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研究

時間:2022-06-24 04:11:00

導語:高校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研究

【摘要】伴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文化消費被大學生們廣泛地接受并已經成為他們重要的文化消費形式。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文化消費的主要群體。本文以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消費行為,并探討建立相應的引導機制,規范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消費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引導機制

網絡文化消費是指用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作為工具,來實現自身文化消費的過程。具體包括:網絡社交平臺消費、網絡游戲消費、付費軟件消費、與文化相關的網上購物消費以及音樂、文學、視頻、期刊、雜志和數據資料等付費網站消費[1]。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更是達到了7.88億,高達98.3%的網民是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消費行為呈現出一定的特征。

一、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特點

1.網絡文化消費行為群體全覆蓋。對于出在信息化浪潮中的大學生們,憑借著自身敏感而快速的適應和接受能力,各種各樣的網絡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都在不斷的滿足他們求知以及休閑娛樂的需求。校園網絡的全覆蓋和4G流量資費的下調,使得大學生手中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等設備更容易的接入互聯網,這也為他們進行網絡文化消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文化消費極大的受到學生們的追捧,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有過網絡文化的消費行為,覆蓋了整個大學生群體。2.網絡文化消費內容多樣。大學生作為青年消費群體的一部分,其網絡文化消費內容呈現出多樣化,如為了滿足自身學習的需要,下載電子圖書、參加各種考級考證的培訓、購買網絡教學視頻、報名參加考研培訓等。大學生同樣也有強烈的消遣性的消費需求,如玩網絡游戲、在線觀看電影視頻、網上下載音樂、網絡社交平臺消費等等。3.網絡文化消費主體龐大且年輕化。大學生一般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18-25歲,本身就是十分年輕的群體。根據CNNIC最近幾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年輕人群一直都是網絡文化消費市場的主體,大學生群體又是年輕人群的主力軍,在網絡文化消費市場中占有相當的比例。4.網絡文化消費的頻次和金額逐年攀升。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人們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革,移動支付是消費者主要支付方式之一[2]。正是這種省時省力還省錢的移動支付方式,給消費者在進行網絡文化消費時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對網絡文化消費起到正向的影響作用。再加上網絡文化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網民數量逐年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使得網絡文化消費每年都在呈現增長的態勢。

二、大學生在進行網絡文化消費時存在的一些問題

網絡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新興文化消費形態,它的快速便捷、內容豐富的特征十分受到大學生們的青睞,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南京林業大學的高健在《“互聯網+”背景下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大學生在網絡文化消費中存在消費內容質量低下、網絡文化作品良莠不齊以及缺乏成熟的消費模式和理念的特征。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現,除了上面提到的還存在其他一些問題,主要有:1.在進行網絡文化消費時安全意識不強。網絡環境存著諸多的安全風險,網絡黑客、釣魚網站、各種木馬病毒、社交陷阱套取個人賬號信息、偽基站發送詐騙廣告推銷信息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嚴重威脅到大學生進行網絡消費的安全。大學生群體也不乏一些安全意識淡薄的人,不懂得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很容易上當受騙。再加上網絡陷阱偽裝的比較深,不容易被識破,大學生在進行網絡消費時被騙事件也常有發生。2.產生網絡文化消費糾紛時維權難度大。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持續深入,網絡已經成為激活文化消費和信息消費的新引擎,以網絡文學、新聞、短視頻、游戲、影視、音樂等為代表的網絡文化消費的增長十分突出,隨之而產生的消費糾紛也不斷涌現。近年來,網購中充斥著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網絡虛假廣告,多家互聯網金融P2P企業扎堆跑路,視頻直播平臺“打賞”糾紛頻發等等。與之相適應的處理這些網絡糾紛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無論是商家還是在進行維權時存著一定的難度。因此建立和完善網絡交易行為的法律規范、建立并維護網絡交易信用記錄和保障體系等問題亟待解決[4]。

三、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行為引導機制

當下繁榮的網絡文化,對于大學生來講有著積極的一面,方便獲取各種知識,拓寬視野,豐富大學生活,緩解壓力,有助于提高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個性發展。但同時網絡又是一把“雙刃劍”,也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因此建立相應的引導機制,從多個方面著手,引導對大學正確對待網絡文化,降低網絡糟粕文化對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如今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1.學校和家庭要同時發揮教育和引導作用。風華正茂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發展與成熟的階段,對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能力很強,也容易受到各種網絡文化的影響,從而在網絡文化消費時迷失自我。大學作為培養和教育學生的基地,肩負著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大責任,要能夠準確掌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行為。學校在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是,可以采用網絡教育手段,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影響力,把豐富的網絡學習及教育資源主動推送給學生。這樣潛移默化的滲透式的教育引導方式或許要比泛泛地進行說教要來的更加實際、更加有效果。對于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消費行為,家庭也要承擔相應的教育和引導責任。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現實是,很多家長對于子女的網絡文化消費行為關注不夠,甚至是完全忽略的。家長的關注重點還是子女當下的學習成績、各種技能培訓、考級考證等等。作為家長要轉變這種思想觀念,增加對子女網絡文化消費的關注度,給予子女網絡文化消費行為相應的指導。有了家長的引導,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辨別力,把投入用于合理的網絡文化消費上。2.對網絡文化市場的管理和監督要雙管齊下。在“網絡強國”重要思想的引導下,國家在大力推進網絡文化建設,網絡文化市場得以蓬勃發展,網絡文化產業逐步壯大,但是在網絡文化管理上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諸如網絡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地域間有較大差距;網絡文化管理的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仍有一些管理的盲區和盲點;一些非法網站還刊載迷信、暴力、色情等內容,有的甚至組織從事網上賭博、等違法活動等等。因此對于網絡文化市場的管理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網絡環境還需要深層次的凈化。在對網絡文化管理不到位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備的情況下,網絡輿論監督手段對于保障網絡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網絡輿論監督既能夠張揚網絡文化作品的獨特優勢,進一步推動順應時代要求的文化發展潮流,同時又能夠及時指斥網絡文化作品所暴露出的問題,對網絡文化市場的發展給予必要的引導和規約。因此,建立和完善網絡輿論監督體系,能夠為網絡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4]。網絡輿論監督也是法律手段和道德約束之外的一個手段,需要政府、媒體、社會各界共同負責監督。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的管理和監督,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市場環境,對于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網絡文化消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大學生首要還是學習文化知識,通過知識武裝自己,開闊視野;在進行網絡文化消費時對自己的行為要有更高、更嚴格的要求,不能隨心所欲。通過自身的提高和外界教育引導共同作用下,相信大學生在網絡文化市場中不會迷失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敏.北京網絡文化消費現狀及問題[J].中國國情國力,2016(07):39-42.

[2]趙真.移動支付對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影響研究[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8,32(02):188-192

[3]劉志雄.大學生網絡消費安全支付的存在問題及對策[J].經濟導刊,2012(03):14-15.

[4]高健.“互聯網+”背景下青少年網絡文化消費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2):86-87.

作者:周文娟 楊立志 單位:東南大學成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