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在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
時間:2022-08-05 09:21:39
導語:互聯網金融在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本文從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和現狀出發,探究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受到的不利沖擊和面臨的機遇;討論商業銀行應對沖擊的傳統方式和不足之處,并針對商業銀行如何對中間業務進行轉型升級給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中間業務;轉型升級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飛速進步,我國金融業也開始發生一系列的變革,互聯網與金融行業完美結合,創造出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為了滿足市場上不同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互聯網金融產品、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等多種支付平臺和產品開始在市場出現。各類科技巨頭也相繼推出各自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螞蟻金服推出的支付寶和余額寶、騰訊的財付通、蘇寧支付平臺、京東支付平臺等新型金融平臺迅速搶占了市場份額,即使是原本屬于商業銀行的支付結算業務的市場份額也被這些互聯網金融平臺所搶占。總的來看,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得銀行依賴利息收入為生的道路變得越來越窄。而且,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浪潮造成一大批客戶資源和市場份額從商業銀行手中流失,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產生一定沖擊。商業銀行在這種背景之下為提升中間業務的經營績效就必須求變,完成其自身中間業務的轉型升級。因此,本文對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如何進行轉型升級提出一些可行的思路和對策。
二、文獻綜述
互聯網金融發展之初,很多國外學者從理論和技術層面對其內涵給出了闡釋,基本上是從金融和互聯網科技的結合角度來說明的,即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將IT/Web科技和金融結合而成的新型金融模式。同時,我國很多學者也相繼對其內涵做出闡釋。我國的謝平教授在國內首次給出互聯網金融的定義,他認為以前的學者只是把融資模式分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而互聯網金融是獨立于前兩種模式的新模式。此外,他還說明了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即低成本性、相對對稱的市場信息、快速便捷的支付形式和非中介特性。襲明華認為金融業和高新互聯網科技結合而成的行業就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國外的一些專家對這一問題也有各自的觀點。Fight(2002)分析了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要素,提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型交易模式正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易模式出現在大眾面前,未來將重新定義商業模式。JohnChant(2008)研究了金融中介,他認為金融中介將貸款者的資金借給了借款者,不但能向貸款者發放債券,還擁有借款者的債權,從而成為了金融活動的當事人。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模式,一般認為有三種,分別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第三方支付和融資平臺。研究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模式是很好的開端,這樣才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之后再探究其業務模式的優勢和劣勢,并為商業銀行創新中間業務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思路。互聯網科技的崛起帶來的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浪潮,而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正是靠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市場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三種: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第三方支付、融資平臺。這三種發展模式和該業務模式下發展較好的典型企業或平臺如表1所示。(表1)
四、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存在一定的內在缺陷: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但是該問題并不能得到完全解決;此外,官方對于互聯金融的監管比較松、該行業市場準入門檻也不高,可能給沒有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造成損失,更不利于正常市場環境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隱私問題,因為市場上的金融機構掌握大量客戶私人信息,個人隱私安全成為令人擔憂的問題。
五、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內在關系
(一)業務同源性。互聯網金融是將傳統金融和互聯網科技結合而成的新型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的業務除了上述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第三方支付和融資平臺這三種,還有大數據金融、P2P等業務。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通過提供中介服務賺取手續費等非利息收入,本質是一種表外業務,不影響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但可以影響銀行未來現金流。透過互聯網金融和中間業務各自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是商業銀行傳統業務(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利用互聯網科技進行的升級和改造,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又是傳統業務的深化發展,二者業務之間具有同源性。(二)客戶資源重疊。互聯網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金融業務+互聯網科技,金融業務的客戶遍布青少年到中老年,但是互聯網科技是近年來發展的新事物,眾多中老年客戶對互聯網技術和操作方法比較陌生或是持拒絕使用的態度。因此,互聯網金融的客戶大多集中于青少年和20~40歲的工作者。而對于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來說,銀行網點服務仍是服務的主要模式,且其互聯網程度相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較低。銀行網點服務對中老年人更友好,而且這部分客戶也習慣和喜歡這種服務模式。可以說,二者客戶資源存在重疊性,會產生激烈的競爭。(三)收入性質相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收入根據其運營模式不同可以分為:買賣理財產品的收入、支付中介費用、融資息差、金融門戶收入,其中以中介費用為主。而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是商業銀行客戶辦理各項業務、充當支付中介、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所獲得傭金、中介費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且傭金和中介費占主要部分。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收入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收入性質相同。
六、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服務模式的沖擊。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在這場變革中受到了不利沖擊,其中間業務收入和市場份額都相應的被縮減。而且,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長期存在“尾大不掉”的問題,即業務服務對象只局限于一部分客戶且門檻較高。商業銀行可能就會因為上述問題而失去占有市場份額較大的中小客戶的青睞。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已經日益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客戶依賴性日益提高。而商業銀行固有的分業經營模式,導致其客戶黏度提升空間有限。(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經營模式的沖擊。第三方支付有兩條盈利渠道:一是資金沉淀,第三方機構通過其創立的資金賬戶,積聚了大量客戶的支付資金,代客戶滿意并同意支付后將資金付給對應商戶;二是賺取傭金和手續費,第三方機構提供的服務實質上是一種中介服務,服務對象是買賣雙方,目的就是來賺取一定的傭金和手續費。這種盈利模式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基本一致,雙方為了更高的利潤必定展開一系列的競爭。(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正面效應。互聯網金融建立在高效的互聯網科技之上。互聯網科技以其高效化、模式化、網絡化的特點大大降低了以前金融交易的高成本,同時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互聯網高新科技也顛覆了原有的金融市場結構,金融業務在這種背景之下得以轉型升級。互聯網金融業務可以說是中間業務的創新發展,二者并非相互代替關系。商業銀行如果要發展其中間業務就應當利用互聯網科技對中間業務進行轉型升級,提升業務發展的深度和持續性。商業銀行加快與互聯網科技的融合可以迅速健全相關定價體系,提升中間業務的創新能力。中間業務的關鍵在于銀行的主觀能動性,而要做到主觀能動,商業銀行不但要提升產品質量和種類,還要積極去完善相關產品的市場定價體系;努力避免產品同質化問題;以自身的核心業務團隊去要創立全新的金融產品;放棄“價格戰”改走“質量戰”,以高質量的服務增加客戶黏度和滿意程度。
七、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轉型升級對策建議
(一)拓展中間業務的資源。商業銀行要想大力拓展中間業務的資源就要不斷優化操作系統,簡化各項操作步驟,不斷提高售后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客戶黏度。商業銀行還應大力提升中間業務產品的質量,不斷對產品進行創新,拓寬中間業務的產品資源。此外,商業銀行還應進行開源,不斷進行互聯網化創新,吸引更多的年輕客戶、中小企業客戶。(二)利用互聯網技術整合行業數據和資源。至于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我們不難發現,互聯網金融利用了最新的大數據技術對客戶的交易習慣、交易方式偏好、行為數據等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之后再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量體裁衣”式的服務。商業銀行為發展其中間業務,同樣可以借鑒這項技術,即引入互聯網技術,對其掌握的大量客戶交易記錄、資信狀況、風險等級進行分類和總結,形成商業銀行自己的行業資源數據庫,據此為不同的客戶群體制訂相應的針對性方案,來提升中間業務的競爭力。這樣也容易讓互聯網金融行業和商業銀行的優勢互補,降低交易成本,共同造福于消費者。(三)構建金融創新和營銷團隊。為了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商業銀行需要構建自己的核心團隊。一般來說,需要組成業務創新團隊和專業的營銷團隊。業務創新團隊應借鑒當今互聯網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優勢對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進行創新。具體來說,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柜臺服務、利用云計算代替點鈔機或者人工點鈔、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化電子錢包服務等。營銷團隊可以根據市場的動向,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結合國家相應的政策針對各階層的客戶制定可行的銷售方案,提高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量。(四)建立高效的金融電商生態。商業銀行往往是每家銀行自成一套,銀行間還存在一定的競爭,一個綜合全面的大平臺急需被建立起來。因此,商業銀行可以與其他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平臺間開展一定程度的合作,建立一個涵蓋資金流轉、辦理業務、商品流轉體系化的金融電商生態。在新的金融電商生態→←中,傳統中間業務模式也發生變化,采用“銀行企業”的供應模式,網點運營和工作人員報酬等運營成本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大大縮減,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也得以多元化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進行轉型升級可采用的具體做法如表2所示。(表2)最后,商業銀行應在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取長補短的過程中完成中間業務的轉型升級,這一過程不但對雙方都有利,同時也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效益,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
作者:趙小磊 單位: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
- 上一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
- 下一篇:互聯網金融在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