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績效審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08:53:00

導語:高等學校績效審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學校績效審計研究論文

【摘要】高等學校績效審計能夠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解決教育投入與教育事業發展的矛盾。應當從優化審計人員隊伍結構、完善績效審計的指標評價體系等多方面來促進高等學校績效審計工作的開展,以切實提高辦學水平。

按照1986年最高審計機關第十二屆國際會議發表的《關于績效審計、公營企業審計和審計質量的總聲明》的解釋,績效審計是對公營部門管理資源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評價與監督。經濟性就是在適當考慮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獲得使用資源的成本。效率性是指商品和其他結果及其所用資源之間的關系,即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產出,或一定的產出所需的最少投入。效益性是指項目、計劃或其他活動的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之間的關系。其中心在于評價和提高資源利用或管理上的有效性。

一、高等學校績效審計的意義

對高等學校而言,績效審計的重點是對學校資金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進行的審計。在評價績效的基礎上,用來挖掘未被利用的潛力和開發新的效益途徑,以達到所得大于所費,成果大于消耗,產出大于投入的目的。

(一)績效審計是高等學校提高辦學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績效審計是在財務收支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的基礎上,對學校教育事業經費、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科研經費以及專項資金項目等進行績效審計,評價其資金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國家投入資金逐漸增加的情況下,開展績效審計不僅順應了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這些資金的經濟性、使用效率和效益進行評價,來評價學校的業績,促使學校不斷提高辦學水平,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績效審計是高等學校杜絕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各高等學校在經費使用上普遍存在著嚴重的效益低下現象:購置資產缺乏統一計劃,導致重復購置、盲目購置;基本建設及修繕工程沒有長遠規劃或設計不合理,建了拆,拆了建;創辦校辦產業可行性研究不夠,經營管理不善,學校投資常常血本無歸,負債累累;對經常性經費、專項經費的使用不規范,沒有處理好消費與積累之間的關系,盲目貸款,利息支出數額巨大,導致高等教育資源利用率低下。所有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是審計的重點。審計部門不僅要審計這些資金的核算,更要審計這些資金的使用效益,查清資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只有通過開展績效審計,才能及時吸取教訓,建立健全、認真落實各項管理制度,減少教育資源使用中存在的鋪張浪費問題,促進高等學校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績效審計是合理解決教育投入和教育事業發展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徑

我國教育投入不足與教育事業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在較長時間內依然存在。自1999年5月國務院做出了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階段招生規模的重大決策后,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規模的急劇擴張,教育經費的投入卻遠遠不夠,要緩解和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一靠增加投入,二靠節約開支,三靠提高效益,尤其要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績效審計始終把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審計監督作為中心工作。

二、高等學校績效審計的特點

與其它行政事業單位相比,高等學校的績效審計具有特殊性。

(一)績效審計的內涵具有特殊性

高等學校的業務活動和企業以及行政部門的活動有所不同,高等學校是運用財政投入和自身籌集的經費來完成教學、科研任務,達到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專門人才的目的,即高等學校以師資力量、校內設施、教學經費等進行投入,從而培養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學生,產出一定的科研成果。

高等學校辦學的經濟性是指高等教育資源利用的節約與浪費狀態。效率性是指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為取得同樣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資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也就是說,取得同樣質量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資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高等教育資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多,其效率就越低。從微觀上講,高等教育經濟效率是指某高等教育單位或者學校教育事業經費和教育基本建設投資的利用效率,或稱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資所能培養學生的數量。效果性側重于對成果的考查,強調的是活動的結晶。就教育而言,只要一個學校培養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人才,就認為效果是好的,而得到這一成果付出多少代價則歸于效率,并非效果考慮的問題。高等教育成果不僅包括培養學生人數、畢業生數,而且包括學生就業情況、數量和質量、申報課題數目、社會認可程度及學校基本建設成果,包括教學場館的建設和教學設備購置等等。

(二)績效審計的標準具有不確定性

高等學校從事的是非物質生產活動,它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方面所顯示出的效益很難從數量上進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在“德”的方面進行衡量,即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做出數量上的績效評價是有困難的,只能根據客觀情況從主觀上推斷出一個大致的評價,因而得出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三)效益具有長遠性

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及培養專門人才的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動。它在促進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表現出來,并且持續的時間很長久。所以高等學校活動的效益具有長遠性,對高等學校進行績效審計,應著眼于長遠,避免短視行為。

三、高等學校績效審計面臨的問題

(一)績效審計觀念尚未形成

由于在我國審計界,對績效審計的認知還局限于一個比較小的范圍,有相當一部分審計人員只是對這個名詞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實際內容是什么、具體該如何操作,還知之甚少,影響了績效審計工作的開展。(二)缺乏審計標準

1999年以來,財政部等有關部門陸續頒發了《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操作細則》《企業效績評價標準》《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等,為企業效績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規范企業效績評價行為、增強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對于高等學校的績效審計,目前尚沒有一個明確的規范,既沒有績效審計方面的指標評價標準,也沒有績效審計方面準則性質的可操作性指導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制度規范,導致績效審計難以深入。

(三)審計人員素質偏低

高等學校現有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工作能力等方面與開展績效審計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審計師實務知識較多,而理論基礎薄弱;對傳統審計技術較熟悉,而對現代審計技術較陌生;現場作業經驗豐富,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部分審計人員的政策理解水平、業務技能較低,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著績效審計的效果。

四、促進高等學校績效審計的對策

績效審計的觀念在我國行政事業審計工作中已經初見端倪,而且已經具備了開展績效審計的條件,到了非開展不可的程度,為進一步搞好高等學校的績效審計工作,應突出以下對策:

(一)加強審計宣傳,樹立績效審計觀念

績效審計已成為行政事業審計的主流。盡管在我國開展績效審計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是不能讓這些困難束縛人們的思想,羈絆人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破除傳統觀念對人們的束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們對績效審計的重視程度。高等學校內部審計部門要通過各種形式強化認識績效審計對促進高等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并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績效審計的能力和水平。

(二)處理好績效審計與傳統審計的關系

審計人員如何處理好績效審計與傳統審計的關系,是關系到績效審計能否得到順利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國外績效審計從某種程度上獨立于傳統審計。因為,國外傳統審計開展的時間較早,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有了一定的保證。我國則情況不同,目前弄虛作假、營私舞弊等違法、違規現象仍十分嚴重,在這種基礎下開展績效審計,則不能脫離傳統審計。在具體實踐中,審計人員要制定好審計計劃,作好審計調查。如果發現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活動嚴重不實,則不再進行績效審計程序而應進行傳統的真實性、合法性審計;如果只發現一部分資料不實或小范圍的違規,要看其是否影響績效審計的指標評價而定。

(三)優化審計人員結構,提高審計人員素質

與財務收支審計相比,績效審計需要較高要求的審計人員,如需掌握公共管理學、電子計算機、工程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而現有審計人員大都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因此,應對現有審計人員進行強化培訓,以提高審計人員的理論素質和業務水平,增強績效審計能力。考慮到現有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的情況,還可以借用民間審計和內部審計部門的力量,以優化審計人員結構。另外,要實行嚴格的審計質量責任制、審計工作稽查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以進一步明確審計人員的審計責任,規范審計人員的審計行為,提高績效審計的績效。

(四)要探索建立績效審計的指標評價體系

由于在財政資金的使用過程中,沒有一個評價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績效標準,因此,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指標評價體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這也是制約績效審計穩步推進的瓶頸所在。績效審計的指標評價體系應包括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評價,也應該是定性與定量的有機結合,它的科學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平。要通過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專項審計調查等平臺促使該指標體系的建立,并推動有關各方不斷豐富完善該體系。另外,審計也應該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考慮建立績效審計的操作辦法,以規范審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