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體系產業生態化路徑
時間:2022-05-06 09:54:03
導語:循環經濟體系產業生態化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之一,“循環發展”理念成為區域循環經濟體系構建的重要指引。結合生態意義突出的陜南地區發展實際,通過對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構進程中以升級現代農業、強化循環工業、凝練生態旅游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化產業路徑及其成效進行分析,有助進一步推動對陜南循環經濟發展。
關鍵詞:陜南;循環經濟;現代農業;循環工業;生態旅游業
在黨的報告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1]40“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1]40被列為我國“推進綠色發展”[1]40的重要途徑,成為了我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1]42過程中的重要工作。黨的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由此可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代表的生態文明理念始終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相關實踐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入,引導著我國各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在質量和水平上持續優化和提升。陜南地區北依秦嶺,南倚巴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基于突出的生態意義,實現該區域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成為推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為兼顧陜南發展過程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均衡,以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導,并被專家學者關注。張田英[3]、馬靖[4]、李天芳[5]等宏觀描述了陜南采取循環經濟發展策略的必要性,分析了陜南實施循環經濟產業模式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些研究成果一致強調了做好陜南地區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對陜南循環經濟體系建設也提供了諸多有益建議,但在如何從地方主要產業的生態發展著手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框架及相關實施路徑等問題上仍留下了有待繼續探討的空間。因此,本文結合陜南地區發展實際,分析了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構進程中以升級現代農業、強化循環工業、凝練生態旅游業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生態化路徑及其成效。
1升級現代農業:筑牢陜南循環經濟壓艙石
陜南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區,兼具南方亞熱帶稻作農業和北方暖溫帶旱作農業(小麥、玉米種植等)特征,是我國傳統農業區之一。漢中盆地盛產水稻、油菜、柑橘等亞熱帶農作物,是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安康、商洛雖地處秦巴山區,但桐油、蠶桑、冬桃、核桃、板栗等特色農產品同樣蜚聲國內,兼具種植歷史久遠和生產規模較大雙重優勢,具有較高的農業經濟價值。在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古代社會,陜南農業和特色種植業一直是地方經濟的基礎。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因區位交通的局限,陜南農業科技升級緩慢,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直至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通暢了農業信息交流,才使陜南升級現代農業的基礎和技術條件日益成熟。其中,循環發展理念就是這一時期引入的促使陜南啟動現代農業升級的重要思想資源。升級現代農業的主要技術路線基于現代農業循環發展理念———“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對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6]類似現代農業升級技術路線與農業生態化發展路徑高度統一,著重強調綠色環保的屬性,全面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鑒于陜南生態系統、生態作用以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陜南現代農業的升級重點不在于農作物種植規模的擴大,而在于原始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加工全鏈條的開發和優秀品牌的打造。陜南農業基礎最為雄厚的漢中市,在近十年的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大力扶持有機稻米、綠色稻米基地、“雙低”油菜基地建設,用先進加工技術規模化生產“胚芽米”和“低芥酸菜籽油”,形成“漢谷源”“芳祥”“定軍春”“建興”等多個較有影響的綠色糧油品牌。以“漢白豬”為代表的特色養殖業不僅積極致力于國家級標準化示范豬場建設,更與以上海東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國內著名企業合作,共同打造集種植、飼料、養殖、屠宰、肉食品加工為一體的“現代環保健康”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力求建立生豬養殖循環產業樣本。漢中在推廣種植紫色玉米及紫玉米花青素萃取和相關生物食療、理療產品方面取得突破,成為了傳統農業依托現代科技產出綠色高附加值大健康產品的代表。正因為有諸如上述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的良好成績,如今漢中市不僅鞏固了國內優質糧油產區的地位,也成為陜西循環經濟產業領域向穩向好的發展。漢中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完善現代農業科技支撐”“打造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7]是實現農業生態化升級過程中一體兩面、內外呼應的重要途徑。鑒于農業生態化在陜南循環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以漢中為代表的陜南現代農業更注重有效發揮循環經濟的壓艙石作用。對陜南循環經濟未來發展而言,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和擴展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工作仍須持續深入,以確保陜南循環經濟體系的基礎更加堅固穩定。
2強化循環工業:建好陜南循環經濟主陣地
生態效率在評價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領域具有重要地位,是資源利用效率及生態環境效益的綜合表征指標,被認為是循環經濟的合適測度指標[8]。這一指標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循環工業的發展水平。較于陜北、關中地區,陜南工業發展相對落后,但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一帶一路”的實施和不斷深入,陜南工業經濟的發展得到有力驅動。在此過程中,陜南傳統工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生態化進程顯現出后發優勢,在新能源、新材料綜合開發與利用等循環工業領域發展得尤其迅速,循環工業已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陜南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商洛市礦產資源豐富,鐵、釩、鈦、鉀長石等礦產儲量位居陜西省前列。礦產開發在支撐商洛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尾礦處理的巨大壓力———“商洛市有尾礦庫130座,庫內尾礦存量1.25億噸,其中37座為大宗尾礦資源,存量1.02億噸,大量的尾礦堆積成為商洛市生態和安全‘雙隱患’”[9]。隨著循環工業理念的深入和相關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商洛尾礦綜合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尾礦資源化途徑不斷拓展。2016年底,商洛“全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礦產回收率、共伴生礦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76.5%,65%,70%,年消納利用尾礦(含礦山廢石)能力1000萬噸。尾礦作為二次資源被普遍接受并開發利用,形成較好的發展勢頭。”[9]2017年初,商洛市尾礦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發展到81家,已形成以有價組分回收和建材產品及配料為主的兩大門類27種產品。”[9]近年來,隨著以新能源材料及制品、尾礦建材等為重點的新材料產業發展加速,商洛境內百余座尾礦庫更成為了潛在經濟價值逾千億元的經濟庫存。此外,商洛與以天士力為代表的國內著名生物醫藥企業積極開展經濟戰略合作,在以丹參為代表(商洛丹參藥源基地為全國首家通過GAP認證)的道地中藥材及現代植物藥綠色工業化和國際化領域開拓地方循環經濟增長點,成為了推動市內省級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現商洛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新引擎。經過“十二五”“十三五”時期的努力,陜南循環工業建設已頗具規模。就其代表指征之一的工業循環經濟園區建設而言,陜南全域已建成“國家級高新區1個、經開區1個,省級高新區4個、經開區2個,省級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55個,各類園區成為綠色循環產業發展的載體和最具活力的增長極。”[10]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充分認識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比如,“陜南綠色、循環、生態的發展理念還未完全形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重道遠”[10],“大部分園區傳統產業多且規模小、布局分散,產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多以初加工產品為主,市場競爭力較弱,存在產能過剩風險,也存在低水平、低產出、重復建設的現象,園區項目謀劃和招商引資能力有待加強。”[10]就陜南工業發展的前進方向而言,今后應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要加快工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二是要做好工業企業供給側改革、形成現代工業產品高端規模效應。在新型材料、新能源、綠色裝備制造、特色生物資源及農產品加工等循環工業建設領域都要深入貫徹2020年4月在陜西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繼續依托先進科技、抓緊研發應用,朝著低碳循環、智能精細的方向不斷做大做強,最終實現工業產業生態集群優勢,真正建好陜南循環經濟主陣地。
3做強生態旅游:彰顯陜南循環經濟新風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迅猛發展,旅游業蓬勃興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與日俱增。為避免在此過程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新世紀以來,國家大力提倡旅游業發展與循環經濟建設相結合,推動了傳統旅游向生態旅游的轉變。其主要路徑即是“以生態學原理及其規律為指導思想,把旅游業中的各項經濟活動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各種資源要素視為聯系緊密的整體,來實現旅游經濟數量、環境質量的提高和改善,實現GDP的‘綠化’”[11]。這一轉變使得旅游業在循環經濟體系中具有了全新的風貌。陜南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滋生出了優美的生態景觀與豐富的歷史文化,具備旅游業發展的先天優勢。自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陜南旅游產業一直是地方政府積極扶持的經濟增長點,始終保持較快發展態勢。“十三五”時期,陜南三市景區數量已形成較顯著規模(商洛有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5處、3A級景區20處,漢中有4A級景區7處、3A級景區15處,安康有4A級景區8處、3A級景區11處),旅游產業年總收入逾600億元,對推動區域經濟總量增長貢獻可觀[12]。但與此規模效應形成落差的是,陜南旅游產業對循環發展理念的貫徹及實踐相對滯后,“生態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旅游發展效率不高(主要由于環境質量和資源質量發展水平較低)[12]。在此情形下,加快凝練形成更加符合循環發展規律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必然成為漢中、商洛、安康三地旅游產業生態化進程中的重要任務。這種產業發展模式所“凝練”的核心內涵在于:以陜南生態保護的責任意識為統領,堅持在此前提下開展合乎生態發展規律的產業規劃。而相關規劃應堅持的主要路徑原則上至少有三條:一是明確循環經濟與生態旅游在發展要求上的一致性———“采用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向生態化發展”[13]。二是在具體規劃和規劃實施過程中堅持對循環經濟理念和方法的全面應用———“從各個環節、細節入手,預測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的可能性損害,提前做足保護工作。”[14]三是以循環經濟思維積極融合陜南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兩大特色———“建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和諧自然生態與文化區域新形象和全新的區域經濟新機制。”[15]當前陜南旅游業的發展仍需要政府、景區、企業和社會加大相關工作的實施力度。但值得肯定的是,陜南倡導生態旅游的意識起步較早。這從商洛、安康、漢中長期不懈推廣且產生了全國影響力的城市旅游宣傳語中可以見出。無論是“秦嶺最美是商洛”“漢水秦巴秀·自在安康游”,還是“兩漢三國·真美漢中”,都體現出了陜南樹立地方生態旅游良好形象的決心。在此氛圍下,陜南旅游產業生態化進程理應得到激勵與促動,并通過生態旅游發展效率的提升而使地方循環經濟新風貌得以名副其實的彰顯。
4結語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第二次來到陜西考察。此次考察過程中,總書記親赴位于陜南的商洛市柞水縣和安康市平利縣,就秦嶺生態保護和秦巴山區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標志著陜南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新的歷史起點,開啟了陜南循環經濟建設的新階段。5月13日,陜南綠色循環發展工作座談會在安康市召開。陜西省委主要領導在會議講話中一致強調深入學習貫徹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性,明確了陜南以綠色循環發展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目標任務。陜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必將不斷取得循環經濟建設新進展,邁上生態宜居、產業興盛、社會和諧的歷史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黨的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黨的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2]中國共產黨第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12-11-08)[2021-01-16].
[3]張田英.陜南循環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1382-1383,1388.
[4]馬靖.陜南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思考[J].陜西發展和改革,2013(3):28.
[5]李天芳.我國貧困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創新策略———以陜南為例[J].生態經濟,2020,36(10):78-84.
[6]劉強.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探討[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2):101-102.
[7]張劍華.對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探索[J].現代農業,2017(9):57-58.
[8]諸大建,邱壽豐.生態效率是循環經濟的合適測度[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5):1-6.
[9]陜西省商洛市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加快循環經濟發展[EB/OL].(2017-02-03)[2021-01-16].
[10]加速形成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發展的“陜南模式”[N].各界導報,2020-11-12(3).
[11]胡瓏川.循環經濟在旅游業中的應用研究[J].商業文化,2011(10):158-159.
[12]張雪,王怡,趙毅.陜南生態旅游發展效率評價分析[J].遼寧農業科學,2017(6):19-23.
[13]施桃紅.循環經濟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科技與創新,2015(24):25,29.
[14]張丹輝,易豐,王艷麗.循環經濟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1-72.
[15]王家民,王芳媛.陜南文化旅游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商洛學院學報,2007,21(3):88-90.
作者:鐘思遠 單位:商洛學院 人文學院
- 上一篇:消費主義思潮對學生消費觀念的影響
- 下一篇:國企房地產財務動態管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