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區域金融政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03:02:00

導語:我國少數民族區域金融政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少數民族區域金融政策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國家制定實施了金融優惠政策來扶持民族地區的經濟。這些金融優惠政策包括設立專項貸款,給予優惠利率以及放寬貸款額度等。全面落實政策的實行有助于促進地區農業,貿易,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但由于民族地區滯后的經濟狀況,給地區發展帶來了相關問題,并對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民族地區;金融優惠政策;經濟發展

1實施優惠的金融政策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的金融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民族地區的金融業從無到有,發展速度較快。但由于民族地區落后的經濟條件,整體金融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于經濟發達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李景躍等在《商業研究》2008年第一期指出,民族地區金融發展滯后主要表現為金融生態環境脆弱,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國家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發展民族地區金融業的優惠政策以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并且各民族地區根據其不同的經濟特征相應的實行了適合自身經濟發展的優惠措施。這些金融方面的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設立專項貸款,給予優惠利率,放寬貸款額度和還款期限等。

對少數民族專項貸款給予優惠利率。如1991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民族貿易縣貿易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的通知》規定,對國家確定的421個民族貿易縣貿易貸款,在利率上實行優惠政策。民族貿易貸款年利率為5.76%。貸款行向企業按年利率的8.64%收息,對年利率5.76%與8.64%的2.88%利差按季返還企業。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貸款,適當放寬貸款條件。1993年的《城市開民智工作條例》規定,信貸部門對以少數民族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和飲食服務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在貸款額度、還款期限、自由自己比例方面給予優惠。開發性貸款、扶貧貼息貸款和其他專項貼息貸款也適當的向民族地區傾斜。對民族地區開發當地資源的項目,在保證有效益、能還貸的前提下,貸款條件要適當放寬。

2實施金融優惠政策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2.1促進農業的發展

金融業要把農牧民增收致富與拓展信貸效益信貸增長點緊密結合起來,借鑒東部地區靈活多樣的農業經營,經濟發展大戶承包經營、專業戶經營、公司加農戶、訂單農牧業、公司加農工和股份合作經營等多種農牧業經營方式,把粗放的農牧業經營方式改造成符合市場需求的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現代農牧業。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新農村建設,創新并推行了大額農貸、訂單農業貸款等“三農”信貸模式,組織扶貧貼息貸款工作,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累計發放民族優惠貸款約21億元。金融優惠政策的實行使農業資源的配置獲得較高的效率,避免經濟劇烈波動。并對農業經濟活動起宏觀調節作用,以及對農業經營者的行為選擇起著重要影響作用。

2.2促進民族地區貿易的發展

民族地區的企業是民族貿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和發展民族企業的生存能力,有助于加強地區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為加強民族貿易網點建設和民族用品生產技術改造,國家設立專項貸款。并對民族貿易所需流動自己貸款實行優惠利率。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共有11個口岸,享受著國家最多最全的優惠政策,包括享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和國家級琿春口岸特殊的“邊境經濟合作區、中俄互市貿易區、出口加工區”三區合一的運行機制和特殊的優惠政策。延邊州外貿企業達到483戶,2003年延邊對俄邊貿進出口額只有2861萬美元,到2005年全州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7.2014億美元,同比增長25.8%,對俄貿易超過1億美元。

2.3促進以旅游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民族經濟的發展

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給予資金支持。金融業要在新增信貸總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旅游發展的資金需求,指定性適應的信貸政策促進其發展。重點支持民族地區旅游路線的開發和國家、省級旅游景區景點的配套設施建設,發展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特色旅游,支持特色、有事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生產。2001年,國務院批準延邊等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部分優惠政策,使延邊成為東北惟一享受西部開發政策的地區。延邊全州,投資開發建設旅游景區及配套設施的外商投資企業,除享受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外,對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投資額在3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旅游項目,所在地政府可給予貸款貼息或以獎代補的政策扶持。

3實施金融優惠政策面臨的問題

(1)信貸資金潛在風險大,制約了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信貸資產質量低,制約了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能力。由于民族地區扶貧任務艱巨,民族地區金融機構長期以來不得不承擔大量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如扶貧專項貸款,全國每年用于扶貧投資的總額高達200—300億元,其中扶貧貸款占45%。使民族地區金融機構包袱沉重,經營困難,制約了進一步的發展。據調查顯示,目前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生產企業的不良貸款占比達64.4%;其中民族貿易企業不良貸款占比高達100%;民族用品生產企業不良貸款占比28.8%。這些不良貸款無不進一步加重了民族地區金融機構的負擔,而且已給全地區銀行造成極大的信用風險,嚴重影響到銀行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2)市場發育程度低,缺乏對資金的吸引力。部分民族地區屬于“市場失靈”區域,由于比較成本收益的巨大差異,資源尤其是生產資本不可能自覺自愿流向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總體上是“資本流出不流入,金融資金外流趨勢明顯”。同時,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調整經營機構,上收信貸權限,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多存少貸,資金通過上存上級形式大量流出,民族地區存差資金擴大。公務員之家

4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對策

(1)提高民族地區金融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益,營造和諧信用環境。

商業銀行在核定和下達貸款計劃的同時,應對落后的民族地區進行適當的傾斜。降低民族地區存款考核計劃及上存比例,適當控制資金的流出數量和速度,適當提高呆賬準備金比例,簡化核銷手續,化解不良貸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第一,商業銀行在核定和下達貸款計劃的同時,應統籌兼顧,對落后地區適當傾斜。第二,金融業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調整信貸結構,優先支持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柱產業建設、資源開發型主導產業建設和高科技產業建設,重點扶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質量產品、高效益回報的項目,向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傾斜。第三,建立金融保障體系。建立基礎產業風險保障基金,發行由財政貼息的基礎產業債券,允許多種投資方式并存,為企業進入金融市場籌資創造好的金融環境,等等。這些措施既有利于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形成規模,又能較好地兼顧企業、銀行和地方政府三方的利益關系。

(2)調整和完善民族地區金融優惠政策。

一是放寬貸款規模限制。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由國有商業銀行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自主決定當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增加授權授信額度。有重點的加大信貸投放。二是實行優惠的存貸款利率和低保險費率政策。擴大中長期貸款的利率浮動幅度,提高增量存貸款比例和中長期貸款比例。三是放寬對金融機構再貸款的條件和期限,在民族地區國有商業銀行出現資金頭寸不足時可發放在貸款支持。四是改進有關貸款發放和經營管理指標的考核辦法,使民族地區商業銀行考核指標有別于內地。

(3)完善民族地區金融市場,拓寬融資渠道。

增加外國低息貸款或贈款在民族地區的投放比例,并逐步將優惠貸款投放在民族地區。根據民族地區企業的性質和產業結構,降低其新建項目或技改項目的資本金比例。對西部地區尤其是民族貧困地區要采取特殊的金融政策。一是增加民族貧困地區金融業拓展生存空間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融資能力。二是建議中央銀行在基準利率基礎上確定一個特殊的內部浮動利率,以控制發達地區以高利率或以同利率的高回報吸收民族貧困地區資金。三是國家要盡可能地把大項目安排在貧困地區吸引投資。以改善貧困地區資金短缺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