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經濟的發展
時間:2022-01-20 10:00:12
導語:研究新經濟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經濟理論的變化。
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類型,區別于傳統經濟之處,在于它既有別于傳統經濟的某些運行規則,又有別于傳統經濟的一些基本理論。在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生產者將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當其他要素不變,隨著某種投入要素數量的增加,得到的收益的增量是依次遞減的,這就是所謂的生產者“報酬遞減”規律。傳統經濟學中“報酬遞減”規律還包括這樣的現象,生產者新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在不斷增加提供的過程中,該商品與服務的利潤會逐漸下降。同時,消費者消費任何一種商品和服務,隨著消費量的增加,商品與服務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程度會不斷降低,這就是所謂消費者“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新經濟則不一樣。對于生產者來說,知識型產品具有使生產者報酬遞增的性質。首先,當生產者將知識與技術直接投入生產過程,投入得越多,新增的投入給生產者帶來的報酬越來越高。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軟件開發過程中,某種大型軟件開發成功以前,所有的投入都可能成為經濟學上所謂的“沉沒成本”,恰是導致軟件開發得以成功的最后一單位要素投入,決定了這一產品給生產者帶來所有報酬。其次,隨著生產者向社會提供的新商品與服務量的不斷增加,由此項產品服務帶來的報酬也會不斷增加。比如提供信息多接口服務的廠商,使用接口服務的人越多,消費者的評價越高,也就越愿出高價來購買接口服務,收益不斷升高。而且這種報酬隨著使用產品與服務的人數的進一步增加,呈現出更穩定的增加趨勢。與傳統商品相比較,知識、信息與技術產品導致消費者出現“鎖定”現象。一個最普遍的例子,目前的電腦用戶大多使用美國微軟公司的“視窗”軟件,依賴程序加深,尤其加之其他電腦軟件開發出的軟件都以“視窗”作為運行平臺,所以,必須承受“轉移”費用,因此,只為操作系統升級就得不斷送去更多的錢。對于消費者來說,“新經濟”同樣還能給消費者帶來邊際效用遞增。如所謂的品牌消費,在一定的限度內,消費的著名品牌越多,給消費者帶來的心理滿足程度越高。再如上網,IT業內調查發現,平均上網的時間總是趨向于越來越長,這證明了上網者在消費網絡提供服務過程中得到的滿足程度也是越來越高的。因此,有一句廣告語倒很恰當地表明了上網者的此種心態,即“越上越過癮”。
2.產業結構的變化。
在新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相應發生了新的變化:以汽車、化工、石油、機械等行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增長放慢,而使用信息、網絡技術和其他高科技的新產業則迅速崛起,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增長點。以微軟、康柏、蘋果等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快速增長,其中一些企業在10多年時間內銷售收入增長數十百倍,而一批著名的老企業在排名上退居次要地位。信息產業迅速發展,其他高科技產業也不斷發展,生物工程的開發也正緊鑼密鼓。在發達國家正在出現以信息產業為龍頭,以其他高科技產業為骨干的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升級。第三產業特別是與信息相關的高級服務業占主導地位,知識程度高的“金領工人”的地位提高。據不完全統計,與信息在直接或間接的高級服務業工人在全美勞動者中的比重從1950年的8%提高到90年代末的50%左右。與此同時,由于創造社會財富主要來自知識及知識工人,藍領工人和非專業白領工人的地位下降,而專業人員特別是一專多能或具有多種專業的“金領工人”的地位和收入提高。
3.企業組織的變化。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條件下,企業組織結構同樣發生了變化,在一些領域出現了小型化趨勢。網絡化促使“大而全”的大企業把許多業務進行分解和向外承包,企業組織變小,電子商務使企業銷售組織精干化,企業內的網絡化使管理組織扁平化,特別是產生了以知識資產為主體的新興企業。網絡化還產生了在網上組織生產和交換的虛擬公司,以及沒有主要廠房、廠址、經營場所的半虛擬公司,例如亞馬遜公司的出現。借助于網絡化擴大市場的開拓功能,有特色的小企業也重新獲得生命力。高科技型小公司的迅速擴張是新經濟的重要特征。一批利潤預期好的高科技企業,借助于虛擬資本市值擴大機制迅速增長、并借助企業兼并,把傳統大企業納入自己旗幟之下,實現“以快吃慢”,迅速成長,成業重量級的大企業。上述情況人們稱之為“以小勝大”的新競爭法則。此外,原有大公司的組織效率也大為提高。在傳統的企業里,企業內部結構可以說是一座金字塔,縱向層次很多。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公司平均的縱向層次超過13層,最多達27層。這意味著信息上下往返需走很長路徑,存在許多扭曲滯后的機會和滋生公司官僚的土壤,產生中層人才浪費和基層人才鏤空現象。信息革命正在推倒這些等級制“金字塔”。網絡信息傳遞要求一步到位,中層大量信息“中繼站”已經開始成為多余。網絡信息還使得企業日益透明,帶軍事色彩的縱向保密系統也開始顯得蒼白。信息網絡還使得公司間的“合作”(或者說是“利益瓜分”)變得更為精確,變得“非硬件化”。
4.增長方式的變化。
“新經濟”使得經濟增長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美國經濟中出現的持續的高增長、低通脹,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美國自1991年3月以來至2000年8月,已經保持19年的4%左右的持續增長,而在以往年均增長率是2%左右,這是二戰后首次出現的長擴張階段,而通脹卻保持在1%~2%的低水平。格林斯潘在2000年3月6日說:“美國商業周期與戰后其他周期有著深刻的不同,不僅是它的長度破了紀錄,而且強勁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通貨膨脹被抑制,這背后的關鍵因素便是生產率的提高?!奔夹g創新的經濟運行方式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的發展,引起一輪強勁的固定資產更新。美國在信息技術的投資占有其投資的34%,不斷創新的技術創造出持續而有力的投資品需求拉動,它是美國這一輪經濟擴張出現的主要原因。另外,經濟增長中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技術創新的消費擴大效應,又形成了消費品需求拉動。可見,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擴大效應是美國經濟出現長擴張階段的主要原因。增長加快并未伴同通脹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技術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美國非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再加之以勞動力供給相對豐裕,因而減少了增長帶來的工資上漲和通脹的壓力。可見,高科技的擴大需求和降低成本兩重功能成為美國高增長與低通脹的運行勢態出現的根本原因。
作者:石偉單位:晉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上一篇:漫談地區調度數據網建設
- 下一篇:人均收入倍增計劃工作方案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