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政府宏觀調控論文

時間:2022-01-10 09:02:00

導語:牧區政府宏觀調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牧區政府宏觀調控論文

一、牧區政府宏觀調控的原則

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對經濟的調控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政府的職能在于向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制定相關政策,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凡是競爭性領域的生產經營活動應由市場調控,凡市場競爭能夠調控的經營活動,政府就不應直接介入。牧區政府在經濟調控中的主導作用應主要表現在提供公共產品、為牧區居民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幫助,而不是直接介入到生產經營活動的決策當中去。結合我國牧區的實際,牧區政府宏觀調控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從本質上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發展,就是要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證世代永續發展下去。

(二)以新牧區建設為導向。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做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我國新農村、新牧區的總體建設目標,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加強新農村、新牧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這一決定將對“十一五”期間牧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牧區政府對牧區經濟發展調控,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總體框架體系支撐下,調整財政性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更多地支持牧區建設,為農牧業和牧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牧區發展與資源及生態環境的狀況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要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資源。在資源利用方面,要把開發和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土地、森林、草原等國土資源。二要全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關系到全區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對農牧業發展有極大影響。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是以恢復林、草、植被為基礎,水土保持為中心,處理好林、草、荒地的關系,要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規模,加快荒山荒地造林步伐,抓緊實施風沙源和水源為重點的治理與保護。加強草原建設,在過牧地區實行退耕封地育草,推進休牧還草,預防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二、牧區政府宏觀調控的內容

牧區經濟建設必須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特點出發,與牧區社會的整體進步相結合有步驟地進行。牧區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是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化,由自給、半自給生產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為實現這一目標,政府應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開展如下方面的宏觀調控:

(一)努力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加強政府對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引導。為實現牧區經濟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化,由自給、半自給生產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的發展目標,首先必須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目前,草原畜牧業基本上仍沿襲傳統的粗放經營方式,牲畜周轉慢,飼草報酬低,畜群畜種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不高。轉變增長方式,關鍵是要轉變牧民以牲畜頭數多少論貧富和惜售、惜殺的傳統觀念,促進草原畜牧業由自給半自給型向商品化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在此基礎上提高草原資源的利用率,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畜牧業。為此,一是要引導牧民改變粗放的經營方式,加快牲畜品種改良和地方良種選育的步伐,提高畜產品質量。二是調整畜群結構、畜種結構,大力發展市場需要的優勢畜產品、稀缺畜產品和名特珍貴畜產品。三是圍繞飼草、良種、飼養、防疫等環節推廣適用技術,不斷提高畜產品的科技含量,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畜牧業。四是穩定科技隊伍,健全綜合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鼓勵牧業科研單位直接進行生產性開發,將科研成果推向生產實際,提高成果轉化率。五是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廣大畜牧科技人員和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其傳授、接受和應用牧業科技的能力。

要加強政府對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引導,加大對現有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對牧區經濟貢獻大、就業帶動大及能促進牧區農畜產品深加工的企業要繼續從稅收、投融資及土地利用方面給予優惠;通過舉辦培訓、宣傳及牧民易接受的方式強化牧民商品經濟意識,改變牧區居民消費存在的某些不合理行為,采取多種措施,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境況,盡可能降低牧區居民兩極化趨勢的繼續擴大;順應當前牧區居民遷移的新特征,在產業發展條件好的地方,穩步推進牧區小城鎮建設;落實和完善草原產權責任,充分調動牧區居民管護草原及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并輔之以嚴格的草原維護執法力度;規范牧區小商、小販等的行為,加強牧區經紀人隊伍建設。

(二)加大牧區基礎設施投入,提高牧區的科技發展水平。牧區畜牧業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生產不夠穩定,需要國家和有關方面進行重點扶持。牧區畜牧業要有一個新發展,就必須相應增加投入,改善物質技術基礎條件,增強發展后勁。牧區投入的重點應加快人工草場建設和天然草場改良,積極改善草原水利設施,建立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加強道路、能源建設,改善交通、運輸、用電、通信條件;開展草原鼠、蟲、病害的防治;加強牲畜棚圈、配種站、獸醫防疫站的建設;提高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草場生產力水平。要加大對牧區經濟發展的科技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投入,實施“良種工程”,在繼續提高牧區牲畜產量的前提下,注重畜產品質量,加強畜禽疫病防治,加快研制和推廣疫病快速診斷技術和新疫苗、新藥劑,加強畜產品保鮮與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應用,重點開發畜產品保鮮、長距離運輸和深加工技術,加大對牧區居民飼養知識及外出謀生技能方面的培訓,提高牧區居民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外出謀生能力。

(三)積極發展牧區文教科技衛生事業。發展牧區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質既是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牧區民族教育要從基礎教育抓起,以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培養一批鞏固一批。為鞏固邊防和扶助貧困牧區牧民子女上學,在邊防沿線和貧困牧區應采取公辦為主、助學金為主和寄宿制為主的辦法。要有重點地辦好一批民族中小學,積極辦好中等專業學校和職業中學,培養一批為發展牧區經濟所需的少數民族中級技術人員。有關高等院校要進一步挖掘潛力,積極辦好民族班,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辦法,為牧區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隨著牧區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電視覆蓋率的逐步提高,可以開展電化教育,如,辦電視小學等。要積極發展牧區文化事業,活躍牧區文化生活,除國家投資建設一些必要的文化設施外,要鼓勵集體、個人投資或集資在鄉鎮興辦文化教育事業。積極改善牧區的醫療衛生條件,注意加強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流行病、傳染病的防治,加大牧區新型合作醫療體系建設,醫科院校、大中城市和部隊醫院要積極幫助牧區培養醫務人員和為牧民防治疾病。

(四)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疏通流通渠道。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的載體、紐帶和渠道。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農畜產品市場體系,包括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零售網點等,都有各自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集貿市場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進行交易的場所,靈活方便,適應性廣,對促進牧區商品經濟發展和方便人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這種產銷直接見面的交易形式,減少了農畜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使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實際利益,應該大力發展。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應興建一批農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如,牲畜市場、皮毛市場、肉類市場、藥材市場等。

市場體系建設要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歷史上傳統的商道口、集散地和縣(旗)集鎮恢復建設好,興辦鄉鎮企業、服務業、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使其成為牧區星羅棋布的政治、經濟、商業、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活動中心,繁榮牧區經濟,發展商品生產。為調動牧民群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必須堅持深入改革、完善購銷體制,疏通流通渠道,積極實行工牧直交、工貿直交、工牧聯營,發展牧業產業化,減少中間環節,節約交易費用,使牧民得到更多利益。

摘要:由于經濟的外部性,牧區公共物品供給長期匱乏、市場發育程度低、信息不對稱及牧區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使牧區政府的宏觀調控顯得尤為必要。牧區政府宏觀調控應遵循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則。牧區政府宏觀調控的內容有:制定合理的牧區產業政策,加大牧區基礎設施投入,積極發展文教科技衛生事業,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疏通流通渠道。

關鍵詞:牧區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帕累托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