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農業理念下農業結構調整方位
時間:2022-05-31 11:50:00
導語:循環農業理念下農業結構調整方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我國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和生態壓力,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出發,遵循生態規律,以新的視角,調整農業結構。
一、農業結構狀況及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已取得明顯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我國農業結構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仍然偏大,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偏小。第二,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過大。2006年—2008年期間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均超過68%。第三,農產品品種、質量不完全適應消費多樣化的需求,農產品大路貨多,專用品種少,名優產品、特色產品比例低,農產品銷售不暢。第四,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業、營銷業、服務業發展緩慢,農民收入比較效益低。農業結構不合理,直接影響了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與此同時,農業發展還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首先,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資源壓力。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2008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0.094公頃,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工業化、城鎮化的侵蝕,人均耕地減少的趨勢仍將繼續。我國人均水資源2007年為1916.3m3,約是世界平均水平1/4。一方面農業資源人均擁有量不足,另一方面資源利用率不高。從全國來看,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70%,但農用水有效率只有30%—40%,1m3水糧食生產率為1.0㎏,而發達國家的農用水利用率為70%—80%,1m3水糧食生產率為2.0㎏。[1]資源不足已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其次,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污染和生態的壓力。目前我國農業污染量已占到全國污染總量的1/3—1/2,農藥、化肥、地膜的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構成了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而禽畜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不當排放則加劇了這種污染和破壞。據統計,我國化肥年使用量呈遞增趨勢。2007年施用化肥總量5107.8萬噸,2008年為5239.0萬噸,2009年上升為5404.4萬噸。[2]化肥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但另一方面長期的濫施污染了農業環境,破壞了生態,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國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是美國的3倍,法國的1.5倍,而化肥的有效率不足50%,大部分流入了河流、湖泊,進入環境,污染了水質,增加了土壤中的硝酸鹽含量,造成了土壤板結、酸化,有機質減少和地力下降。我國平均每公頃農田農藥使用量13.4㎏,受農藥污染的農田面積多達0.13億公頃。大量的使用農藥,使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給食用安全性帶來隱患。家庭新型燃具、燃料的使用,影響了秸稈的充分利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生產各類農作物秸稈約6.5億噸,約1/3秸稈未很好地利用。大量的秸稈被棄置或露天燃燒,不僅浪費了資源,也影響了農村環境衛生。隨著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畜禽養殖場。規模化養殖場每年生產出大量的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而大部分養殖場沒有治污技術和設施,于是又造成了新的污染。
我國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和生態壓力。調整農業結構必須以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為基礎。在循環農業理念指導下的農業結構調整是理性的選擇。發展循環農業是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循環農業倡導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可以在不斷循環的經濟體系中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比如農林復合型發展模式。農林復合型發展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人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與栽培作物(農作物、藥用植物等),在空間上進行合理組合。這種模式促進了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效益。發展循環農業,可有效遏制環境惡化、生態破壞。按照循環農業的理念對農村土、水、肥、藥等各種生產要素統籌考慮,深度利用農村種養業及加工產業產生的廢棄物,可以將農村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有效遏制環境惡化、生態破壞。比如,“秸稈—牛—糞—沼—肥”循環農業模式。農村中大量的廢棄不用的秸稈可通過生物發酵生產酒精,秸稈、酒糟可飼養黃牛,牛糞生產沼氣,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肥沃土壤。這樣就解決了農村中大量秸稈、牛糞等污染環境的問題。發展循環農業,推行清潔生產,可遏制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有效避免耕地污染,土質下降,恢復被破壞的農業生態,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循環農業倡導生產安全食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發展生態農業,可提高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增強國際競爭力。
三、循環農業理念下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1.農業結構調整必須遵循生態規律農業生態系統一方面受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生態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由于人類對生態系統施加的影響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系統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時必須重建農業生態系統,恢復農業生態系統內部被破壞的秩序。農業是以有機生命為基礎的產業,它的整個生態系統建立在有生命的動植物基礎之上;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通過食物的營養關系保持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和相互依存關系。農業生產的這種特性決定了人類不能隨心所欲的對農業生態施加影響,而必須遵循生態規律并利用這種規律為自己服務。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的現狀及農業生產的特性決定了現代農業一定是生態農業,必須按照生態規律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
2.循環農業理念下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第一,遵循循環農業理念,由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綜合利用轉變。近幾年,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但從目前看,農業結構長期積累的問題并未根本解決。農業結構還存在著種植業比重偏大,畜牧業比重偏小,農林牧漁業不能統籌考慮全面發展的狀況。在調整農業結構的過程中,要注意利用生物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關系,提高種植業與林、牧、漁的綜合利用水平,探索各種循環農業模式,實現農林結合,農牧結合,牧漁結合,林牧結合,以實現各種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循環利用。第二,由單一農業向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轉變,實現循環農業產業化經營。過去只注重種植業、養殖業結構調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農業產業鏈條短,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水平偏低,糧食產品主要是粗加工,畜牧業加工產品僅占畜產品總量的5%。[3]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為3:1-4:1,而我國農產品加工率只有40%-50%,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僅為0.8:1。[4]農業結構的不合理,使農業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生產與銷售脫節,農產品銷路不暢,價格低迷,農業整體效益低。在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農業結構調整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讓生產、加工、銷售結合起來。能讓生產、加工、銷售結合起來的經營機制便是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連著市場,龍身連著加工和銷售,龍尾連著農產品生產基地”,具有“提高農產品質量、開展深度加工,拓寬銷售市場的功能”。
面對日益突出的資源、生態問題,農業產業化必須走循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以循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方式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循環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把綠色農產品生產作為一個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
綠色龍頭企業是循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循環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使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在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銷售的情況下使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高效化。在循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著兩條鏈,一條是“食物鏈”,它“可使各種有機物和廢棄物得到多層次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條是“加工鏈”,它可加工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各類優質產品,并使產品“在多次加工中增值,從而實現較高的生產率與經濟效益”,河南蓮花集團是當地著名的綠色龍頭企業。它在周口及周邊地區建有原料生產和供應基地,和當地農民簽訂優質小麥購銷合同。蓮花集團的產品和產業鏈是:將收購上來的優質小麥加工成面粉、味精、氨基酸等,對生產廢水、副產品進行生物技術加工,加工成優質飼料和復合肥,飼料用來養牛,肥用來還田。蓮花集團還帶動了當地養牛產業的發展。它和周圍地區的農業形成了一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衡發展的統一體。循環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了當地和周邊地區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銷售業的發展,是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
- 上一篇:市區城鄉建設監察方案
- 下一篇:區委社區市民學校建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