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時間:2022-02-14 11:17:27

導語: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摘要:2014年,提及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到新常態。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有著新的特點,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潛在風險和挑戰。要繼續穩定經濟發展,就需要正確的理解和應對新常態。轉變舊的發展模式和思路,從粗放型轉為科技創新型,從主要依靠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轉為重視供給測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此外,還需要政府端正角色,防止“越位”,彌補“缺位”,調整完善相關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最后,經濟調整與發展都要堅守風險、生態和民生底線,堅決不能越線。

關鍵詞:新常態;產業升級;供給側;發展底線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變緩。從改革開放到2012年的34年中,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平均9.8%的增長速度。2012年之后,中國經濟增長增速變緩,開始中高速增長。2017年,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中國經濟增速為6.9%。這種增速的放緩,并不是偶然現象,也不會在短期內結束,而是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到了與以往高速增長不同的新的狀態,也就是進入到了新常態。

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2014年,在河南省進行工作考察時,首次提到了新常態。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1]那么,什么是新常態。從字面意思來看,“新”是不同于舊質;“常態”是持續、經常發生的一種狀態。所以,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新的階段。這一新的階段,呈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和新挑戰。(一)新常態的特點。1.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王一鳴說:“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的十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事實上,很多國家在經歷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增速回落的現象。以日本為例,在經歷二十多年平均9.7%的增速后,在1973開始出現回落。1973年到1990年,日本經濟的平均增速為4.26%,而在1991年到2012年期間,增速更低至0.86%。但中國經濟與他國經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經濟體系龐大,且發展差異明顯。發展程度不同的經濟板塊可以實現順序銜接,接力發展。進而,可以為中國經濟持久不斷地注入新的力量。因此,中國的中高速增長有望持續很長一段時間。2.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優化第二產業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為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保障糧食安全。將科技注入第一產業,提升品質和產能。優化第二產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升級傳統制造業,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有效淘汰落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截至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貢獻率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8.2%,高于第二產業的46.5%。在我國第三產業得以發展的當下,我們應該清晰的看到,我國第三產業GDP占比仍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因此,新常態下,第三產業比重將逐步攀升,逐漸成為產業主體。3.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以往的中國經濟主要依靠于資本、自然資源、勞動力等基礎性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但是,這種方式將很難再起到巨大作用。隨著資源、土地等投入品的價格上升,人口紅利的消失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同時面臨著生態環境的污染,中國經濟將必然扭轉原來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以科學創新力為主要助推器,在提升質量與效益的同時,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增長。(二)新常態的挑戰。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并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經濟增速換擋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新的挑戰也隨之出現。舊的、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累積了一定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這些問題則可能有所凸顯,形成潛在的風險因素。樓市風險、傳統工業帶來的產能過剩以及地方融資發展過程中潛伏的金融風險等等。這些新挑戰和潛在的風險需要我們客觀的面對,處理得當,則可能轉化成有利因素。如,傳統工業中釋放出來的多余勞動力,可以轉向第三產業,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地方債問題上,政府在群眾中仍具有強大的威信。我國的高儲蓄,為提升債務風險防范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面對新挑戰和潛在的風險,要堅定信心,認真對待,有效解決,爭取將挑戰轉為機遇。

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分析

(一)深化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隨后,五中全會中又對這一概念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中國經濟當下正經歷著經濟增速變緩和物價下降的階段,單靠原來的需求“三輛馬車”已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而是要做到需求側和供給側的良性互動。通過供給側改革,刺激創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增加就業,提升收入,進而聯動刺激消費,形成良性循環。供給側改革要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新常態下,那些粗放型發展的企業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這就要求企業要形成現代企業管理機制,轉變原有的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發展模式。同時,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提高要素生產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此外,國家要進行生產關系調整,優化企業發展機制,破除發展制度壁壘,降低企業發展的資金成本。出清、重組過剩產能,鼓勵和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國家還應該進一步完善科學創新的推進和扶持機制,將科技與實體經濟相融合,真正的轉化為生產力。供給側改革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一方面,第二產業亟待升級。新常態下,由于出口需求下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增加,傳統制造業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同時,以前粗放投入導致的過剩產能卻無處消化。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我國工業總體產能為76.8%。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為76.9%,鋼鐵產能利用率為75.75%,水泥產能利用率為69.3%,距國際通常水平有較大差距。因此,既要突破舊的發展模式,提升科技創新力,提質增效,實現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轉變,又要大力發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廣義機器人以及高端裝備制造八大產業板塊在內的戰略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必須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發展第三產業,有幾點重要的意義。第一,可以有效吸收勞動力,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第二,中國是資源消費大國,以往的發展模式給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第三產業資源消耗低,它的發展可以有效緩解資源壓力,改善生態水平。第三,對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有著直接的作用。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而服務業分為四類:消費類、商務類、生產類和精神類。消費類服務業與民生關系最為密切。消費類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國家進行調控和完善,例如保障食品安全,完善醫療、養老體系等;另一方面,需要充分發展個體、民營經濟,這樣才能更深入地、更多樣化地提供消費類服務。商務類、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機構、物流運輸、營銷策劃、科技信息、商務咨詢等。不僅可以為第二產業的結構升級和優化提供支持,部分生產性服務業還可以有效吸收過剩產能。精神類服務業主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如影視、旅游、娛樂等等。精神類服務業的發展,是人們在收入水平提升后,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的必然結果。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消費彈性逐漸變小,精神類服務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二)政府轉變角色,調整生產關系,優化制度建設。市場經濟存在固有的弱點和弊端,而政府在進行宏觀調控時應拿捏適度。既要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優化制度建設,引領有效的發展方向。防止“越位”,彌補“缺位”。首先,深化金融市場改革。一方面,提升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度,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撐。另一方面,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進金融創新。建立和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多元化金融產品和投資選擇,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流動和配置。其次,完善機制建設,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打破壟斷,鼓勵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刺激市場主體想法設法提升品質和效率。優化政府職能,簡化流程,破除官僚化的限制機制,減輕企業發展阻礙,激發企業活力。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最后,保持政府獨立性,嚴厲打擊貪污腐敗。強化市場主體,尤其是國企的競爭機制,在市場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杜絕政府與利益集團的聯盟,公平地對待市場競爭者。政府成為真正的宏觀調控者,脫離市場的具體運行,防止因貪污腐敗而導致的無效資源配置。

三、堅守經濟發展底線

(一)堅守風險底線。中國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要在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上進行宏觀調控,堅決防范出現全面性、系統性的經濟風險。當前中國經濟潛在的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包括樓市調整可能帶來的信貸風險、地方政府高負債可能帶來的不穩定、部分投資及金融機構發生的違約信用風險以及資金跨境進出異常所帶來的風險。為此,我們在調整經濟結構、穩定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防范風險于未然。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機制,嚴格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嚴肅金融市場紀律,嚴查投資類機構資質和信用度,嚴懲違規違信行為,為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二)堅守生態底線。生態問題已不再是個新問題。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保護生態環境就已經慢慢被提上日程。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以往經濟的高速發展,難免會依賴于自然資源的大量攫取。生產企業的環保能力和環保意識參差不齊,也必然會引發環境污染的問題。然而,新常態下,以及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堅守生態底線,建設與發展生態文明,這是經濟長期進步的支撐,也是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發展生態文明要求全體經濟主體共同行動:國家推進綠色基礎工程的同時,要進行環境污染企業的防控整頓;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和環保力度,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個人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節約能源。(三)堅守民生底線。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保障人民根本利益,防止貧富差距過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必須要堅持的,也是必須要做好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穩定、更好地助力經濟發展、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先,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首次分配效益優先,再次分配則更應注重公平。充分利用稅收手段進行再分配調節,提高工資性收入。其次,協調區域發展,實現由東向西的板塊鏈接式發展,促進生產要素的轉移。將發達地區競爭力下降的、而在中西部地區匱乏的且仍具有發展空間的產業進行區域轉移,不僅可以為整體經濟發展續力,還可以有效帶動中西部經濟升級,增加就業,提高收入,防止區域收入差距過大。最后,政府做好民生工程,完善扶貧機制,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不再僅滿足于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更應著眼于提升其生活水平,解決好醫療、教育及養老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中國經濟發展的路上,誰都不能落下。

四、結語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長期高速發展所必經的調整期。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又有著與其他國家調整期不同的特點,需要結合中國經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發展戰略、科學的發展模式和與時俱進的發展思路。新常態下,堅定發展信心,突破舊時壁壘,勇于開拓創新,推動中國經濟的穩定健康前行。

參考文獻:

[1]任仲文.大國經濟新常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2]魏杰.“十三五”與中國經濟新常態[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6.

[3]張卓元.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走向[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

[4]王保安.準確把握新常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J].求是,2015(4):31-34.

[5]周子勛.周天勇.實現宏觀調控的根本性轉變[N].中國經濟時報,2012-03-05.

[6]王愛清.蔡昌:新時代中國稅制改革八大戰略構想[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01.

作者:趙非凡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