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的特點與影響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09:44:00

導語:虛擬經濟的特點與影響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虛擬經濟的特點與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虛擬經濟是社會信用高度發達的產物,是新經濟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深入。從虛擬經濟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入手來分析虛擬經濟對整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虛擬經濟;虛擬資本;實物經濟;市場均衡

自從貨幣誕生特別是現代信用貨幣制度建立之日起,以通貨膨脹為主要特點的貨幣危機就時時困擾著社會經濟。經濟學家曾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和解釋貨幣危機發生的機理,并依此為理論指導試圖在實際中避免和治理貨幣危機。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979年的第一代貨幣理論認為,貨幣危機的基本原因是實物經濟基礎狀況惡化;20世紀90年代的“自我實現”的貨幣危機理論認為市場預期的突然改變更可能引發貨幣危機;第三代的貨幣危機理論則更強調金融危機的傳染和對微觀層次的研究。貨幣危機微觀成因研究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則認為經典的MF模型忽略了實際匯率對投資的影響,因為企業投資水平受制于它的財務杠桿和所有者權益的凈值。

1虛擬經濟的基本要素

虛擬經濟以虛擬資本為載體、是相對實物經濟而言的信用制度高度發展與貨幣資本化的產物。

首先,虛擬經濟是一種與實體經濟相對應,與傳統物質生產及其有關一切勞務活動相區別的經濟形態,其主體是虛擬資本以增殖為目的進行獨立運動的權益交易,其本質在于資本證券化后的有價性和有息性,即價值的虛擬性。其次,信息經濟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虛擬經濟運行提供了載體與媒介,使其變化更為快捷與便利,但并未從根本上將利潤與實體經濟分離,只是有助于提高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運行效率。第三,虛擬經濟具有“投入溢出”效應和“報酬遞增”特點。由于虛擬經濟在資源動員、支付結算、風險配置及信息揭示等方面更具有克服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一般功能,生產能力的提高就不再需要以增加成本為代價,也就使固定投入具備了“投入溢出”效應和“報酬遞增”特點。第四,現代金融創新使虛擬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虛擬經濟以金融系統為基礎,其主體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資本,其交易媒介主要是金融衍生工具,其交易行為構建了金融衍生品市場。

2背離實物經濟的現代虛擬經濟

過度背離實物經濟是虛擬經濟在當展的特點,表現為虛擬資本價值增值的虛擬化程度不斷加深,即原生金融資本價格的膨脹和金融衍生資產衍生化程度的加深。

(1)原生類金融資產及其交易:虛擬經濟與實物經濟的基本吻合與對應。

在這一層次上,虛擬資本價值增值過程與實際個別生產過程密切相關。借貸資本(包括外匯)、公司債券、政府債券和股票作為原生類金融資產與實際資本基本上一一對應,因而虛擬經濟與實物經濟也基本吻合。如股票便是最典型的虛擬資本,其虛擬價值增值主要來自公司的股息、利息和其價格變動引起的收入兩部分。前一部分與個別資本實際價值增值過程直接相關,后一部分雖然其價值運動過程與實際價值增值過程相脫離,但它卻直接代表實際資產并始終與它并存。

(2)衍生類金融資產及其交易與發展:虛擬經濟與實物經濟的過度背離。

在這個層次上,金融衍生資產的價值增值過程外化和虛擬化程度更高,它主要包括各種證券化資產、共同基金及金融期貨期權等,它們是在原生金融資產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可作為純粹為金融衍生交易服務的衍生類金融資產。如金融期貨期權直接以風險為交易對象,它只與整個地區、行業、國家地社會生產(即社會總資本運動)和世界經濟狀況密切聯系。而指數基金、指數期貨期權等作為高級金融衍生品,根本沒有任何實際對應物,甚至連間接投資的內容也沒有,其價值增值過程的聯系被完全割斷。至此,虛擬經濟擴張已發展到與實物經濟擴張相關性很小或完全無關。

因此,虛擬經濟與實物經濟相脫離實際上是一個異化的過程。有關專家曾指出,目前每天的金融交易中,只有2%與實體經濟有關。目前世界衍生工具交易總量已超過40兆億。國際外匯市場上每天約有2萬億的交易額與實際貿易活動無關。由此可見,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物經濟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新特點。轉(3)虛擬經濟的過度繁榮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

當金融資產(包括原生類和衍生類金融資產)的市場均衡被打破,實物經濟中的虛擬成分會急劇增加,從而打破其他幾種市場,包括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勞力市場的均衡狀態,使虛擬經濟與實物經濟過度背離,有可能引發貨幣危機。

①虛擬經濟的急劇膨脹打破了市場均衡。

假設某國經濟處于均衡狀態且資本可以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在某個時期,由于種種原因使得實物經濟和原生類金融資產的風險急劇增加,而衍生類金融資產的風險則相對降低,人們處于規避風險的需要對衍生類金融資產的需求也相應劇增,其價格變化的敏感性比原生類金融資產市場和商品勞務市場的價格的敏感性更高。短期內市場需求劇增,使得衍生金融資產的價格在短期內急劇彪升,市場均衡被打破,交易量同時大幅攀升。這顯然有助于提高人們對經濟的信心,并通過心理預期作用影響人們對金融資產收益預期和風險升水的主觀判斷,原生類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便會高于其基本價格,市場價格高于基本價格的部分就被稱為資產泡沫。泡沫資產的存在說明原生類金融資產的市場均衡被打破。

原生類和衍生類金融資產市場失衡時,金融資產總量劇增,而貨幣的供給在短時間內是呈剛性的,而此時市場上的貨幣需求也急劇上升,使貨幣市場均衡打破,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導致實物經濟中的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生產性投資減少,經濟增長減緩,內需不足;同時,利率的上升導致匯率上升,出口下降,外需也下降。這使得商品勞務市場上的總需求相對減少,而這兩個市場的供給在一定時間內又具有較強的剛性,它們的均衡也被打破。再者,利率的上升進一步引起國際游資的流入,推動衍生類金融資產市場價格的持續高漲,形成惡性循環,使市場進一步遠離均衡狀態。

②相對穩定狀態被打破可能引發經濟危機。

市場這種非均衡狀態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保持相對穩定,但這種相對穩定性很容易被外界微小的干擾所破壞。即當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物經濟而達到某種呈現一定的相對穩定性的臨界狀態時,這種沒有真實價值支撐的虛擬資本(主要是國際游資)很可能由于預期因素的突然改變而推出市場,并表現為短期內大量國際投機資本的撤出或是巨額外債的歸還,從而導致外匯儲備大幅減少,本幣相對供大于求,匯率大幅度貶值,引發金融危機,并進一步向鄰國轉移,導致更大范圍內的金融危機。此時,整個經濟的相對穩定被打破,使經濟發展出現大幅度波動,再加上此時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非常大,從而引發惡性的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危機和衰退。

虛擬經濟的存在與發展有其必然性,是與實物經濟發展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虛擬經濟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特點是與實體經濟相背離,當這種背離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對整個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約翰•G•格利,愛德華•S•肖.金融理論中德貨幣[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