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協調推進循環經濟論文
時間:2022-06-15 03:42:00
導語:組織協調推進循環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福州市開展循環經濟取得的成就
(一)政府層面
發展循環經濟已引起福州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視,市委、市府提出了“率先探索,有所作為”的要求,實施以清潔生產、資源利用循環化、資源消耗減量化為重點,統一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推進,試點先行、面上推動,逐步構建和諧的、穩固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體系。在具體推進方面,加強組織協調,建立循環經濟協同推進機制。由市發改委、市經委、市環保局等有關部門形成推進循環經濟的合力機制。
(二)園區層面
本市已將馬尾開發區列為建設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試點?,F福州化工區的循環經濟取得積極進展,化工區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建立的“三圈”循環經濟體系:一是企業內部循環圈,從源頭減少污染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每年可減少CO2排放量3600t;二是化工區內部循環圈,通過物資流通、能量利用和公用工程有機的聯系,將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馬尾新興技術開發區正在調研企業全過程的廢料產生情況,準備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廢物信息平臺,讓一家的廢物變成大家的原料或能源。
(三)企業層面
積極推進工業企業的清潔生產,市經委、市環保、市科委等有關部門于去年3月召開了福州市推進清潔生產聯席會議,啟動了20家企業清潔生產試點。今年全市將進一步啟動第2批20家試點示范企業,形成總計40家清潔生產試點示范企業的規模,范圍包括鋼鐵、有色、化工、機電、紡織、輕工、儀電、新材料、建材等眾多行業。
二、福州開展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體系不完善
目前福州循環經濟發展對技術的重視遠高于對制度的重視,在制度上還沒有真正把循環經濟的發展納入市場體系中。同時,缺乏相關激勵競爭機制,福州還沒有建立有效的激勵政策、回收處理體系及費用機制,政策可操作性差,與相關法規銜接不夠,執行成本高,缺乏執行基礎,一些政策還存在執行走樣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在推動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方面的一個重要基礎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和建立不易回收的廢舊物資回收處理費用機制等,這些都屬于市場失靈的領域,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激勵。
(二)第三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緩慢
福州第三產業循環經濟目前發展緩慢,還處于萌芽階段。第三產業循環經濟的服務主體,對循環經濟在第三產業的策略和具體措施、實施方法、程序的意識不強,不夠了解,服務途徑(提供的各種愉悅和享受服務)也不明確。例如賓館酒店旅游業的“綠色酒店”、“綠色服務”、“綠色餐飲”,教育行業的“綠色校園”等第三產業,已經開始萌芽,但是還不成規模,生態效應和經濟效應都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三)缺乏相應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的發展最終要靠技術進步,通過對經濟系統進行物流和能流分析,運用生命周期理論進行評估,從而大幅度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這稱為環境無害化技術或環境友好技術,主要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用于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以及進行無廢少廢、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受傳統線性經濟的影響,福州市企業的技術戰略往往是各自為政,難以或幾乎不存在企業間的生態化生產方式。
三、福州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構想與路徑選擇
(一)總體思路
福州市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在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發展企業內循環的基礎上,探索適合福州市特色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實現企業、區域層面和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的建設,打造國際化的新福州。提升傳統產業。用“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構建循環型工業、農業和發展生態旅游業,重點加強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和實施,發展生態工業園區,轉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強化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通過與科研單位聯手或組建專項研究所,提高特色產品的科技含量,實現依托特色產品發展工業的新局面,培育福州市經濟新的增長極。
(二)福州市政府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1.發展循環型工業
“十二五”發展循環型工業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循環型企業,發展工業大循環鏈。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強企業之間協作配套,利用關鍵鏈接技術,推動資源梯級利用和廢物循環利用,建立循環型企業。圍繞核心企業,實施關鍵鏈接項目,引導原料、產品配套和廢物利用企業共同構建循環型工業組團,整合能源、水、原料配備關系,搭建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企業間相互合作機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發展循環型園區。結合區域規劃,立足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調整區域經濟結構,發展各具特色的循環型產業體系,發展區域循環經濟。
2.發展循環型農業
“十二五”發展循環型農業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循環型農業示范園,培育大農業資源循環鏈。建立健全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種植業和養殖業為加工業提供原料,加工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提供市場,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的循環生產模式,提供經濟效益,改善農村環境衛生。
3.建設循環型社會
“十二五”建設循環型社會的主要任務是在全社會形成五個層次的大循環。加強對三大經濟區循環型產業發展的分類指導和服務,促進資源跨區域有序流動。促進城鎮之間的資源大循環,構建各具特色的城鎮循環經濟體系。引導城鎮內部的資源循環利用,促進功能區協調發展。發揮城鎮對鄉村的帶動作用,推進城鄉之間的資源循環利用。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型鄉村。
4.建設循環型工業園區
第一,發揮馬江園區、快安園區、長安投資區、出口加工區、瑯岐新區既有產業優勢,錯位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塊狀經濟。第二,瑯岐新區從開發區現有主導產業的延伸和關聯中生成項目,從承接臺灣產業外移和出口加工區項目前道和中段中生成項目。因此,以循環經濟理念建設的工業園區具有重要的意義。建立工業園區的生態管理體系可從以下三個層次著手:第一個層次是產品層次,要求園區企業盡可能根據產品壽命周期分析、生態設計和環境標志產品要求,開發和生產低能耗、低消耗、低(或無)污染、經久耐用、可維修、可再循環和能夠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第二個層次是園區的企業,盡可能在企業本身實現清潔生產和污染零排放,同時建立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第三個層次是園區層次,建立園區水平上的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園區APPEL計劃、園區廢物交換系統(WES)以及園區的生態信息公告制度等。這樣,通過園區、企業和產品不同層次的生態管理,樹立園區良好的環境或生態形象,為工業生態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昆。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2]肖華茂。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索[J]工業技術經濟,2007,26(1)
[3]肖華茂。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其評價體系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2007(4)
- 上一篇:民企經濟發展制約瓶頸論文
- 下一篇:財政局長在創先爭優動員會議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