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循環經濟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9 03:35:00

導語: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循環經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循環經濟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欠發達農村循環經濟

[論文摘要]在我國西部、中部大部分地區,占大部分人口的農村區域,由于自然、地理、歷史等原因,目前還處于經濟欠發達狀況。但我們決不能再走粗放式開發、掠奪式發展的老路子。循環經濟理論的提出和應用為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業經濟的改善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思路。如何應用循環經濟的理論指導和進行實踐,是本文研究和探討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就是在這種人均資源占有量較低的情況下,我國的農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發展卻一直維系著高勞動力投入、高水資源浪費,土地集約化程度利用較低的生產狀態,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惡性循環。迫于環境與資源、人口的多重壓力,黨的十六大提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尋求新的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也就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恢復原始的自然財富。不光創造人造的財富,要把過去損壞的自然財富要把它修復,同時在新的未來增長當中,增加人造財富的透視,保護原始的自然財富,使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

循環經濟就是在深刻認識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基礎上,以環境保護和污染預防為目標,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手段,以市場經濟機制為推動力,在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經濟上可行的前提下,實現資源效率最大化,污染排放和環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它本質上它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方式,遵循其特有的運行規律,實現特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總體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可見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規范和運作途徑,從而有可能根本消解長期存在的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

與其他相對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僅面臨著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等共性問題,還存在著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特殊問題。因此,從共性與個性結合的角度研究實施新農村建設,是欠發達地區的一項現實選擇。欠發達地區農村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許多共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農業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農業種植業結構雖然有較大變化,但農業內部結構檔次仍然較低,農產品質量不高。三是農民收入水平雖有較大增長,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四是農村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但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較差。五是干部群眾思想觀念雖有更新,但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六是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與發達地區居民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過大等等。

由此決定了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大部分走的還是一條傳統的粗放型增長的道路,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增長潛能已逼近其極限。而要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三贏”,一方面就必須轉變現有的農業生產中對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等工業品的依賴度較大,忽視對有機肥、農業措施和生物防治使用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在推行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使企業生產的原料及加工廢棄物得到盡可能地完全利用。

推進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必須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揮農業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強化生態功能,實現了農業優質、高產、高效,達到了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使農業的發展、農村經濟的增長與資源環境的保護協調同步。

一、充分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政府主導大循環

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形成各產業部門之間,在質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組成的有機體。各系統內分別有產品產出,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互相銜接,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閉合的生態產業網絡,其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搞好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而且在其將原材料充分利用之后,又將其所謂的廢料作為有機肥料或者飼料培植地力、發展畜牧業,促成了農業的安全、生態、高效,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網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了污染的排放量。有再,循環經濟之所以要政府推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均存在“外部性”問題,政府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彌補“市場失靈”。因此,要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市場“準入”。只有通過法律法規的強制和經濟激勵的雙向“脅迫”,使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真正有推動力。換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機制,循環經濟才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發展。

二、利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構建自身小循環

利用市場機制,發揮企業的積極性。發展循環經濟沒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創造性發揮聰明才智,通過物質代謝或共生延伸產業鏈。例如,從設計開始,按照生態工業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設計工業園區;或對一個企業可以變成“原料”的廢物進行產業共生;或有一快可供開發形成具有產業聯系的地區,或根據物質和能量出發進行產業聯網,或對一個園區進行再設計等,這些都是循環經濟的實現形式。發展循環經濟,本質上是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安排經濟活動。自然要素的循環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因此,政府應當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如稅收減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使之有利可圖。企業從清潔生產、綠色管理和"零消耗"、"零污染"抓起,實施"物料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使一種產品產生的廢物成為另一個產品形成的原料,根據不同的對象建立水循環、原材料多層利用和循環使用、節能和能源的重復利用、"三廢"的控制與綜合利用等良性循環系統。比如張家口壩上地域發揮其日照充分、無霜期短的條件大面積種植土豆、甜菜等經濟作物,企業用榨糖、生產淀粉后的廢渣用來生產哮母,農戶再用生產后的廢渣發展奶牛養殖業,用牛的排泄物肥田,完成了“物料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的目標。

三、建立鄉村循環經濟模式

農作物秸稈喂牲畜→牲畜糞便變成沼氣→沼氣液還田施肥;豬糞高溫發酵后的肥水養魚→養過魚的水澆灌農作物→農作物的秸稈再用來飼養牲畜……這是農村資源再利用的典型的"循環經濟"。由于很好地利用了相互循環的"生物鏈",不僅降低了成本、支出,而且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使農產品符合無公害生產標準,質優價高。把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把循環經濟的理念積極運用到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實踐中,將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鄉鎮工業產生的廢棄物充分利用起來,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進行循環利用、多次利用、不斷升值,就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四、建立”家庭綠島”式的庭院式微循環

庭院經濟的本質是生命物質通過共生循環實現再生產,以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物質資源經歷自然循環——線性流動——循環流動階段,目前進入循環流動的階段,發展成庭院循環經濟。遵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庭院循環經濟包括三個主要內容:一是利用農業生物共生循環規律,減少資源消耗,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二是發展資源再生,實現資源再循環、再利用;三是資源的有效利用、自我凈化、自我平衡,實現清潔生產。在農村應建立和推廣生態經濟型家庭經濟,例如,以生物食物鏈為平臺,構建以"種養加"和沼氣為鏈條的微型循環經濟,解決廁所衛生、畜圈衛生、秸稈氣化、排除污染、庭院綠化和利用太陽能、風能等一系列問題。從大量成功的經驗看,大力發展沼氣是個中心環節,它的前端可以促進農業向畜牧業轉化,它的后端能夠促進農村能源結構的改變,并且增加高效有機肥。這本身又構成一個小型的產業鏈條,既清潔,又增收。公務員之家

在以上4個層次中,大循環是大局,小循環是重點。抓住了企業便可牽住整個循環經濟的牛鼻子。在農村,農戶家庭的微循環格外突出,是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的根基。

欠發達地區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都要立足和建立在循環經濟的基礎之上。絕對不能再走過去那種粗放式生產、掠奪式經營,先破壞、再治理的老路上來。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調動好企業、農戶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走出一條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彭樹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釋義.《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6期

[2]《發達地區縣域經濟與“三農”問題研究》.2004年山東省委黨校系統科研項目

[3]張根生:《農村全面小康社會解讀》.海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