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黨建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11:28:00

導語:城市社區黨建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社區黨建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加強社區黨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為社區黨建存在一系列問題:認識上的偏差,投入上的不足,駐區單位與社區在黨建協調上的困難,黨員隊伍建設和管理上的困難等;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和辦法。

[關鍵詞]社區黨建;問題;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鄉村荒漠化趨勢的加大,大量的農村人口不斷地涌向城市,對我國城市傳統的以單位為基礎的基層管理模式提出了嚴重的挑戰,以地域為基礎的城市基層治理模式——社區治理在各個城市逐漸推行推廣開來。這種以地域為基礎而存在的社區既包括了轄區內的各個單位,也包括了從農村或者其他城市流入到本轄區內的從事各種職業和工作的個人和組織,社區管理的難度由此增加。因此,如何整合社區的各種組織和力量,使得城市的基層治理能夠達到“善治”、“良治”,是當前我國城市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強社區黨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基層組織建設,自“三灣改編”以來,黨一直將基層政權建設和基層掌控能力的發展作為我黨提升戰斗力、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武器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將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提升執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社會治理結構,將各種基層力量全部整合到了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各級各類組織中去,從而形成了黨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完全掌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傳統的社會經濟成分、生產方式、利益分配模式、就業方式均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整個社會處于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和轉型之中,黨的基層組織的核心地位和掌控能力逐漸出現弱化的趨勢。特別是隨著勞動力在產業之間和地區之間自由流動性的增強,大量流動黨員和“口袋”黨員的出現,黨的基層組織對人的組織力、約束力日益弱化,其工作出現了一些“空白點”。與此同時,隨著政府治理模式由傳統的管制、管理型向現代的服務型的轉變,城市行政工作的重心逐漸下移到了最基層的社區,社區承擔的服務、治理、管理的職能日益增多,這樣的形式客觀上要求各個社區必須有效地整合各種力量才能順利的完成工作。那么,在各個社區,究竟應該由誰來領導和整合各種力量,才能真正做到對社區的“善治”、“良治”?毫無疑問,應該是中國共產黨在社區存在的基層組織。通過對社區存在的各種力量的有效整合,黨既能夠達到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提升黨的執政水平的目的,同時。也能夠做到對城市社區的“善治”、“良治”,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城市社區的黨建工作。

二、社區黨建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對社區黨建認識的偏差和不足

在當前城市的實際工作中,各城市為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實現GDP總量排名的靠前,仍然以經濟建設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具體到各個社區而言,能否幫助上級政府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就成了上級政府考核社區工作者工作能力和業績的重要指標。因此,上級政府雖然名義上強調和諧社會的建設、強調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但無形之中卻偏重于經濟的發展,對社區促進經濟發展的做法予以大力的支持,而對社區包括黨建在內的其他工作卻往往是口頭重視而實際不重視,對社區黨建所必需的資金投入經常不到位。許多社區沒有黨員活動室,一些社區就連黨員召開會議都只能臨時找地方。即使有黨員活動室的社區,其黨員活動室要么是一室多用,要么是將社區辦公地最偏僻的房間作為黨員活動室,黨員即使想組織、參加相應的活動往往也是摸不著頭腦。同時,在上級政府巨大的經濟考核壓力之下,社區負責人也往往派給專職黨務工作者許多經濟、文化、治安等日常雜務,使得這些黨務工作者由名義上的專職變成了實際上的兼職,如果遇到各級政府的各類指標考核、檢查期間,這些黨務工作者甚至連兼職黨務都只能是可望不可及。

(二)對社區黨建在投入上的不足

由于上級政府對社區黨建認識的偏差和不足,導致了人力、財力投入上的不足。通常,一個社區往往覆蓋數平方公里,為轄區內的成千上萬群眾提供方方面面的日常服務,但許多社區卻往往是幾套班子一套人馬,黨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公共服務事務所等社區機構均是一套人馬。一個社區也就那么幾個工作人員,這些工作人員許多是國有企業的下崗人員、社區中存在就業困難的“40、50”人員,他們本身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自身素質均需要提高,但包括社區黨組織書記、黨務工作者在內的社區工作者常常一人身兼數職,整天忙于日常事務,很少有時間、精力外出參加培訓,同時,上級政府也很少給他們提供外出學習和考察的機會。在許多城市,社區黨建經費的投入也存在問題,按照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社區黨建的歸口領導單位是各級地方黨委中的組織部門,社區黨建的經費也由地方黨委組織部門負責,并沒有納入各級地方財政預算體系之內。因此,上級黨委組織部門在自身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對社區黨建進行過多的投入,而社區黨組織本身往往又不具有融資能力,這兩種狀況的并存導致了社區黨建經費的嚴重不足。如果按照黨政分開的原則,社區黨組織的書記、專職黨務工作者專職于社區黨建工作,他們獲得的收入就極其有限,這也從一個方面促成了社區黨政不分,社區兼職、黨務工作者被挪作他用現象的大量出現。

(三)駐區單位與所在社區在黨建工作中存在協調上的困難

社區是我國最基層的一級組織,從行政等級上來說不存在任何級別,但社區往往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各級各類單位,這些單位均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任何一個單位從行政級別上來說均高于社區。雖然我國業已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傳統的等級觀念、身份概念仍普遍存在,社區黨建的有效開展離不開這些大大小小單位的支持,等級觀念、身份概念的存在和影響使得這些單位放不下面子和架子來配合社區這個沒有行政級別的組織來從事黨建工作。與此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個社區均涌現出大量完全不同于傳統單位組織的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通常簡稱為“兩新”組織,它們要么是以賺錢,要么是以為社會提供某種服務作為其成立和存在的理由。這些“兩新”組織在組建的時候由于從法律上并沒有規定必須建立黨的機構和組織,因此,這些組織大多并未建立黨的組織機構,即使建立了黨組織機構的,其黨員比例也嚴重偏低,黨員在這些單位中的影響力也比較微弱。到2007年底,全國非公有經濟控制企業和民辦非公企業單位有中共黨員312.4萬名,僅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1%。全國僅有約8%的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建立了黨組織,絕大多數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不具備建立黨組織的條件。“兩新”組織的黨建工作發展極不穩定,對所在社區黨建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極其有限。(四)社區黨員隊伍建設和管理上存在著一系列難題

由于社區的各級行政事業單位與“兩新”組織沒有很好地融合進社區黨建工作中,目前我國各地的城市社區黨建工作中黨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的對象基本上局限于轄區內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的下崗黨員、大學畢業生黨員、外地務工人員中的黨員以及退休黨員。這部分黨員往往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其個人素質、生存能力本身較為低下,黨員應該具備的黨性修養被生存競爭的壓力逐漸消耗、吞噬,許多黨員迫于生存的壓力遠赴異地打工,根本不可能回到社區參加黨的建設工作。即使是留在社區的這部分黨員,由于年齡、身體等方面的原因。對于積極參加社區的黨建工作也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一些城市社區,甚至連正常的組織生活都無法開展,更不要說開展對黨員的培訓和教育。由于社區黨員無法在工作中體現和發揮先進性作用,黨組織對社區居民的吸引力大為減弱,社區黨組織培養和發展黨員的工作進展并不理想,黨的隊伍建設陷入了一種舉步維艱的境地。

三、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糾正對社區黨建認識上的偏差

對社區黨建工作認識上的偏差既存在于上級黨委和政府,也存在于社區黨組織本身。作為上級黨委和政府,要糾正對社區黨建認識上的偏差,必須在對社區黨組織的工作目標考核中拋棄唯GDP馬首是瞻的考核模式,建立健全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社區和諧、黨建發展等一系列目標在內的全面考核模式,拋棄各種各樣的一票否決制,建立健全對社區工作的全面的量化考核模式,對社區專職黨建工作者的考核應單獨分列,僅以其社區黨建的業績作為其考核指標和依據。同時,社區要為專職黨建工作者創造工作環境,作為社區專門從事黨建工作的工作人員,要敢于頂住各種壓力,專心致志于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為各種雜務所困擾。

(二)加大對社區黨建的投入

各城市的基層政府在進行年度財政預算時,應專門開列社區黨組織建設所需經費,社區黨組織的上級主管部門應充分運用好這部分資金;社區黨組織的上級主管部門在安排轄區內黨員上繳的黨費使用時,可適當向經費緊張資金運轉困難的社區黨組織傾斜;各基層政府應該給社區黨組織適當保留一些鋪面、房產、車庫等作為社區黨組織增收創收的渠道,社區黨組織應充分應用好、經營好這部分資產;同時,社區黨組織還應該主動與轄區內的各級各類單位接觸,爭取從各企事業單位融入資金。

(三)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的聯絡協調機制

我國的各國有企事業單位歷來注重黨的組織建設,它們具有良好的黨建資源和黨建能力,城市社區應充分利用駐區各國有單位的黨建資源和能力,彌補社區黨建的不足;社區內的各“兩新”組織往往具有很好的資金供應能力和融資能力,社區黨建應充分利用好“兩新”組織的資金供應能力和融資能力。為此,需要對當前社區各級各類組織與社區黨組織的關系進行政策和制度層面上的創新和突破,例如應把參與、支持社區建設,履行社會職能明確作為基層黨組織的任務寫入黨章,從制度層面上明確基層黨組織既是單位黨組織,也是社區內黨組織,為克服體制矛盾奠定基礎。上級黨委應對駐社區單位黨組織參與社區黨建提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并且要有相應的定性化、定量化的檢查和考評制度,對單位黨員參與社區建設要有明確規定并實施相應的考核獎罰制度,使單位黨員在社區真正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對于社區內的“兩新”組織積極參加社區黨建工作也應給予制度上的激勵,比如“兩新”組織投入社區黨建的資金可以抵扣相應的稅收,對于投入社區黨建資金較多的“兩新”組織的領導人還應給予相應的政治地位和精神獎勵。當然,社區黨組織也應提高服務意識,培養服務能力,多為駐區各單位提供他們所需的各種后勤服務,為各單位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贏得駐區單位對社區建設的認同和支持,從而達到社區黨建和駐區單位發展的雙贏局面。

(四)加強對社區黨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

對于社區黨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的一個總的原則是必須迎合黨員們實際需要、分級分類的來進行。對于企事業單位下崗黨員,最為迫切的實際需要就是就業能力的培訓、就業崗位的提供;對于流入社區的農民工黨員,最為迫切的就是進行城市生活知識的培訓、法律援助的提供、就業環境安全的保障;對于社區內的離退休黨員最為迫切的是要進行健康知識的培訓、保健護理的提供;對于那些大學畢業后遠走他鄉異地工作而將黨組織關系存放在戶籍所在地社區的大學生們而言,他們也需要了解故鄉的發展和變化,也有為自己故鄉的發展貢獻力量的想法,社區黨組織同樣需要與他們加強聯系,可以利用互聯網加強與他們的交流、溝通與管理。社區黨組織應改革、改進活動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黨組織活動,同時應增強服務意識,把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務之中,增強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應充分發揮社區離退休老黨員的余熱,充分利用他們的各種資源和關系做好社區的黨建工作。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法定的執政黨,黨的各級組織在同級各類組織中處于核心地位,發揮領導作用,社區黨組織也不例外。我們只有改進和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才能維護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各組織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領導作用。社區黨組織的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努力,不斷地開拓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迎來社區黨建的“良治”局面,鞏固我黨的執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