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與政治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01-28 11:14:44
導語:美好生活與政治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和學科使命
關于美好生活,政治經濟學多有涉及,但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始終沒有成為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基本范疇。因為政治經濟學的歷史任務是針對無產階級受壓迫、被剝削的社會現實,揭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及滅亡的歷史規律。共產黨人也始終把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為最緊迫的使命,把勞動人民翻身解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的迫切任務,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生活只能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端提出一些大致設想和模糊預言,這些設想和預言還不能夠成為具體實施的清晰對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規律;蘇聯政治經濟學提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實現了全面小康,國家邁向現代化新征程。今天,我們如何表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呢?既然美好生活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政治經濟學就應該對美好生活范疇的內涵、外延及其基本特征、發展趨勢和演變規律提出自己的學理判斷,并以美好生活的范疇為核心,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那么,如何認識和把握美好生活的基本內涵呢?生活是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包括表現為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人類全部經濟過程。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五層次說,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到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逐級提升。他們都揭示了人類生活由低到高的層次性。美好生活應該屬于人類在滿足低層次需要后,超越謀生需要,進入滿足更高級需要的高層次生活。美好生活聯系著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與追求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預言:“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①人類未來社會必將是“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將生產的很多,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②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的預言,揭示了美好生活的真諦和最高境界,是政治經濟學的天線思維。雖然我們現在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不具備人人都可以進行“自由的生命活動”的歷史條件,但全體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不變主體,一個不能少,不能是一部分人生活富足、大部分人生活拮據,更不能是一些人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其他人的苦難之上。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不能改,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推進,人的片面性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會得到越來越全面的發展。美好生活范疇提出的現實基礎是中國已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①美好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新追求。“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②這里,不但給出了時下美好生活的具體內容,而且指明了美好生活是滿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提出來的更高追求。美好始終具有相對性,超越生存底線后總會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標,所以一般都會在美好之前加上“更加”的修飾詞,不斷提升、永無止境。美好生活不能僅僅理解為消費,而是包括生產在內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動。從經典作家對勞動的認識中可以窺見馬克思主義的美好生活觀。他們區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勞動從謀生手段進化為生活第一需要。其實,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一部分社會成員已經在謀生過程中發現勞動的樂趣,把創造性勞動作為生活的第一需要了。他們已經把謀生的職業與生命價值融合在一起,在謀生勞動中展示人生精彩。而共產主義則是人人都把勞動作為生活第一需要。美好生活意味著生命價值的升華。美好生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對學科體系各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恩格斯曾尖銳指出: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自己也不知道他在為什么服務,“他不知道,他的全部利己的論辯只不過構成人類普遍進步的一環。他不知道,他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只不過替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轉變,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開辟道路”。③政治經濟學的學科使命就是實現“兩個和解”,其余一切論辯都只是人類進步的一環。而“兩個和解”的實現正是人類的美好生活。我們以美好生活的新范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框架,就是開創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完成政治經濟學的學科使命。以馬克思主義的美好生活觀去觀察人類進化過程,我們會發現人類在追求幸福生活中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發展,同時也會看到偏離美好生活的異化現象和歧途。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同,可能對美好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判斷。一些人眼中的美好,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丑陋。一部分人追求的所謂美好,可能正在傷害大部分人的美好。因此,必須明辨美好生活的是和非,這是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責任。美好生活的正道是以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來展開的。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人”“每個人”“一切社會成員”,就是今天我們黨強調的全體人民,而不是部分人、少數人。當然,在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會有先富和后富、美好生活程度的不同,但我們絕不允許貧富差距持續拉大、生活水平差異固化的現象永久存在。美好生活意味著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展,可以釋放潛能、彰顯個性、盡展人生精彩,但也必須遵循社會公序良俗和規則秩序。美好生活充分尊重個人的自主選擇,保護生活方式的差異和豐富多彩,但也不是各行其是的無政府主義;該放開的放開、該統一的統一,既有個人心情舒暢又有統一意志。美好生活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公民素質和道德約束上。其重要原則是:個人在追求自己的美好時,絕不能傷害他人和集體的美好;人類在獲取自然資源時,絕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對稀缺的公共資源,絕不許私人過度占有和使用;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浪費任何資源和財富,即使個人所有,也沒有浪費的權利。美好生活的歧途出現在對美好生活的誤讀和誤導上。作為消費者必須弄清美好生活是什么不是什么。一些人誤以為美好的東西,只是滿足于一時的感官刺激,其實并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作為生產者和商家不能唯利是圖,為了金錢不惜誘導消費者進行畸形消費;科技創新要防止被資本所綁架,做出有損于社會文明進步的事情來;政府更不能只圖表面的虛榮和政績,而不能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從“兩個和解”視角,對美好生活給出自己的學理分析。
美好生活與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理念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延續、深化和發展,以人為本是新發展理念的出發點。新發展理念離不開人民的利益,源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美好生活是新發展理念之靈魂。從創新發展來看,創新作為引領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直接來源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創新動力不僅來源于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也生成于為滿足美好生活的創新性供給。自由的創新活動本身就是美好生活,而且是最為美好的生命活動。資本主義運用先進科技的原則是資本的收益得失,常常因為利潤和成本的算計而壓制已有的發明創造;而我國科學技術的創造和運用則完全服從于人民的利益,每一項創新都盡快運用到實踐中,使廣大人民受惠。我們的創新成果總是可以盡快運用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針對的恰恰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歸根到底還是美好生活的要求。綠色發展注重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更是美好生活對生產生活良好生態環境的呼喚。開放發展是解決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不僅在資源要素和生產能力上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而且也是人民享受世界文明成果、提高生活水平之策。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直接和美好生活相關,其關注和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推進共同富裕正是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美好生活是新發展理念的靈魂。美好生活與高質量發展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高質量發展是高水平供給與高水平需求的有機契合,高質量發展本身就內含著美好生活。正如恩格斯在探索未來社會時提到的:“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這里,既包括極大豐富的物質資料、公平分配方式,也包括了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美好生活的實現不能僅靠供給側發力,一定是供給側與需求側合力的結果。解決溫飽問題的小康社會建成后,高品質生活和消費升級已經成為現實的需求。因此,美好生活就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路徑。一方面,只有高質量發展才能為美好生活提供必要的條件,才能滿足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只有美好生活才能產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激發高質量發展的熱情。
作者:文魁
- 上一篇:企業融資成本風險控制管理措施
- 下一篇:市場監管局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