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生態經濟區創建構想

時間:2022-06-25 10:12:22

導語:三峽生態經濟區創建構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峽生態經濟區創建構想

2019年4月,在重慶考察時強調,希望重慶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并提出重慶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這為重慶在新時代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和要求。當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精神主線,并成為沿線各地區的行動共識。如何立足自身實際去認真落實這一共識,成為擺在長江經濟帶沿線各地區面前的一個難題。作為長江經濟帶上游和中游交界處的三峽地區面對新要求,如何把握機遇實現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二次飛躍,成為新時代三峽地區再次騰飛發展的時代問題。多地實踐表明,發展生態經濟、創建三峽生態經濟區是解決這一時代問題的有效路徑。

一、創建三峽生態經濟區的必要性

(一)引領重慶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就重慶而言,保護好、發展好三峽是重慶的神圣使命。目前,三峽地區水土流失、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污染(農業、污水、船舶流動、重金屬)等環境問題十分嚴重,對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構成巨大威脅,導致該地區環發矛盾十分突出,綠色發展成效不顯著,區域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緩慢。建立三峽生態經濟區,探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三峽地區綠色發展,是一個新方向,亟需重慶積極探索、率先示范。(二)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格局。就長江經濟帶而言,三峽地區涉及重慶、湖北兩省市,作為長江經濟帶上游末端和中游開端,地處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之間,是連貫長江經濟帶上游和中游的重要通道。三峽地區又集民族、山區、庫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于一體,受移民搬遷和“虹吸效應”的負面影響,一直以來,長江三峽地區人才、資本等要素流失嚴重,區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質量不高,難以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提供可靠支撐。(三)破解長期以來三峽地區發展的“三化”問題。長期以來,三峽地區發展始終被空間概念模糊化、治理碎片化、資金分散化的“三化”問題所困擾。首先是空間范圍模糊化。盡管三峽這一提法被廣泛運用,但是在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中,其具體空間范圍存在至少三種以上的理解,這就導致大家用的是一個詞,卻說的不是一個事,致使對三峽地區的研究和實踐造成困擾。其次是治理碎片化。從公共管理研究的范疇看,三峽地區的公共管理存在理念碎片化、機構碎片化、工具碎片化、目標碎片化等問題,進而導致三峽地區無法實現有效合作和發展。再次是建設資金分散化。自長江三峽實施移民搬遷以來,圍繞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層面和重慶市、湖北省已經出臺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和幫扶制度,帶來了來自農業、林業、水利、民政等領域的大量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然而受制于財政資金來源渠道不同,資金類型及其使用要求不同,導致大量資金積壓不能使用,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率。按照報告中提出的“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遵循生態系統一致性和生態建設系統性原則,對這些資金進行統一打包使用,集中解決區域主要問題,并以主要問題的解決逐步帶動次要問題的解決,實現區域整體穩定發展。

二、創建三峽生態經濟區的可行性

創建三峽生態經濟區,無論是從三峽自身而言,還是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區域經驗借鑒而言,都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基礎條件。此外,當前我國大力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又為三峽地區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一)三峽地區在探索生態經濟方面已有多年實踐探索。自三峽大壩建設以來,為兼顧維護三峽地區的重要生態地位、改善脆弱的生態本底和移民維穩致富等多方面因素,長江三峽地區一直都在致力于生態經濟的發展。例如,2001年重慶市提出建設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2008年湖北省提出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2014年7月,重慶市渝東北三峽庫區、湖北省宜昌市一起被納入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名單之中。在學術研究領域,對三峽地區發展生態經濟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續,呼聲不斷。(見表1)(二)我國生態經濟區域實踐的成功經驗。我國生態經濟區建設實踐已經有20多年,由于各地區區情差異,在具體實踐探索中形成了生態經濟區、生態經濟帶、生態經濟走廊等命名的生態經濟建設區域。長江三峽地區既可以認為是一個湖庫區、也可以是流域帶、流域走廊,所以在經驗借鑒上,既可以借鑒湖庫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經驗,也可以借鑒流域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經驗。當前進入國家層面的生態經濟區域有:庫布其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漢江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其中,庫布其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是由聯合國命名確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漢江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則被納入了國家“十三五”發展戰略規劃。(三)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引領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廣大農村地區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薄弱地區。三峽地區作為一個集城市、山區、農村、庫區于一體的區域,“三農”問題十分突出。人多地少、農業生產生態環境脆弱,農民文化水平低且小農意識較強,區域市場經濟不發達,農產品深加工環節缺失,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落后,農村移民生計問題突出。基于此,長江三峽地區更需要借助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實施的機遇,積極謀劃,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爭取在全國范圍內盡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恢復農村生機活力,為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積極率先示范。

三、關于空間范圍、戰略定位、總體目標的思考

三峽生態經濟區空間范圍、戰略定位和總體目標,需要在全面貫徹落實視察重慶重要指示精神基礎上,深度對接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站在流域經濟的視角,采取分階段分步驟的方式確定。(一)空間范圍。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的區域范圍劃定基于以下三點考慮:一是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為依托,因此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的區域空間應當是長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沿線的空間區域。二是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建設不能就三峽談三峽,就三峽發展三峽,因此不能依據狹義的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進行空間區域設定。三是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不能完全按照廣義的三峽庫區來界定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這是因為自1992年國家做出開展全國對口支援三峽移民工作的決策以來,在國家的關注、各支援地區積極配合和三峽地區的不斷努力下,經過十多年的積極建設,廣義的長江三峽(即三峽庫區)的城鄉面貌和居民生活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尤其是重慶主城區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繼2007年重慶被批準為全國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之后,2010年重慶又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這一重大戰略定位就要求重慶,尤其是重慶主城區需要牢牢把握城市化發展機遇,按照國家發展戰略布局的要求,更多承擔城市的功能和責任,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內涵。與此同時,除了重慶主城區以外的長江三峽重慶各區縣,可以納入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建設的范圍內。如長壽區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得益于其自身較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采取主動對接重慶主城區的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加上長壽區處于主體功能區中的重點開發區范圍,所以筆者認為長壽區可以繼續采取對接主城區的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故將長壽區納入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區域范圍。而涪陵是長江和烏江的交匯處,從流域的角度來看,烏江在上游經過武隆區,因此,將涪陵區和武隆區納入三峽生態經濟區的區域范圍。(二)戰略定位。1.天然定位——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通道。充分利用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區位優勢和長江黃金水道自然條件,緊緊抓住“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新自貿區的戰略機遇,推進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長江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格局,形成聯動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之間的重要通道,打造覆蓋全區域,連接中西部、對接長三角、面向海內外的沿江內陸開放新高地。2.使命定位——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抓住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探索流域綜合開發新模式,推動生態資源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加快發展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形成具有流域特色的綠色低碳、智能高效發展的經濟體系。將綠色化理念融入城鎮化建設中,推動城鎮空間、城市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優化城鎮布局和城鎮體系,建設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多中心生態城市群。現代交通網絡和能源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信息化程度高度提升。加快三峽國家公園試點建設進程,鞏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地位。通過推動實現經濟發展、生態環保、民生改善的有機統一,將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打造成為流域經濟綠色發展示范區。3.時代定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先行區。充分利用三峽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加快建設山地特色農業。不斷優化長江三峽的農業產業布局,通過“鋪沿線、連斷點、補天窗、推縱深”的要求,構建別具特色的農業發展格局。探索并推廣庫區山地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全面實施精準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推動農民種地和養地相結合的耕作制度。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由單一的生產型向全面的生產經營型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經營主體適應市場能力和帶動農民致富的能力;按照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逐步構建城鄉居民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持之以恒推動精準扶貧,千方百計提升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面貌,努力將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先行區。4.特色定位——國際黃金生態旅游帶。對現有三峽地區資源進行提檔升級,深入挖掘三峽區域特色旅游資源,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深化區域合作,建立和完善旅游合作機制,推進區域生態文化旅游協作聯動,整體推動旅游業從“景區旅游”向“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全域旅游”的發展模式轉變,加快旅游綜合服務能力和旅游品牌體系建設,打造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經濟帶。(三)總體目標。1.近期目標。到2020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全面提升,三峽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得到鞏固;生態產業優勢明顯,農業集約化和專業化程度提升,生態工業集群優勢進一步顯現;倉儲、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生態旅游成支柱產業,循環經濟加快發展;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大幅提升,城鎮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取得成效;防洪減災綜合體系和水資源利用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沿江路網基本形成,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位一體的現代交通網絡和能源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最終建設成為以綠色為本底,以城鎮群為骨架,以特色生態產業長廊為支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連接,建成生態優美、特色濃郁、布局科學、集約高效的長江三峽生態經濟區,有力推動長江三峽地區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2.中期目標。到2035年,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節能減排、環境治理、資源綜合利用等主要指標躋身全國一流水平;農業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生態工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生態旅游效益更加突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協調可持續,綠色創新經濟惠及全體人民;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和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四通發達的現代交通網絡體系逐步完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得到鞏固和提升,基本形成先進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宜居宜業的生態城市群、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邊燕燕 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