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進口超出口的意義

時間:2022-04-08 10:35:00

導語:分析進口超出口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進口超出口的意義

上個世紀末,在全球產業與貿易分工體系重組的浪潮中,中國憑借著資源及成本優勢承接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傳統的制造業,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使中國一躍成為全球制造大國、全球貿易大國。但是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糾結于復蘇與平衡之間的全球經濟,越來越凸顯出其復雜性,全球的貿易模式也正慢慢發生變化。

根據海關總署2010年上半年外貿數據:1~6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3548.8億美元,其中出口7050.9億美元,進口6497.9億美元,進口比出口加快17.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正在向全球輸出需求,這將有可能成為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扭轉失衡的新動力。

任何一個發展戰略都是有階段性的,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實現由依托比較優勢的出口導向型戰略向培育競爭優勢的貿易平衡戰略轉變,是中國對外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選擇,也是開放型經濟的更高層次。長期以來,我國外貿政策的重點始終集中在出口,作為以制造業高速發展的貿易大國而言,出口有其重要的意義,然而,作為資本深化、高附加值和國民經濟具有更強吸納力為特征的貿易強國來說,進口的穩定發展就具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

進口超出口——中國開始向世界輸出總需求

美國財政部近期的報告指出,2009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這一年里,世界總需求下降了0.6%,中國實現內需增長13%,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6個百分點。中國的經濟刺激措施促使美國對華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增長了15%,而美國同期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減少了13%。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貿易國,而中國也有望在今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據日私營機構大和研究所估計,中國上半年的名義GDP為5.52萬億美元。而經濟學家對日本同期名義GDP的預期均值為5.26萬億美元。預計中國2010年全年的GDP也可能會超過日本。此外,中國已經是日本、韓國、東盟、澳大利亞、巴西、智利等重要經濟體最大貿易伙伴,是這些經濟體的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進口對這些經濟體的迅速復蘇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數據顯示,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進口增速開始超過出口增速。今年1~6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長情況好于預期,據海關統計,進出口總值實現13548.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3.1%,比2008年同期增長9.6%。其中進口6497.9億美元,同比增長52.7%,比2008年同期增長14.2%;出口7050.9億美元,同比增長35.2%,比2008年同期增長5.7%;貿易順差為553億美元,下降42.5%,這標志著中國已經開始向全球輸出總需求。

中國進口加速增長的意義

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貿易方式和貿易政策,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水平和比較優勢在貿易上的真實反映。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正趕上了全球產業與貿易分工體系重組的浪潮。歐美發達國家將傳統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生產制造環節,甚至部分低端服務業大規模向外轉移,特別是有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市場潛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強的新興市場地區。我國緊緊抓住這一全球化分工的機遇,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迅速融入國際生產分工體系,日益成為全球生產制造基地和各類制成品出口基地,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持續上升,靠龐大的出口制造出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中國也由此迅速崛起為全球貿易大國。在2009年中國出口劇烈收縮的情況下,前三季度的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仍然高達26.5%。中國出口占全世界的份額從2000年的3.86%迅速上升到了2008年的8.9%,出口份額同等水平的提升,德國用了11年時間(1950年至1960年),日本用了20年時間(1964年至1984年),而中國只用了9年時間。

事實證明,建立在資源和勞動力比較優勢上,粗放型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繼續。通過比較優勢戰略形成追趕和超越發達國家的充分動力,其發展失衡和利益分配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金融危機更讓我們認識到了這種出口依賴型經濟的脆弱性,中國外貿戰略已到了非調整不可的關鍵時點。

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可忽視

長期以來,在評價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人們幾乎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出口上,從重商主義的“貿易差額論”到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都是如此。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作為拉動總需求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貿易差額的增加對短期產出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出口是注入,與短期產出正相關;進口是漏出,是國民收入的漏出項,是經濟增長的減量因子,與短期產出負相關,受此重商主義影響,我國外貿領域中的“重出口輕進口”思想一直十分突出。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進口明顯少于出口,除1993年為貿易逆差外,其余年份均有相當規模的順差。特別是2004年以后,進口增速明顯低于出口增速,貿易順差急劇增多。僅從量的角度看,順差擴大會對經濟增長起到拉動作用。然而,若從質的角度考察,凈出口規模的大小并不一定等同于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關注貿易順差下中國的貿易利得比關注貿易順差本身更加重要,從貿易利益分配的角度來考察中國的貿易順差對于增進國民福利,警惕增長失衡,解決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有著更重要的意義。需要調整和轉變我國“流出財富,留下順差”的貿易政策體系,致力于貿易平衡。

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要素供給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通過資本品進口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在不斷技術改進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動態效益,促進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引導自主技術創新,通過進口替代低效率產業,將生產要素轉移到高效率產業,帶動產業升級,獲取結構效率。我國目前資本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中的產業結構優化、規模經濟、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等因素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擴大進口來實現。

近年來,我國的進口增長加快,目前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德國的貨物貿易第三大進口國。但是與出口相比,進口對經濟發展所發揮的作用還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長期以來,在分析與評價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往往把凈出口與投資和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人們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出口和貿易順差上,然而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絕不可忽視。

從進口對對經濟增氏的貢獻度和拉動度方而來看,30年來我國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平均仍然達到了0.239,表明我國經濟增長中進口增加所起的拉動作用為23.9%;進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平均達到2.243,表明進口貿易拉動經濟增長2.243個百分點。此外進口對刺激國內消費需求,拉動內需的作用也十分明顯,計算表明,在其他條件恒定時,消費品進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會提高國內消費水平上升0.699個百分點。

日本“貿易立國”戰略調整對我國的啟示

從發展階段、增長模式和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等方面看,目前中國經濟與上世紀70-80年代的日本更為接近,因此,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和貿易立國戰略的得失給當前的中國很大的啟示。戰后日本能夠積累巨額資本,帶動經濟起飛,與及時、成功地實施“貿易立國”戰略密不可分。日本的“貿易立國”政策也使得日本與美歐發達國家在主要產業問競爭力差距拉大,貿易不平衡加劇,出口市場集中在歐美國家。巨大貿易順差支持下,日本198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美國成為最大債務國,日美貿易摩擦急劇升級。日本政府意識到長期依靠貿易盈余的發展不可為續,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空間越來越小。因此,進行戰略調整,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推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政策,積極向海外擴張,將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產業轉移到海外,限制原材料工業發展,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增強進口能力,通過“優化外源式開放”和“啟動內源式開放”兩大戰略,促進經濟結構升級。

優化外源式開放戰略外源式是指通過充分利用出口市場和外商投資、分包等方式融入國際生產與貿易體系的開放路徑。目前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經濟條件與日本20世紀70年代初期情形有諸多類似之處,從貿易戰略轉型的經驗來看,我國以外貿、外資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至少還有5年左右的過渡期。因此,我國仍然需要在總結出口導向發展模式的成功經驗基礎上,通過優化出口結構與戰略選擇外包、外資并舉,將出口導向型升格為外源式開放型戰略,提升中國參與企業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權力層次,擺脫被動式的“加工貿易型態”,加快制造業優化升級。

啟動內源式開放戰略內源式是指主動利用進口市場和對外投資、產業轉移等方式搞活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路徑。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生產網絡下,企業單靠從外源式開放中獲取模仿、學習機會來提升企業自生能力是有限的,難以實現向“內需主導型”大國發展模式轉型,因此,當前我們很需要啟動內源式開放戰略:一是通過主動利用戰略進口和國內產業轉移,開放搞活國內市場。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將培育企業的自生能力必須與進口選擇相配合。通過發揮我國擁有國內大市場優勢的主動權,戰略選擇有利于本地企業成長和發展的進口技術、商品結構,以拉動內需并提高本地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國內地區間產業轉移和開放,加強地區內部的經濟合作、促進地區間貿易和資金的流動,不僅使得這些地區獲得更多的技術模仿、學習機會,而且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增強當地企業的自生能力。二是積極鼓勵海外投資和產業外移,促使中國企業主動加快融入全球和區域經濟體系,提高中國企業的自主能力和定價權。

將擴大進口貿易作為貿易平衡戰略轉向的切入點

當前,中國外貿戰略結構轉型正在加速推進,調整貿易發展模式、貿易結構和貿易政策勢在必行,應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適度擴大進口,優化進口結構,實現貿易平衡。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政策的重點都集中在出口,并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出口政策促進和調控體系,而進口調控政策相對滯后,并偏重于生產型進口導向政策,最終消費品進口少,進口促進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較為薄弱,尚不能完全適應積極擴大進口的需要。特別是進口管理體制不健全,進口效率不高、進口商品結構不甚合理,戰略儲備性商品進口少、軟性技術進口少以及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非常突出。

因此,中國應從宏觀上調控進口產品的商品結構,從而帶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積極做好稀缺資源和先進技術進口。一方面,對于國內稀缺、生產成本高的資源型原料可用進口原料予以替代,并建立國內外統籌的資源開發儲備體制;另一方面,對國內支柱產業和技術落后產業則可采用進口促進策略,著重引進關鍵設備和創新技術,在分享國外技術進步和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加快我國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保證國內經濟、對外貿易長期健康發展,提升進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度,促講內需型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