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與立法影響
時間:2022-03-06 05:19:00
導語: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與立法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經濟法律關系在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出現變化
在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違規放貸,還貸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和不想還貸,后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緊接著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最終引起的金融風暴。金融風暴蔓延全球,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二是流動性的危機。這些金融機構由于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三是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然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激發了世界經濟長期積累的“癥狀”一一惡化,例如,增加了國際資本流動和匯率變化的不確定性;降低了短期通貨膨脹壓力;加劇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加大了發達國家通貨緊縮風險。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一個本質性的問題———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過度放縱的模式有礙于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佐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無法擺脫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和商品供給過剩與購買力缺乏之間的矛盾。仔細察看危機爆發每個細節,我們易于發現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深處就已經潛藏著暴發這類危機的基因,簡單地說,金融危機出現是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資本本身的貪婪自然地引導出寬松的貨幣政策,長周期的金融管制以及法律漏洞。這些問題也將勢必引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資金鏈條斷裂和以美元為國際貨幣全球資金安全性下降。無疑,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受到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必要的和嚴峻的警示———我國法律制度很不健全,因此,加強我國立法薄弱環節的建設緊迫而必要。例如,金融經濟領域的立法無論在宏觀和微觀層面都顯得強度和力度不夠。倘若金融經濟領域的法律健全就能有效地防控金融經濟風險,減輕國際金融危機的毒害。因此,如何通過科學地立法達到有效地防控金融經濟危機的毒害,是一項急需而必要的戰略性課題。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立法的警示
1.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警示
金融危機有助于我國認清國際金融規則,提高我國在國際經濟金融領域的權重,也有助于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下面從三個方面作相關論述:
①促進完善的金融體系建設。在美國,所謂的金融危機是指以銀行、保險公司、中投公司為主要代表的金融企業出現嚴重的資金問題,例如,籌措資金困難、不良貸款增加、資金流動性差等等。這危機也延伸到我國銀行業,因為我國銀行業握有美國的按揭證券化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種類齊全和數額巨大。由是觀之,我國有必要高度重視宏觀經濟政策的風險,積極與國際銀行業保持聯系,對其相關制度的修訂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其實,這樣還有助于消化我國銀行業發展不失衡現象,提振銀行業。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無論在制度還是執行力度方面都有必要進行具體的強化和提高,以求防止非法牟利。由于當前我國經濟開放度不高,所以對西方世界的經濟金融“病毒”略存抵抗力。但是,我國改革開放繼續深化,尋求完善健全的金融制度和監管勢必長期存在,而且是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問題。
②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金融危機出現說明金融衍生產品并不總是如人所想的那樣有利于經濟發展。金融衍生產品(derivatives)是指其價值依賴于基礎資產(underlyings)價值變動的合約(contracts)。合約分有兩類———標準化的和非標準化的。標準化合約是指其標的物(基礎資產)的交易價格、交易時間、資產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標準化的,因此這類合約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貨。非標準化合約是指以上各項由交易的雙方自行約定,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如遠期協議。金融衍生產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采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由是觀之,金融衍生產品主要用于規避風險,但當交易不當時,風險就變得出乎意料的巨大,而且這種風險會不斷的傳染。從這次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來看,由于金融機構監管不利,過度發展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有著巨大的傳染性,美國的金融衍生品所積累的風險就像“蝴蝶效應”傳遍全球,我國也受其影響。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產品單一、交易方式古板,缺乏規避風險和價格發現能力。在此時,我國不健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場會讓國際投機資本的有機可乘,出現風險,發生危機。因此,創造出合乎國情的金融衍生產品和更新監管制度,使我國金融衍生產品與實體經濟保持相關的一致,降解潛在風險。
③調整經濟結構。由于歷史和國情的原因,我國經濟長期是依賴于低人力資源成本和勞動密集型發展戰略而贏得快速的經濟發展,并且是濃烈的外向型經濟。然而當今國際金融危機襲圈全球,使得我國經濟的外向特色必須轉變,對出口的依賴度必須下降。這是經濟發展方式改變,更是經濟發展理念的轉變,也是民族自信的伸張。具體地說,今后,我國經濟需要從“出口拉動型”轉變為“內需拉動型經濟”,依靠本國國民消費的增長來帶動。
2.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金融立法的警示
①深化金融監管立法。首先,轉變觀念。事實證明,市場并非萬能,所以監管必須存在。目前,我國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各司其職,然而這“一行三會”能否勝任,有無紕漏值得深思。其次,明確權責,落實問責。金融監管機構的權責不明和獨立性不強的現象急需更改。對于金融監管機構和人員瀆職失責應當采取問責手段,以示懲戒。
②建立金融市場的風險預警機制。從這次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來看,對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抱有盲目樂觀的預期激促出次貸危機。這也警示著金融投資不可能無視風險的存在,因此,對投資市場風險的辨識能力有助于預防和消除不必要的金融市場的風險和保護投資者的權益。由此可知,建立金融市場風險的預警機制的重要性在于保護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利益,有助于本國金融市場和投資者信心的穩定。
③構建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美國次貸危機部分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市場失靈。因此,促進我國金融市場和證券市場相關而必要信息公開透明有利于投資者和機構準確預判風險。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應當包涵信息披露的原則、標準、內容、方式、手段等。具體的披露方式眾多,如網站監管規則和信息、出版定期公報、編制和公布年報、定期舉辦新聞會等,其中如實年報是多數國家法定義務。
三、此次金融危機引起我國涉外金融法律關系的新變化和對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建議
在金融危機之際,我國政府在關注國內經濟發展的同時,還當與各國保持聯系與合作,以獲得相應的資助,并且能夠共同探討應對經濟發展之策。合作和助益表現有以下幾點:
1.邊貿合作增多,有利于經濟復蘇
合作范圍擴大能吸引豐富的投資,對各國經濟發展都較強刺激力量。如東盟10+3創意就很好。經貿合作的目標就是要達到無障礙與雙贏。因此,我國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期,邊境貿易應當有所突破。第一,由單一邊貿方式向綜合邊貿合作方式發展;第二,由單邊實施建設轉向雙邊共建;第三,由單一機制改為多重機制;第四,努力搞好雙邊的產業對接,由產業間合作向產業內合作發展。也就是說,通過創新邊境經貿合作的方式和機制,來加快邊境地區的經貿合作,由邊疆地區的“中介效應”向“集聚效應”轉變。
2.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共同探討解決之策
金融危機襲卷全球之后,我國積極參與基金組織資金交易計劃,把我國已認繳的份額資金作為救助的交易基金,以助一些需要資金渡過難關的國家與地區。還有一些國家希望我國政府能夠購買他們政權債券或者向我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這想法不錯,也正處于積極研究當中。其實,在危機之后,我國已經積極地購買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多邊開發機構的債券,以幫助某些國家渡過危機難關。
3.改善國際金融機構的結構,合理配置國際金融和經濟的話語權
這次國際危機暴露出國際貨幣體系存在重大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因此推出與任何國家經濟無關聯并且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以避免因某國家經濟發生變化而引起貨幣內在價值波動,使得其它國家貨幣受其影響和牽連,其實,這正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終極目標。目前,我國也正在做相關的研究,試圖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話語權,以實現世界各國共同監管。有跡象表明,我國還想在2020年把上?;敬蛟斐蓢H金融中心,以突破現有的金融新秩序。
- 上一篇:后金融危機的劉易斯拐點及創新
- 下一篇:做好地稅工作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