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諧消費觀的教育意義

時間:2022-06-03 03:35:59

導語:探索和諧消費觀的教育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和諧消費觀的教育意義

消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根據交易方式,可分為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根據消費對象,可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根據消費的目的,可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消費結構:它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等等。這些內容能夠豐富青少年的消費知識。當前,還我們應增加消費政策、消費法律維權等內容,以完善青少年消費知識教育。完善的消費知識結構是青少年優化自身消費結構,形成健康消費心理,進行科學消費的前提。消費心理是是貫穿消費活動全過程的思維活動的總和。消費心理具有短暫、特殊、多變的特點。消費者由于受到環境和情緒等因素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消費心理,從而對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青少年的消費追求時尚、個性,不愿受父母束縛,要求自主獨立地購買所喜歡的商品,從受家庭的影響轉向受社會的影響,包括受同學、朋友、書籍、大眾媒體、明星等影響。青少年存在的消費心理誤區主要有:盲目從眾,過分的標新立異,盲目攀比,情緒化消費,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等。這些不良消費心理,需要及時的疏導和控制,否則會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青少年產生這些不良消費心理的原因就在于自身素質的缺陷。因此,要加強消費觀教育中的消費心理教育,以促使青少年克服錯誤的消費心理,形成健康的消費心理,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消費習慣。

有利于增強消費誠信,提升消費能力消費誠信是消費觀教育的重要內容,與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對青少年消費行為具有指導作用。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青少年的誠信狀況如何,關系到國家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由于消費誠信教育的缺失,部分青少年產生了許多不健康的消費現象,給社會、家庭、及其個人的成長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青少年消費觀教育中的消費誠信教育。這對于做好學校德育工作,樹立青少年和諧消費觀,形成青少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意義。消費能力是指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與消費資料相結合的能力。具體是指消費者所具備的關于如何購買消費資料、使用消費資料的知識和能力。消費能力決定著消費目的能否實現即消費者能否獲得消費滿足,這種結果進而影響消費者再消費的熱情,并最終影響到整個社會再生產的持續進行。提升消費能力有助于消費資料價值的實現和使用價值的充分合理利用。馬克思說:“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可見,沒有消費能力,消費者的消費就會受到限制;提升消費能力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進步。消費能力和生產力關系密切,生產力決定著消費力(包括消費能力)的性質、狀況和發展,但消費力反過來又制約著生產力。馬克思說:“消費的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是一種生力的發展。”可見,消費能力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應積極拓展青少年消費觀教育的內容,加強消費能力教育,以提升青少年的消費能力。

有利于提升消費理念,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消費理念指導人們的消費活動。先進的消費理念促使人們理性消費,給社會生產帶來正確的信息指導,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例如,隨著人們對消費作用和意義認識的提高,主動消費、擴大消費和信貸消費的意識加強,就會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拉動型和外貿出口型,向消費推動型轉變,使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加持久和穩定。隨著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和提升,特別是和諧消費、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等先進理念的形成,必將有力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落后的消費理念會造成人們的不理性消費,或者過度節儉,或者過度奢華,都會給社會生產以錯誤的信息指導,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消費理念落后,節衣縮食,不敢消費,不會消費,最終因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導致發展速度緩慢和經濟效益低下。在現階段,我國的消費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消費理念,如有些年輕人的盲目攀比和炫富心理等,還有些年輕人完全不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沒有節制的追求奢侈消費和超前消費,不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在消費生活中,人們消費行為受到消費理念的影響。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人們會形成不同的消費理念。消費理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會產生反作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處,需要不斷提升消費理念,以形成人們健康、合理的消費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加強和諧消費觀教育,培養青少年科學的消費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社會經濟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消費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之一。和諧消費是一種全新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是從消費的角度強調生態-經濟-社會-人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這種消費不僅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且符合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科學理念。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說,和諧消費體現了人類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結果。自然不是人類征服的對象,消費不是對自然的占有和破壞,在消費中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生。從人與人的角度來說,和諧消費凸顯了消費的公平性,公平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重要基礎。生存和發展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和最終目標,而只有和諧消費才能保證人類這一權利和目標的實現。因此,和諧消費是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的新型消費模式,是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青少年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既是現在的消費者,也是未來的生產者,他們消費觀念關系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進行消費觀教育,使青少年轉變落后的消費觀念,樹立和諧消費觀,培養他們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對他們消費行為進行合乎規律的預測和指導,引導他們的消費朝著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消費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根本動力,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經濟持久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容包括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的調整等多個方面。需求結構調整,即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轉變到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過去,我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依靠投資推動,過多的投資導致能源資源的大量消耗,給生態環境造成壓力。在消費需求不能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許多產業產能過剩,只能依靠增加出口來消化過剩的產品,從而造成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容易受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例如,此次金融危機就使這一問題凸顯出來,使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變得更加迫切。建國以來,我國長期采取“重積累、輕消費”的發展方針,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產業結構不合理,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并在市場經濟中起導向作用。產品只有能夠滿足消費需求,才能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正是消費的這種導向作用,使得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依據。消費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可以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因此,開展消費觀教育,樹立和諧消費觀,促進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方式的改善,成為市場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

有利于發展和弘揚先進消費文化現代社會,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和文化形態。消費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在消費領域的滲透和縱深發展,是消費文明的內在本質,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發展和弘揚先進消費文化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反映商品市場的繁榮和人民物質生活的豐裕,也反映社會文化的繁榮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充實。“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改革開放以來,消費領域有很多健康向上的東西,弘揚了主旋律,給人以鼓舞和活力,反映先進消費文化的力量。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消費現象。例如,“灰色消費”,“白色消費”,“黃色消費”,“消費主義”等等,這些都是與先進的消費文化背道而馳的。我們要摒棄落后的消費觀念,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消費文化。何為優秀文化?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即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方立天提出,弘揚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就是闡發中華文化的人生價值觀,以大力培養和全面提高國民素質,這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焦點和要點所在。他還提出中國傳統人生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有四個方面:在人與我的關系上,儒道兩家都強調要有高尚的人格;在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等為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的準則與規范;在人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上,以愛國主義為人生的崇高價值;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合一”。我國的“和合”文化提供了和諧的消費觀念,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是我們需要發展和弘揚的先進的消費文化思想。目前,青少年的消費觀面臨“消費主義”等多種消費觀念的沖擊,由此帶來青少年的消費文化多元化。作為現代文化的體現著和傳承者,必須進行青少年和諧消費文化理念教育,促使他們發展和弘揚和諧消費文化,抵御不良消費觀念的腐蝕。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起點和終點,更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力。消費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和人的全面發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消費觀念支配人們的消費行為,對人們的消費生活具有導向作用,因此加強青少年和諧消費觀教育意義重大。和諧消費觀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共青團組織、消費者協會、企業、工商部門等緊密配合,通力協作,承擔各自的職責,構建一個和諧消費觀教育的實施網絡,青少年和諧消費觀教育才能取得實效。

作者:邵飛單位: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