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考評指標系統建設

時間:2022-08-23 03:17:05

導語:低碳經濟考評指標系統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考評指標系統建設

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生態文明社會的游戲規則,其必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將對能源產生強勁的需求。對中國而言,在新一輪發展中,低碳經濟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既是經濟的增長點,也是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因而中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低碳發展的一項基礎性理論研究,它的建立與推廣,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主要特征

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經濟”這一概念后,許多學者對低碳經濟展開了研究。莊貴陽(2005)、何建坤(2009)、付允等(2008)認為,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牛文元(2009)認為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發展等經濟形態的總稱。朱有志(2009)等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發展新理念,是一種發展新模式,是一個規制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規則,也是一個涉及能源、環境、經濟系統的綜合性問題。到目前為止,關于低碳經濟概念的界定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低碳經濟發展的內涵卻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認可,即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其涉及到能源利用、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等多方面內容。在低碳經濟發展要求下進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即將中國工業化進程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相結合,改變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促進低碳經濟逐漸優化,表現為CO2排放增長速度放緩、CO2排放量減少、空氣中CO2含量降低。具體來說,低碳經濟具有以下特征:(1)以低碳發展為著力點,實現生態發展目標。優化經濟結構和能源使用結構,降低碳強度,減少碳排放,保證全球氣溫不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2)以裝備制造業為重要載體,優化工業結構,提高工業經濟效益。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工業化特征明顯,而裝備制造業水平的高低則直接影響到耗能效率。(3)以技術創新和交流為動力,降低碳排放量。以低碳技術促進制造業、電熱、交通、建筑等部門實現低排放目標,開發和推廣能源技術和CCS技術,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終端用能設備效率。(4)以社會經濟利益為原則,促進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二、低碳經濟發展轉型的基礎與現實問題

(一)歷史條件:低碳經濟發展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挑戰

1.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將對能源產生強勁的需求。2008年,國際能源署的報告表明,中國的一次能源需求將翻一番多:2005年為17.42億噸標準油,而2030年將達到38.19億噸標準油,年均增長率為3.2%。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2010年之后不久,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①

2.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主體是工業,而低技術水平發展的工業又增加了高碳經濟特征。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40萬億元,出口規模處于世界第一,制造業總量位居全球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是由于生產水平和生產技術低下,對資源和能源的依存度逐年增高,原料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較低,因此,經濟發展不僅以大量的資源消耗為代價,而且造成了環境惡化。

3.以煤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增加了碳排放降低難度。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中國仍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一次性能源煤炭消費為主的國家。五十多年來,在各種能源消費量的相對變化上,煤炭資源消費的絕對消費量不斷上升,其所占總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呈現出緩慢下降趨勢,到2007年煤炭仍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69.5%。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這使得“高碳”的統治地位難以動搖,增加了碳排放降低的難度。

4.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需要資金、技術作為強有力支撐。新興的低碳經濟的重點是依靠能源技術創新與資金支持,推動強化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開發利用清潔低碳能源,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要在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碳排量降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將始終面臨巨大的技術和資金挑戰。

(二)現實基礎:資源、環境與人口

1.資源短缺時代下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顯得非常突出。中國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擔負著歷史上空前的資源消耗和經濟活動。由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生產國,隨著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中國對各種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需求大幅上升,資源供給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水資源、土地、能源和大宗礦產的需求壓力尤為突出。

2.我國面臨著是“消除”還是“優化”城鄉二元結構這個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壓制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現代化進程的遲滯與延緩更加強了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為了實現工業化和國家的現代化,農村和農民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的城鄉關系由正常到失衡和不協調發展,以致城鄉經濟流通渠道狹窄、滯塞,城鄉差距逐步擴大。

3.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所處的世界經濟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全球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深化改革的主要動力。中國積極加入一體化進程,引進外資,促進出口貿易,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利益,為世界市場提供勞動力資本,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然而,就在中國努力擴大對外開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世界發達國家已基本完成工業化,進入了后工業化時期。這些國家摒棄了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發展目標,將發展的目光轉移到人類生存環境、能源問題、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并且支持和發展綠色貿易,中國正面臨著一個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國際市場。當前,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國別問題,碳排放量正在急劇增加,見圖1。低碳經濟已影響到世界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國際間經濟、政治、外交、國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事項的共識,其核心內容是降低碳排放,減緩氣候變化。

(三)變化趨勢:低碳經濟下的工業化道路

1.黑色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中國有可能不需要經過許多西方國家曾經經歷過的高消耗資源、高污染排放過程,而是直接進入綠色發展階段,也不必等到達到較高收入時再實施綠色發展戰略。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要從傳統的“黑色發展”轉向“綠色發展”,從生態開發轉向生態建設,從生態赤字轉向生態盈余。

2.中國工業化的低碳經濟趨勢。從工業化進程與人均碳排放量來看,工業化實現的過程,也是人們收入及財富增加的過程,在人們分享工業文明成果的同時,碳排放量也在增加。例如,英國、美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人均碳排放量遠高于后實現工業化的日本與韓國。如果僅從年均排放量看,英國、美國碳排放量則低于日本與韓國,故人均碳排放量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碳排放情況。

3.中國工業化的技術創新要求。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依靠信息化和技術進步來推動工業化。通過技術進步,使工業化在生產能力和規模上上檔次,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特別是要在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內,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

4.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分工的新格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贏得新一輪經濟增長主動權的迫切需要。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許多發達國家都在加快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十七大報告針對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②

(四)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低碳經濟發展實現路徑的選擇

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國際社會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新發展方式和經濟形態,其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但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進程、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資金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世界各國低碳經濟實現路徑的選擇存在差異,見表1。以美國、英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國家工業化進程已經完成,國家綜合實力強,其利用自己的科技優勢,以替代為主要手段實施碳減排戰略;而以中國、印度和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處于工業化初、中期,其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方式差異較大,民眾低碳意識、認識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目前其碳排放也處于庫茲涅茨“倒U型”的上升通道。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選擇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是建立在工業化加速推進、城市化水平偏低、大多數人生活水平還較低的基礎上進行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面臨資金與技術障礙,但也具有后發優勢。中國應以低碳經濟發展為契機,以“低碳裝備”為主要實現路徑,調整發展過程和發展內容,優化經濟結構,加強技術創新,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與國際社會積極合作,走文明發展之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三、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雖然目前低碳經濟研究成為熱點問題,但以往研究往往都是從各個領域多角度進行分析,對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的選取還處于探索階段,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國際能源署(IEA)《2009年二氧化碳報告》主要從居民、工業、交通、熱電、其他(商業、公共服務、其他能源)幾個方面分析碳排放量,從碳源部門角度顯示其評價思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從能源需求角度探討了碳排放情景,涉及到工業結構、技術水平等多個方面。朱有志(2009)依據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從碳排放、碳源控制、碳匯建設、低碳產業、碳交易與合作五個方面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林香娣(2010)、付加鋒等(2010)初步探討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以及如何確定指標的權重,并探討了指標無量綱方法,但并沒有進行實證檢驗。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在對低碳經濟進行概念界定的基礎上,構建了以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和低碳政策為維度的衡量指標體系(莊貴陽、潘家華、朱守先,2011)。本文在深刻理解低碳經濟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和特征,以“裝備”(裝備制造業和裝備思想)為低碳經濟主要實現路徑,參考學習其它研究成果,從三個維度———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維度(本質維度)、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維度(目標維度)和低碳經濟發展貢獻維度(關聯維度)構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低碳指標體系,在每個維度下按照一定的準則,分別篩選出具有代表意義的指標,構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④,具體見表2—表4。上面對工業化進程中的低碳指標體系進行了簡要設計,對于各指標的具體標準及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還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四、低碳經濟的評價方法

基于經典的經濟指標綜合評價理論,借鑒相關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對低碳經濟進行評價,具體從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低碳經濟發展要求和低碳經濟貢獻三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通過判斷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或發展階段進行衡量,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并對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最后通過各項指標加權計算出低碳經濟測算指數。具體計算方法是先對最下層具體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加權計算出上一層指標指數值,再依次加權計算出總指數,計算公式見式(1)。其中,xt為經濟水平、能源利用、產業經濟、碳匯建設、碳排放量、低碳標準、技術創新、建筑、交通、消費方式一級指標指數,λij表示一級指標i下的第二級指標j,Wij表示一級指標i下的二級指標j權重,Wi表示一級指標權重,m為一級指標數,n為二級指標數。同理,依次求出層級指標指數、維度指標指數和總指數。五、結束語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對于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測定的研究還剛剛起步,世界各國關于碳排放的統計方法和統計標準存在差異。建立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低碳經濟評價等級標準還需做進一步研究。將計算出的指標值與等級標準相比較,以此判斷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以便為科學減排提供客觀依據,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