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中誠信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9-19 10:50:00

導語:市場經濟中誠信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中誠信的重要性論文

[論文關鍵詞]誠信市場經濟代價誠信意識誠信制度

[論文摘要]誠信的缺失,使我國經濟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嚴重阻礙了強國富民的步伐。為此,應深刻認識誠信的意義,揭示由于誠信缺失為經濟造成的嚴重損失,樹立誠信意識,建立誠信制度。

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重要規范,注重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代經濟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它的正常運行必須用誠信來維系。但當前誠信的缺失,使我國經濟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步伐。所以,建立誠信道德,運行信用經濟,成為全社會的強烈呼聲。

一、誠信范疇內涵深刻

誠信作為道德范疇有幾種不同的意義,首先,是誠實無欺,即不自欺,也不欺騙他人,言而有信,為人誠實;其二,是相互信任,即朋友之間、合作伙伴之間信任對方,也被對方信任無存戒心,光明磊落;其三,是信守承諾,即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能夠履行對他人的承諾。所以,它們既是個人的內在品質也是人的行為規范。

當然,誠信在道德價值上僅指向正價值即善的價值。一個惡棍昭示天下他要殺人,他沒有撒謊,但我們不能把誠實的美譽加到他頭上;兩個因為共同的邪惡目標而意氣相投的人相互利用,我們不能把這種關系說成是相互信任;一個人通過偷逃稅金的方式兌現他對員工提高收入的保證,我們更不能說這是守信的行為。誠實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諾之所以千百年來成為人們行為的標準、美德的體現而被不斷地加以弘揚,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品性是社會的要求,是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因此,誠實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諾絕不能包括那些危害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破壞社會秩序,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行為。

今天,從現代市場經濟的信任體制看,誠信已經成了一個全社會倍加關注的問題。誠信關系著社會的基本秩序。現代經濟是一種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市場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為中介的交易。

市場經濟的基本表現形式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和流通。市場活動就是商品交換、商品的買和賣,市場關系就是人們因商品交換而形成的社會聯系,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賴人們就會借助契約形成新的社會聯系。經濟的全球化使人們在世界范圍內聯系起來,因此,誠信就必須是適用于交往中的每一個人。

誠信與功利有關。市場和利益追求有著必然聯系。追求利益創造財富乃是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的基礎和首要前提。但是如果人們的求利欲望沒有合理的引導,為了謀利就會不擇手段,破壞市場的正常秩序,結果會損害他人和社會,最終也將損害自己。誠信是引導市場正常運作的道德紐帶,有了誠信,市場中的信用體制才能夠有效地運行。誠信使得利益雙方共同履行契約,既要實現自己的權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使因權利和義務的分離而帶來的違約失信的行為受到限制,同時主體因誠信行為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了更大的實現而去進一步強化誠信行為。

二、誠信缺失損害嚴重

近年來,由于一些機構或個人追求短期較小利益,富小家舍大家,沒有發展的眼光,見小利忘大義,所以,制假售假、不履行合同、偷稅漏稅、假公濟私、拖欠貸款等失信行為屢見不鮮。這種狀況使我國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都產生了嚴重的信用危機,如商家互不信任,優質產品難以正常推銷,市場魚龍混雜,群眾對任何宣傳、廣告都不敢輕易接受等。

誠信的缺失讓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誠信的缺失大大增加了社會交易成本,嚴重浪費財力物力人力資源;誠信的缺失使得新的、更快捷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難以發展,嚴重制約新經濟的成長,極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拖欠貸款、不履行合同使銀行不能順利發放貸款,投資者不敢貿然投資,嚴重制約著民間投資的啟動;信用的缺失嚴重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降低了百姓對企業的信任程度;誠信的缺失使我們在參與世界經濟活動中信用打折,舉步惟艱,嚴重影響我國經濟走向世界;誠信的缺失讓人民在世界上尊嚴受損,阻礙了我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正常交往。據工商部門的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訂立的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2002年3月2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我國每年因為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制假售假和產品質量低劣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不誠信使我國蒙受了每年大約6000億元的損失。

三、樹立誠信意識,建立誠信制度

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強國富民,使我國濟身于世界強國之林,樹立誠信意識,建立誠信制度已經刻不容緩。首先,盡快完善信用體系,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要想獲取信任,就需要有對資信方面具體資料的掌握、分析和評估,要有實證為理性提供支持,否則這種信任就容易被濫用。所以,我們必須建立信息公開機制,建立社會監督制度,用信息的公開保證信息的可靠,從而得到社會認可;要加快完善信用立法,用制度規范人們行為;要大力發展信用中介機構,進行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建立誠信檔案,政府機構對其實施管理監督,為社會提供誠信資料。

其次,盡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誠信開創順暢的通道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在現代社會無形資產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形資產往往決定著一個企業價值的大小。在市場活動中,信譽可以使企業降低交易成本;也可以為企業的產品爭取到更多的消費者。企業的信譽可以使企業的其他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如產品中的新技術、產品的高質量等。反過來,一個企業因為沒有信譽則會消解其他價值。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的產權制度,確立人們的權利或利益主體的地位,會使人們獲得關心誠信的動力,從大局出發形成良性循環,獲得企業與社會雙贏的良好局面。最后,從教育、宣傳方面加大力度,樹立誠信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的良好意識。現在,我們有諸多媒體揭露不誠信經營的事例,電視劇、廣播、雜志等宣傳窗口也經常反映商家欺詐行為,他們的出發點當然是宏揚正氣,樹立榜樣,揭露罪惡,督促和指引社會走向文明進步和發展。但或許揭露過多,或許情節過細,許多批判的事例反倒成了不法商家和不義之徒效彷的“榜樣”;教育的短期效應、片面追求升學率、強調“教育市場”使得許多學校也成為沽名釣譽的場所,嚴重影響了學生良好道德意識的形成。我們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榜樣和輿論氛圍,使人們從小做起,從小處著手,樹立誠信觀念。強國富民是千年大計,樹立誠信觀念必須有長久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