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影響消費水平的原因及提升策略

時間:2022-03-23 04:12:00

導語:分析影響消費水平的原因及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影響消費水平的原因及提升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比較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提高我國消費水平的建議及其對策。

關鍵詞:消費水平、經濟發展、建議、對策

一、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

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有國民收入總額及其提高速度,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消費與投資人口總數及其增長速度,價格水平的變動等。

消費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費基金的多少,而消費基金又來自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總額大,增長速度快,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水平就高,收入總額小,增長速度慢,則消費水平就低。

在國民收入為一定的情況下,消費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積累與消費的比例,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任何社會要擴大再生產,都必須有一定的積累,在積累效果不變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積累的增長就意味著社會物質技術基礎的增強。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質保證,反過來,消費的增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又會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積累的增加。目前我國存在積累過度的現象。

造成居民儲蓄率上長,甚至實際利率下降也選擇儲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項改革的推進,人們存款以備將來購買住房、養老、子女教育,醫療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的支出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在當前市場高收入階層想要的已經有了,邊際需求欲望下降,消費結構或支出結構升級。而低收入層受購買力限制,商品購買量增加緩慢。由此導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斷的增加,消費市場需求不旺。

在消費基金確定的情況下,人口的數量與消費水平成反比,人口數量大,增長速度快,人均消費水平就低,人口數量小,增長速度慢,消費水平就會高,我國人口基數大,且人口增長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億人口,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據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會財富,新生產的各種消費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將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環境所進行的各種努力,如醫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普及,住宅條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質量的提高等都將因為人口總數的較快增長而受到影響。因此目前我國的消費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費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我們就要控制人口增長,充分發揮計劃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實現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水平的高低與物價水平成比例關系,我國近些年來,居民的貨幣收入提高了但物價也上漲了,某些物價上漲程度還高于平均工資的提高速度,因而影響了消費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國目前物價已由低谷逐漸緩慢的向上攀升,這說明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比較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表現得非常明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城市發展較快,大部分農村發展比較慢,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城鄉之間的消費水平差異比較明顯。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一直在農民人均消費水平之上。城市和農村的恩格爾系數都較高,這表明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消費都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對較平穩,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尋找新的消費熱點,農村的MPC變化相對較大,表明農村居民目前還處在一個消費熱點之中,但消費支出變化不大。

導致農村消費增長率低于城鎮居民的消費增長率的原因除了農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農村的消費環境滯后,配套設施不齊全,如有些農村沒有通電,或有電的地方供電極不正常而且電費極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購買積極性。其實,農民每消費1000億元將對農業部門產生427億元的直接需求,對工業,運輸,郵電,商業飲食以及其他服務部門分別產生395億元,36億元,85億元,57億元的直接需求,綜合推算,農民每增加消費1000億元將對整個國民經濟新增2008億元的消費需求,可見,今后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依靠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拉動力。

三、提高我國消費水平的建議及其對策

我國目前存在在消費率過低,儲蓄過高的傾向。因此我國今后的消費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費率,而提高居民消費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為此提出以下的建議:

1、積極發展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培育城鎮新的消費熱點。

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層次正處于對彩電,冰箱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階段,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開拓農村的消費市場,要解決好幾點金融問題。

⑴把消費信貸引入農村,這是以農民日益增加的儲蓄為基礎的,由于農村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的消費市場,且農民的消費熱點產品貨源充足,所以在農村開展消費信貸在一定程度上釋放被抑制的消費需求。

⑵建立農業保險機構,以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我國是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自然災害一方面使得農民的收入減少另一方面,也使農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的不確定,增加儲蓄,因此,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就要完善和發展我國的農業保險。

城鎮居民面臨著消費斷層問題,即原有的主要以彩電,冰箱,VCD等家用電器為代表的消費層次已經得到滿足,消費已經飽和,處于一種儲幣待購的狀態。因此,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顯得格外重要,對于我國城鎮居民而言,住宅消費及住宅裝飾業應成為培育重頭戲。目前我國城鎮居民進入住房數量與質量并重的提高階段。隨著福利分房的結束,個人對商品房的消費,已經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價過高,無法使百姓安居樂業,也無法使住宅建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其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銀行商品房抵押貸款的規模擴大的商品住房及裝飾業必然成為消費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家庭轎車將成為我國消費領域發展的熱點。目前我國汽車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公務用車改革方案已經出臺,長期以來,靠公款買車的局面已經改變,目前,1400萬輛汽車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車為個人所有,雖然目前從消費領域談轎車進入家庭領域還為時過早,但私人買車那部分先富起來的高收入階層,如律師,三企白領等購車數量不小,且據調查,我國約有三十萬個家庭在近兩年內有購車意向。約三百萬個家庭將購車列入了自己的消費計劃,所以家庭轎車必然成為我國將來的消費熱點。

教育消費將成為消費熱點,教育消費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為提高自身業務競爭能力的培訓支出,它屬于服務性消費,知識經濟時代,人人都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很多人還要不斷變換工作崗位,這就產生了再學習的強大需求。教育成為一種產業就要滿足群眾對非全日制教育的種種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熱已標志著教育消費已成為一個消費熱點。

2、發展消費信貸。發展消費信貸是促進內需擴大的必然選擇。發展消費信貸,可以聯通生產與消費,疏導巨額儲蓄適當向消費領域分流,解決現實購買力與消費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增長,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發展消費信貸首先要轉變消費觀念,由過去的“積蓄-消費-積蓄”的單一的消費方式轉化為“貸款-消費-積蓄還債”的新型消費方式。提倡適度的超前消費。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降低消費信貸成本拓寬個人消費信貸能力,針對不同的消費信貸品種上和貸款對象,在利率,期限,還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第三是建立擔保機制和個人資信調查機構,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決擔保問題。第四是積極發展信用卡業務。如加強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一般包括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住房保險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原則。這實際上是又一次消費品按勞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員有基本的消費金。醫療保險制度則可以為廣大職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提高職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險制度中,住房公積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資中的住宅消費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費的能力,對保證住房投資和住宅消費達到較高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失業保險制度是社會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對于保障下崗職工的最低生活消費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消費經濟學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經濟科學出版社

[2]《居民消費統計學》易丹輝中國人大出版社

[3]《消費水平與經濟發展》曾令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4]《我國居民消費問題研究》曾壁鈞等著中國計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