,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出的切合當代世界發展趨勢的一種新的發展觀,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經濟倫理思想。它從經濟倫理的層面,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充分體現了一種集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穩定、貧困的消除、平等的促進、政治的民主、文明的提高等于一體的發展理念。
經濟倫理思想與科學發展觀
經濟倫理思想是指人們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產生的調整人們利益關系,評價人們經濟活動,規范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理論和觀念。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指直接產生于人們的經濟活動中的道德觀念及其理論;二是指人們對這種道德觀念和理論的認知及評價系統。
科學發展觀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立足理論前沿,廣泛地吸取古今中外經濟倫理思想的精華,蘊涵著豐富的經濟倫理思想,是經濟倫理思想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克服了以往發展觀的缺陷,明確地提出了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完善人,發展應當以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特征。
科學發展觀中蘊涵著豐富的經濟倫理思想
(一)“以人為本”的經濟倫理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基石
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經濟倫理的主體。“以人為本”的經濟倫理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基石,它充分體現了人在經濟倫理中的價值核心和社會本體地位。第一,它充分肯定了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人,居于社會歷史的主體地位。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校正了傳統的以物為本的發展模式對GDP的盲目追求和對人的利益的漠視,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視人的社會主體地位及歷史創造者的作用。第二,它把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以往我們對人缺少人文關懷,對人本身的世界,如:人的自由、人的權利、人的生存等關注不夠,不是以人為目的,而是否定人的社會價值和個性價值。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就是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人的價值核心地位。第三,它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科學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它追求每個社會成員的平等發展、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和自由發展。科學發展觀為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二)公平的經濟倫理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倫理價值導向
公平指的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和特定的人群中,被人們公認是最佳的,或者說與別的規則相比不得不選擇它的,用于評價社會中的競賽規則、交易規則和分配規則等合理與否的價值尺度。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曾經指出,人不僅僅是靠面包過活的,無論人的物質生活可能被提得多高,也無法替代他精神上對社會公平的需要。
經濟方面的公平在社會生活中起基礎性和主導性作用,社會主義的經濟公平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內容:第一,機會的平等。機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在基本平等的條件和規則下,享有平等的競爭機會、就業機會和通過勞動平等地獲取利益的機會,它否定除個人天賦和后天自身條件外的任何特權。第二,利益分配的平等。利益分配平等要求利益的初次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其它分配方式并存;利益的再次分配,要以防止貧富差距過大為目的,把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普遍接受的合理范圍之內。
但是,從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公平的原則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城鄉差距、東西部地區間的差距、貧富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2/3左右,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擴大到2003年的3.2:1。從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從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522美元,2002年比1998年增長33%。而同期東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長41%,這說明東西部地區人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目前我國年收入超過2萬元以上的人僅占人口總數的2.5%,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居民數超過了人口總數的50%。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小于0.2,處于收入分配絕對平均狀態,1998年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386,接近0.4的國際警戒線,超過高收入國家同期0.328的平均水平,屬明顯偏高。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公眾不滿情緒滋生,并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與社會的穩定。因此,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和實踐中,應當積極倡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平觀。科學發展觀對公平的追求正是其對倫理關注和價值追求的鮮明表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平具有目的性的意義,因為社會主義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正如鄧小平反復強調的:“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為了更好地彰顯公平,我們應當堅持“三個共同”原則。一是共同發展原則,即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城市與農村、占有資源的行業與不占有資源的行業要相互支持,相互帶動,共同發展;二是共同分享原則,就是讓全體人民共同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特別要注意低收入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共享,這是當前中國改革發展成敗的關鍵所在;三是共同富裕原則,即不僅要把共同富裕作為一個社會理想目標,而且要把共同富裕作為一個分配基準、原則,貫穿到政府的分配方案中。
科學發展觀反映了我國在公平問題上的認識的正確回歸,它內在地追求共同發展,即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相互支持和帶動;追求共同分享,即讓全體人民共同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追求共同富裕,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社會公平的實現程度。
(三)“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最新發展模式
西方傳統的發展觀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持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其思想實質是:把人看作宇宙的主宰和絕對支配者,一切從人的利益和需要出發來處理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
我國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由于受西方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曾經過分強調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對自然資源的必要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甚至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第一,人口的急劇增長使自然生態環境不堪重負。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口一直快速增長,人口壓力愈來愈大。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平均每5年增長1億人口。從70年代開始,雖然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數過大及增長的慣性作用,目前我國年均人口增長量仍十分龐大,全國人口總數已經超過13億。與日益膨脹的人口相比,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卻顯現出先天的脆弱性。我國國土面積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風影響,33%是干旱或荒漠地區。也就是說,我國55%的國土面積不適宜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由于人口增長與自然的承載能力不協調,使人與自然的矛盾更為突出。第二,人均資源占有量貧乏和高能耗之間的矛盾突出。從資源總量來看,我國的總地質儲量占世界第三位,但從人均占有量來看,我國的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僅是美國的1/10,屬于典型的資源匱乏國家。其中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量的1/4,人均耕地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氣、銅、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分別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2003年我國消耗的鐵礦石和氧化鋁約50%、銅約60%、原油約34%都要依靠進口,許多大宗消費的戰略性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已相當高。2003年,我國消耗了占全球總量30%的原材料和能源,創造的GDP卻只占到世界的4%。第三,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加劇。我國2000年的工業廢氣排放量是14萬億立方米,到2002年又增加了28%,達到18萬億立方米。我國因植被破壞,每年水土流失量達50億噸,相當于每年在全國所有耕地上剝去10毫米的沃土。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37%。草原退化面積已經達到9/10,每年仍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在退化;全國沙漠化面積已經達到174萬平方公里,每年仍以3400多平方公里擴展,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
科學發展觀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遵循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準則。和諧共處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單純的利用與被利用、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將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共存的關系。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人類的生存和健康依賴于把可持續發展成功地提升為一個全球性倫理,其明顯目的是要構建一個全球性的倫理基礎。報告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它包含以下幾層經濟倫理內涵:第一,就空間方面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可持續發展觀要求用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生態自然觀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強權自然觀,從而確立了人與自然平等相待的經濟倫理關系。第二,就時間方面的現代與未來關系而言,可持續發展觀要求既考慮現在,更著眼于將來,確保子孫后代繁榮昌盛的經濟倫理觀。第三,可持續發展觀要求用理智戰勝欲望,走節制型發展道路,確立新型的發展觀。
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最新發展模式。它要求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限定在自然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以解決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
結論
科學發展觀構建了發展的理性精神與發展的倫理意蘊緊密聯系、和諧統一的嶄新發展理念。它汲取了古今中外經濟倫理思想的精華,在充分認識當前我國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新問題、新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發展目標。作為人類經濟倫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飛躍,作為古今中外優秀經濟倫理思想的集大成者,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經濟倫理學,更在實踐上為中國乃至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指出了其必然的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陳寶庭,劉金華.經濟倫理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韓建萍,蘭喜并.科學發展觀的倫理學詮釋[J].理論探索,2004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上一篇:產業聯盟的實踐分析論文
- 下一篇: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