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大學生消費行為及理財文化建設

時間:2022-06-02 03:52:40

導語:小議大學生消費行為及理財文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大學生消費行為及理財文化建設

消費結構是指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消費項目在消費整體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排在前三位的消費項目分別是飲食(平均占比62.5%)、交通通訊(平均占比9.8%)和電子產品(平均占比8.3%),其次是服裝飾品(平均占比5.9%)、休閑娛樂(平均占比4.5%)、考證(平均占比4.1%),最后是化妝品(平均占比2.6%)和日用品(平均占比2.3%)。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呈現出如下特點:消費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大學生的消費項目不僅包括飲食、服飾、日用品等基本生活開支,還包括電子消費、娛樂消費和職業發展消費等。并且,同一消費項目也表現出多元性和豐富性。以考證為例,除了大學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和各類專業資格證書外,考駕照的同學近年來也不斷增多。飲食仍然是大學生的主體消費項目。這一方面與近年來物價水平尤其是食品價格的不斷上升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學校的特殊消費環境相關。同時,調查結果顯示,月均消費額在800元以下的同學中,恩格爾系數較高,飲食消費所占總消費額的比重為69.8%,高出平均數7.3個百分點,而其他消費項目,如電子產品、化妝品、服飾、娛樂等所占比重則相對較低。電子消費不斷升溫,并逐漸成為大學生的必需品。調查顯示,大學生平均擁有3—4件電子產品。手機的擁有率為100%,平均價格在800元左右;電腦的擁有率為93.1%,平均價格在4000元左右。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大學生的手機費、網費等通訊費用所占比重也日益上升,通訊費用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固定開支項目。不同性別、年級的學生在消費結構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從性別來看,男生在飲食和電子產品上的消費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服飾和化妝品上的消費高于男生;從年級來看,高年級學生在戀愛、人際交往以及考證上的消費明顯高于低年級學生。

收入來源。在對主要消費來源的調查題目中,選擇主要由家庭供給的占比為91.6%,選擇兼職的占比為5.2%,選擇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的占比為3.2%。同時,在選擇兼職的學生中,來自農村或城鎮的學生占絕對比例。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雖然部分學生通過家教、餐廳打工、網上開店等兼職方式獲得收入,但大多只能作為輔助性的收入來源,家庭供給仍然是大學生的主要收入來源。與大學生在消費結構上所表現出的多元化特征不同,其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化。

消費方式。本文主要針對大學生的日常購物方式進行調研。在對購物方式調查的題目中,有86.9%的同學同時選擇了外出購物和網上購物。并且,調查結果顯示,網購商品種類涉及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衣、帽、鞋、襪、飾品、零食到學習用品,甚至各類電子產品。由此可見,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購已經成為90后大學生主要的消費方式之一。

90后大學生消費狀況評價與存在問題

受近年來物價水平不斷上漲的影響,90后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亦表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從消費結構來看,表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以飲食消費為主體,交通通訊、電子消費等消費項目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從消費方式來看,電子消費方式深受90后大學生的青睞,成為其主要的消費方式之一。從收入來源來看,仍然以家庭供給為主,與消費結構的多樣性相比,其收入來源則相對單一。整體而言,上海高校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水平相對較高,但從上海市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和消費環境來看,其消費水平基本適當。然而,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發現,當前在校大學生在消費行為、消費習慣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飲食消費健康意識淡漠。問卷調查顯示,飲食消費雖然在大學生的消費結構中占較大的比重,但通過對其飲食消費細目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90后大學生在飲食消費上隨意性較大、健康意識淡漠。

1.1校外就餐現象較為普遍,飲食安全存在隱患。在對每周校外就餐多少次的調查題目中,選擇3次以上的學生占比32.6%,甚至一些高年級學生經常性地在校外就餐,學校周邊的小餐館、小吃攤生意異常火爆。然而,如上就餐場所在原材料采購、餐具使用衛生等方面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1.2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知識匱乏。調查問卷顯示,3成以上的學生不經常吃早餐或早餐營養價值不高。在被問及日常飲食首先考慮的是什么時,76.8%的學生選擇的是菜品的口味,而非營養均衡,多數學生膳食結構不合理。并且,不少學生喜歡油炸食品和重口味食品,而蔬菜、水果和粗糧的攝入量不足。

1.3零食、飲料消費過度。大學生吃零食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女生更加偏愛零食。調查問卷顯示,8成以上的學生有吃零食的習慣,零食消費平均占大學生飲食消費總額的26.9%,這也是大學生平均飲食消費較高的原因之一。并且,部分學生經常以零食代替正餐。另外,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的日常飲水量不足,沒有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甚至有部分學生經常以飲料代替白開水。

2.電子消費追趕時尚`,娛樂化傾向明顯。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消費作為新興消費產業,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從隨身聽、游戲機、智能手機到平板電腦,電子消費日益成為大學生的重要開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大學生在電子消費中普遍存在如下不良現象:

2.1求新求變心理突出。調查問卷顯示,73.5%的大學生在購買電子產品時首先考慮的是時尚和品牌,而非實用性。新外觀、新款式、新功能的電子產品通常更受大學生的“青睞”。不少同學坦言,在電子產品消費中喜歡追趕潮流,“更新換代”較為頻繁。這一方面與大學生自身的年齡特點相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消費行為的非理性化傾向。

2.2電子產品娛樂化。當前大學生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娛樂功能所占的比重遠高于其他功能。調查顯示,78.6%的學生表示,除了基本的通訊功能外,他們經常用手機玩游戲、上網等。同時,70%以上的受訪學生表示,除了畢業寫論文和找工作,平時真正用電腦處理文檔、查閱資料的時間并不多,遠遠低于用來玩游戲、看視頻等娛樂的時間。甚至一些學生對電子產品有成癮性依賴癥,習慣性地在課堂上玩手機、電腦等,使正常的學習生活受到影響。

3.缺乏明確的財務規劃,沖動消費、從眾消費行為突出。

3.1缺乏財務規劃。調查顯示,65.4%的大學生對于每月的消費開支沒有明確的規劃,95.7%的學生沒有記、賬習慣,76.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財務管理能力較差。在對月消費額較高的學生進行訪談時了解到,不少學生持有“有錢就多花,沒錢就少花”的消費觀念,以至于出現“月初富翁、月底負翁”的境況。雖然月消費額處于中間水平的大學生會對日常生活以外的開支,如去娛樂場所消費、買高檔化妝品和服裝等有較為理性的節制,但他們也表示,對于每月的開支很少有明確的財務目標和規劃,大多數學生屬于“跟著感覺走”。僅有少部分學生有較為明確的消費計劃,特別是月消費額較低的學生,除飲食、通訊費、交通費等必不可少的花銷外,額外支出較少,消費相對理性,屬于“精打細算”型。

3.2沖動消費、從眾消費現象突出。由于缺乏明確的財務規劃,大學生的沖動消費現象也較為突出。調查顯示,78.2%的大學生會受商場的促銷、打折等宣傳活動影響而購買當時可能并不需要的商品,比如衣服、食品等。由此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消費中的羊群效應。調查顯示,無論是衣服、鞋帽、飾品,還是各類電子產品,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很容易受到周圍同伴的影響。72.9%的大學生表示,其在商品的購買過程中最信任的信息媒介渠道是同學或朋友的經驗傳授。這一方面與大學生活高度的聚群性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學生在消費中的從眾心理。甚至有些學生通過其消費行為的趨同性,以保持自己與群體的一致性和自我認同感。

引導科學消費行為,加強高校理財文化建構

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對理財能力的培養和理財文化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理財能力的培養和理財文化的形成又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針對當前90后大學生消費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引導其科學的消費行為,加強高校理財文化建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強飲食健康教育,引導科學飲食消費行為。

當前不少大學生營養知識缺乏,健康飲食意識淡漠,飲食消費行為隨意。因此,大學生飲食消費干預措施和飲食健康教育亟需“跟進”。

1.1提升學校食堂服務質量,減少學生外出就餐機會。其一,豐富學校食堂菜品種類,增加特色小吃、點心,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飲食需求;其二,深化特色化經營模式,適當增加特色餐廳,以滿足學生生日、節日等特殊就餐需求;其四,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縮短采購鏈條,大力推進平價菜制度,提高學生飲食消費的“性價比”。

1.2普及營養健康常識,培養科學的飲食態度和消費習慣。其一,充分發揮高校社團作用,定期開展營養知識和食品安全知識講座,普及食品營養和安全的基本常識;其二,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習慣入手,培養其科學的飲食態度,尤其要培養大學生按時吃早餐和科學消費零食的習慣;其三,對大學生的營養狀況實行積極的干預措施,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大力推廣營養餐。

2.引導大學生電子消費行為回歸理性。

2.1加強大學生電子產品消費觀念教育。引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和現實需要購買電子產品,并充分考慮其實用性功能,而不是盲目跟風、攀比或者過分追求時尚和品牌,從而使大學生的電子產品消費趨于理性化。同時,應充分取得學生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為電子產品消費開支金額相對較大,通常是由家長“買單”,因此家長應從經濟源頭上控制孩子對電子產品的過度消費。

2.2嚴格加強高校課堂紀律管理,減少電子產品娛樂化的不良影響。如今,大學課堂上玩手機、玩平板電腦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視電子產品為玩具的學生不在少數。雖然有些高校對此也出臺過一些相應的制度規定,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流于形式。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學生的自覺性和自控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也與課堂紀律管理不嚴格有關。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課堂紀律管理,使電子產品對大學生正常課堂教學秩序的負面影響盡量弱化。

3.加強理財教育,建構理財文化。

消費與理財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的消費行為,加強理財教育、建構理財文化必不可少。理財專家指出,大學時期是理財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理財的黃金時期。因此,在培養大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同時,增強其“財商”的培養,在大學校園建構和諧的消費、理財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3.1培養理財觀念。大學階段是理財觀念和理財習慣的形成階段。然而,調查問卷結果顯示,62.6%的同學認為自己尚未步入社會,除家庭外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所以“沒財可理”。還有學生認為“財是賺出來的,不是理出來的”、“理財是富人的事,和自己關系不大”。并且,通過深入訪談了解到,不少在校大學生將理財等同于投資,認為理財就是炒股票、買基金等。由此可見,當前在校大學生對理財還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和誤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因此,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培養主動理財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3.2學習理財知識。調查顯示,82.9%的大學生表示,對理財知識缺乏系統的了解。萬事達卡的“大學生理財觀念與行為調查報告”顯示,75%的大陸受訪大學生對個人理財培訓表示感興趣,但是受訪者中認為學校沒有提供適當和足夠的個人理財教育的占72%。由此可見,大學生理財教育的缺失現象較為嚴重。即便是一些財經類專業開設有理財課程,但常以理論為主,偏重于證券、基金等投資知識的論述,真正貼近大學生實際消費情況和財務狀況,能為之所用的理財知識則較少。高校應把理財教育以專業基礎課或選修課的形式納入課程體系之中,積極普及理財知識。

3.3加強理財實踐。問卷調查發現,7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理財能力較差。在儲備理財知識的同時,加強理財實踐十分必要。其一,做好預算,制定財務規劃。將每月的收入、開支分類,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財務規劃,并在實踐中不斷進行修正和調整。其二,建立賬本,了解收支狀況。可通過手工賬本或電子賬本堅持記錄日常生活收入和支出情況,并從中發現自己的消費規律和特點,及時進行消費分析和自我監督,減少非必要性消費,使消費行為趨于理性。其三,學會使用基本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的銀行卡主要用于存取款業務,對其他功能則了解較少,且不管金額多少,卡內資金多處于活期儲蓄狀態。大學生一方面可通過強制儲蓄的方式培養自己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要“玩轉”銀行卡,充分利用網上銀行的活期轉定期、自動續存、零存整取、匯款等業務功能進行理財實踐。對于持有信用卡附屬卡的學生,建議家長進行適當的消費額度設定。其四,適當嘗試金融投資。大學生在課余通過兼職擴大收入來源的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嘗試投資風險相對較低的金融產品,如基金定投,以及貨幣型、債券型基金產品等。

作者:梁平單位:上海民遠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