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下貿易摩擦思考和對策
時間:2022-01-18 08:19:55
導語:新經濟下貿易摩擦思考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9年8月24日,美方宣布將提高對約5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稅率,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也是談判過程中力圖避免的局面。這次曠日持久的貿易談判以這種方式告一段落,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在貿易領域,更將延伸到中國的各行各業。我們在對中美貿易談判進行總結的同時,更應該對貿易摩擦的本質和未來的應對措施進行思考。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巨大的貿易逆差必然會引發貿易沖突,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與德國、日本等盟友之間的貿易摩擦便由貿易逆差引發。按照中國商務部統計,2018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為4784億美元,美國向中國出口約1551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3233億美元,占美國總貿易逆差2/3以上。為消減貿易逆差,美國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3月,特朗普簽署了兩項行政命令,一項是加強對現有反補貼和反傾銷懲罰措施的執行,另一項是要求審查美國的貿易逆差及其原因。2018年6月,美國決定自7月6日起對中國進口的340億美元商品征收25%關稅,同時對另外16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開始征求公眾意見。9月,美國正式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10%的關稅。2019年5月10日,美國宣布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正式從10%上調至25%。8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對自華進口的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8月24日,美方宣布將提高對約5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稅率。表面上看,美國發動貿易摩擦是為了解決中美間進出口平衡問題。通過增加進口中國商品的貿易關稅,吸引中國的向美出口企業到美國設廠,帶動國外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降低中美貿易逆差,提高就業率,進而提升支持率。但是,深入分析中美貿易逆差,可以得知其主要來源于中美產業結構以及消費結構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承擔了出口美國產品產業鏈上所有國家的順差轉移。與此同時,美國加大了對中國高新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造成了美國一方面抱怨中國賺取太多貿易順差,另一方面卻在禁止中國購買想要的高科技產品的局面,進一步加劇了中美貿易的失衡。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曾多次攻擊中國是一個掠奪性的國家,“是一個偷取知識產權、盜取別人技術、強迫轉移技術、強迫地獵取別人資源的國家”。同時,共和黨、之爭非常多,但是在“中國問題”上兩黨保持高度一致,說明美國政界已經把中美關系上升到一種新的意識形態高度。目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已不是貿易沖突本身,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霸權國家已經公開把中國當成了最主要的對手。回顧歷史,大國之間的較量,經濟利益之爭只是表象,背后更多的是以科技、產業實力為支撐的綜合博弈。美國以其超強的全球軍事實力為支撐,通過多重方式干擾中國的和平發展進程,對中國的崛起進行全面遏制,這才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
二、對此次貿易摩擦的思考
從中美開啟貿易談判以來,我們一直在被動應對,造成現在局面的原因很多。二戰以來,美國在幾乎所有的關鍵領域長期占據優勢,但近年來,國際社會似乎形成了一個共識,即隨著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專利申請量、高等技術人才數量等指標的提升,中國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挑戰美國的領先地位,并有可能取代美國的霸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經濟的發展帶給我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一些自大和浮躁的情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判斷。一是對此次貿易摩擦準備不足。從此次的貿易爭端歷程來看,雖然美國手里的牌比我們好打,但是學界對于美國這屆政府研究的不夠充分,低估了美國的談判手段,影響了我們在談判過程中的判斷,導致了我們對面臨的困難準備不夠充分。二是未聯系最新國際局勢的發展。貿易摩擦爆發以來,我們將精力集中在貿易本身,而未認識到中美關系已進入新階段,即使沒有貿易摩擦,雙方的矛盾也會以其他形勢體現出來。三是核心技術領域的仍有較大差距。面對美國的專利限制和長臂管轄,很多技術依附型企業只能束手就擒,歸根結底還是技術研發投入不到位,核心技術的缺失,難以在高技術領域站穩腳跟。
三、中國的相應對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在這次的貿易爭端中占據上風,中國將難以繼續維持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額,中國經濟必將降低對美依存度。但無論在地緣政治領域還是在國內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領域,中國還有很大政策調整的空間。我們不應忽略我們的優勢:一是體制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可以集中各類資源和力量辦大事。通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提升戰略性產業的競爭力。二是市場優勢。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龐大的消費需求,完全能滿足貿易格局的轉變。三是資本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資本,能夠為科研和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面對已被美國定位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的現實,我們不應抱有過多的幻想,更應該去積極面對。主要的應對策略有:一是調整好心態。現在的局面是中美關系發展過程中必經的歷程,我們必須冷靜地認識到我們與美國的巨大差距,堅持虛心地學習和韜光養晦的戰略方針,同時做好面對困難的充足準備。二是慎重考慮走出去戰略。產業并購是獲得先進技術的捷徑,但這種通過并購和投資并沒有真正掌握技術研發的核心歷程,也將逐漸引起歐美國家的警惕。以資金為基礎的海外并購必然受阻,且代價越來越高,不能盲目實施,應該建立在充分的商業考慮基礎之上。三是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隨著獲取外國核心技術難度和成本越來越高,自主創新成為中國企業唯一可靠的選擇。政府必須通過適度的補貼、減稅、獎勵、信貸優惠等方式進行大力支持。大危即大機。這次中美貿易摩擦不啻為一劑強烈的清醒劑,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與美國之間存在的巨大技術差距,幫助我們進一步覺醒。我們應借此貿易摩擦的切膚之痛,發揮舉國優勢,集中資源對經濟的規模和質量進行優化,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技術突破,提升核心競爭力,避免受制于人的不利境地。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應該感謝特朗普、蓬佩奧等,是他們讓中國更加心無旁騖地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加速實現了中國新一輪深化改革的完成。
作者:周韜 單位:天地信息網絡有限公司
- 上一篇:新經濟下人本管理現狀與對策
- 下一篇:農村集體經濟增收工作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