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貸資金流向農村論文
時間:2022-09-09 04:45:00
導語:加快信貸資金流向農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改變農村資金外流的局面,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積極借鑒國際農業保險制度設計管理技術,從財政補貼、定價原則、風險補償和轉移等多方面加大對發展現代農業保險的支持。
關鍵詞:信貸資金三農農村資金中央一號文件農村信貸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金融機構農業災害風險補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發展滯后,是我國農村發展相對落后、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改變農村資金外流的局面,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資金外流是農村金融存在的突出問題。長期以來,農村信貸資金大量外流問題比較突出。從存貸總量結構看,農村金融機構存多貸少,存貸比下降,存貸差不斷擴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增量減少;從資金流向結構看,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流向城市的趨勢明顯,加劇了金融資源在城鄉配置的失衡;從資產結構看,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不高,財務狀況令人擔憂,農業貸款風險高,虧損嚴重,經營困難。農村信貸資金大量外流,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針對這種狀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政策”。貫徹落實這一精神,解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加快構建農村資金回流機制,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當務之急。
構建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機制。解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需要形成有效的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機制。首先,建立信貸資金回流農村的激勵機制,引導信貸資金向“三農”流動。在政策上,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在當地吸收存款、在當地放款,并設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農”的比例。其次,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通過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入;發揮財政轉移支付作用,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三農”;利用價格機制調節生產要素的供求,引導信貸資金流向。第三,加強宏觀調控,促進金融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人民銀行可以運用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如采取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指導等措施調控資金流向,促使形成農村存款留在農村的機制。第四,找準農村金融機構與“三農”發展的利益共同點。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金融機構組成的,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鼓勵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公務員之家
建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和保障體系。形成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機制,需要建立和完善農村信貸資金風險補償機制和保障體系,進一步鞏固農村信貸資金回流的基礎。一是完善擔保體系。應加快成立由政府出資或支持的縣域信用擔保中心,發揮其集政策性擔保與商業性擔保于一身、融中小企業擔保與農業擔保于一體的綜合擔保職能作用,以有效解決“三農”融資擔保難問題,降低信貸支農風險。二是完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護農業生產、保障農民利益、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夠為農村信貸資金提供安全保障,從而促進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機制形成。目前,由于尚未建立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以及缺少財政政策扶持等多種原因,農業保險風險大,經營成本和賠付率高,回報率低,有的農業保險業務甚至持續虧損、日趨萎縮,導致涉農產業防災避險能力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拓寬農業風險的分散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農業保險投保模式,完善農業災害風險轉移分攤機制。可以將發展農業保險作為一種新的支農方式納入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同時,積極借鑒國際農業保險制度設計管理技術,從財政補貼、定價原則、風險補償和轉移等多方面加大對發展現代農業保險的支持。
- 上一篇:建現代農業金融服務缺位研究論文
- 下一篇:語文教板書設計中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措施論文
精品范文
10加快水利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