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金融改革策略

時間:2022-04-04 10:19:53

導語:后危機時代金融改革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危機時代金融改革策略

一、金融危機的定義、類型

危機的頻發,使得金融危機婦孺皆知,但學術上的定義至今尚處于爭論之中,一般來講,金融危機是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主要表現為持續快速的貨幣貶值、擠兌銀行存款、強制清理舊債、金融機構連鎖倒閉、股市崩潰、貨幣量嚴重缺乏、借貸資金枯竭、金融市場劇烈震蕩。金德爾伯格(2007)認為,金融危機一般經歷異常變化、資金過剩、投機熱潮、貨幣擴張、投機高峰、利率上升、回收資金貸款、資產價格暴跌、恐慌、危機爆發幾個過程。按表現的形式,金融危機大致可以分為:一是貨幣危機,即當某種貨幣的匯率受到投機性襲擊時,該貨幣出現持續性貶值,或迫使當局為保護其貨幣而拋出大量外匯儲備或者大幅度提高國內利率水平;二是銀行業危機,即現實的或潛在的銀行破產、擠兌導致銀行不能如期償付債務,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規模援助以避免銀行破產、擠兌的發生,一家銀行的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銀行,從而引起整個銀行系統的危機;三是全面危機,即主要的金融領域都出現嚴重混亂,如貨幣危機、銀行業危機、外債危機的同時或相繼發生。按發生的原因,可以將金融危機劃分為周期性金融危機、非周期性金融危機、自發性金融危機、傳導性金融危機。周期性金融危機是由經濟周期波動引發的,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而發生的金融危機。非周期性金融危機是由金融系統本身的脆弱性引發的,不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制約。自發性金融危機是由本國自身經濟金融運動引發的金融危機,它是一國經濟金融的非正常運動導致本國金融領域失衡狀態達到一定程度的表現。傳導性金融危機是別國爆發的金融危機通過危機傳導機制擴散,從而對本國經濟金融造成類似影響的金融危機。按影響地域,金融危機還可以分為一國性金融危機、區域性金融危機和世界性金融危機。

二、主要金融危機的理論簡介

金融危機的頻發引起了經濟學家的極大關注,經濟學家通過模型建立、金融危機分析形成了一些對金融危機有重要解釋作用的金融危機理論。1、貨幣危機理論。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一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的不協調會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問題通常表現為持續性的財政赤字的貨幣化,使市場上產生本幣貶值的預期,投機者因而拋售本幣,形成本幣貶值的壓力,央行竭力在目標價位上捍衛本幣匯率,而耗盡外匯儲備,迫使政府放棄固定匯率制,形成貨幣危機。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提出了新思路。該理論認為,政府維護匯率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多重均衡的動態博弈過程。在極端情況下,僅僅是投資者的情緒、預期的變化就可能將經濟從一個匯率的均衡點推向另一個貨幣貶值的均衡點,導致“自我實現”的危機。對于“自我實現”的貨幣危機,其根源是市場預期和固定匯率制度而不是由基本經濟因素的惡化直接導致,至少維持貨幣平價的基本經濟條件依然存在,但由于投擊性攻擊,使維持成本太多而不得不放棄。2、道德風險理論。由于新興市場國家普遍存在政府對借款提供隱含擔保的現象,政府官員與各種金融活動有千絲萬縷的裙帶關系,使金融機構無顧忌地大量舉債,道德風險嚴重,產生了過度借款綜合癥,導致金融機構過量的風險貸款產生膨脹、資產價格的膨脹,直到某種外來擾動因素出現時,金融泡沫就會突然破滅,并通過支付鏈條傳導到整個金融體系,引發金融危機。3、羊群行為理論。羊群行為是信息連鎖反應導致的一種行為方式,當個體依據其他行為主體的行為而選擇采取類似的行為時就會產生羊群行為。理論通常假設不同的單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是序列進行的,這樣后來的投資者在采取行動之前會觀察前面投資者所采取的行動。在存在著信息摩擦的情況下,隨著世界資本市場規模的增加和日趨復雜,羊群行為可能會越來越普遍。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收集關于某一特定國家的信息以辨別流言的成本會加大,投資經理們在面臨存在著信譽成本的情況下會模仿市場上通行的資產組合。在這種情況下,謠言就可以誘發羊群行為進而使經濟從一個沒有投機攻擊的均衡轉移到一個有攻擊的均衡。4、危機傳染理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日益全球化,投資行為與市場預期的變動在國家將日益聯動,導致危機易于向外擴散與蔓延。此外,經濟運行的復雜性與開放條件下國與國之間的依存性,通過跨國貿易投資、經濟政策趨同、金融市場機制、信息機制等,使得貨幣危機傳染渠道更加多重與交叉,一旦危機在一國發生,危機極可能迅速傳播到另一國。5、經濟周期理論。由于技術創新不足等原因,經濟進入衰退或蕭條,產業投資回報下降,產業資金轉向投資領域,引起投資泡沫,形成危機根源。此外,銀行資產回報也往往較低,可能導致銀行無法繼續償付存款或債券等固定負債的回報,這將加速銀行擠兌或破產。Gorton(1988)以美國數據為例在實證上支持了該理論,薛敬孝(2009)以日本為例的實證分析也支持了該理論。6、理論。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許多投資者往往從外部獲得資金,而外部資金的最終提供者未能觀察到投資的特點的話,則存在一個典型的風險轉移問題。風險轉移提高了風險資產的回報,導致投資者哄抬投資品的基本價值,形成問題。而金融自由化,通過擴大信用規模、創造未來的信用擴張路徑的不確定性,惡化問題。這些將最終導致資產泡沫,當最終泡沫破裂時,形成危機。

三、對我國后危機時代金融改革建議

隨著我國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體系建設的深入,金融體系風險日趨上升,始終注意防范金融體系風險是我國后危機時代金融改革的重點之一。因此,借鑒金融危機理論,結合我國金融體系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對我國金融改革提出以下改革建議。1、打造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資本市場體系是一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的資本市場體系,對一國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融資體系中,間接融資在融資體制中居于主導地位,經濟過度“銀行化”,資本市場規模和擴張的速度跟不上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不利于構建和諧的金融和經濟發展環境。同時,股市作為宏觀經濟“晴雨表”的功能幾乎完全喪失。我國必須盡快完善融資體制,從制度上消除金融危機的隱患。打造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其利甚多,主要有:一是可以避免過度依賴銀行,當外部沖擊發生時,減少銀行業危機發生的概率;二是完善的貨幣資本市場,拓展了居民的投資渠道,避免資金涌向股市、房市,導致泡沫,形成危機隱患;三是有利于銀行業脫媒,進而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形成一項,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風險極大。2、審慎推進利率自由化改革。利率自由化有助于資源的配置和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但同時,利率自由化使水平顯著升高危及宏觀金融穩定,Kunt&Enrica(1998)的研究得出,利率市場化大幅提高了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經過長達近30年的調整和改革,我國的多數利率均已實現了市場化,尚未進入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貸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等少數利率品種。從全球看,利率市場化改革成功少,失敗多,而失敗的利率改革往往引起銀行業危機,如日本。在資本市場更加富于彈性和多樣化、系統化的改革前,利率改革應審慎緩慢推進。3、有序推進匯率改革,打造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我國目前采用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固定匯率制度,而固定匯率面對投機行為有天生的脆弱性,釘住匯率制度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和沖突,釘住匯率制下的貨幣危機是內源性的,原生的,在放松資本管制的條件下,釘住匯率制往往放大了外部沖擊的影響,使得投機攻擊的貨幣危機易于得逞,同時爆發多米諾骨式的傳染危機。因此,匯率制度的改革是事關金融體系全局的大事,在匯率改革上要慎之又慎,要在摸索中有序推進。我國在匯率改革一方面應注意與資本賬戶管制、資本市場交易限制相結合,避免過快、過急,給國際投機有機可乘,另一方面應該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彈性的匯率制度,以避免內源性的貨幣危機的發生。4、改進金融監管。第一,進一步加強國際監管合作,共同防范金融危機。隨著我國日益融入全球化,貿易投資、經濟政策趨同、金融市場機制、信息機制等危機傳染渠道將更加多重與交叉,危機將呈現國內外的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特征,因此我國應加強國際監管合作。第二,建立宏觀審慎監管制度。我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周期性的增長放緩在所難免,進行基于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前瞻性指導十分重要,我國應當盡快實施宏觀審慎監管制度,建立包括制度安排、預警指標體系等在內的宏觀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對金融實施宏觀指導。第三,改進對金融創新的監管。金融創新的風險一方面在于沒有有效解決好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于脫離實體經濟太遠,“金融是經濟的仆人”,金融創新應當服務于實體經濟,創新產品除了避險收益外,更重要的應來源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的回報。因此,在金融創新產品的準入方面應當關注信息透明及服務實體經濟。

作者:鄧斌工作單位:中山大學嶺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