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金融自由化
時間:2022-04-06 05:46:00
導語:淺析金融自由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全球金融市場正在形成,這就迫切要求我國金融體制走出傳統的政府干預行為,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金融業的效率。本文從金融抑制的危害、盲目進行金融自由化的危害出發,論述我國現階段金融體制改革的對策———漸進的自由化過程。
關鍵詞: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
一、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提出的。麥金農指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欠發達,就在于實際利率太低,甚至為負數。這可能是由于政府執行了錯誤的政策,人為地壓低利率;也可能是由于通貨膨脹,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對儲蓄者而言,由于低利率缺乏吸引力,不愿將剩余資金存入金融體系。金融市場出現了需求遠遠大于供給的情況,政府被迫以“配給”的方式提供信貸。在信貸配給制下,資金幾乎是無償使用,有時甚至因為實際利率為負,借款者只要借到資金,“閉門家中坐”,就可以“利從天上來”。所以,企業不管手頭有無項目,項目前景如何,都對借款投資趨之若鶩,全社會形成了投資饑渴癥。能否借到錢,不是看你的經濟效益,而是看你有沒有裙帶關系。“八字衙門朝南開,沒有關系莫進來”。結果是造成資金使用粗放,投資效益低下,產出水平低,國民收入扣除用于消費的部分后所剩不多,儲蓄率下降。另一方面,低利率又阻礙了新增收入向投資的轉化。經濟發展所需的新投資來源不足,儲蓄和投資的缺口進一步拉大,總需求和總供給的矛盾更加尖銳,經濟停滯不前。糟糕的經濟狀況,反過來又使儲源萎縮,資金緊缺,迫使政府當局對利率實行更加嚴厲的管制,從而形成了惡性的“經濟渦流”,國民經濟陷入欲罷不休、欲進不能的困境。這種人為壓低利率,造成金融體系和經濟效率低下的現象,麥金農稱之為“金融抑制”。
2、金融抑制是我國企業融資能力擴大的瓶頸
企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源。如果金融市場受到不適當的人為干預,各種類型的資金價格被扭曲,企業無法根據自身發展要求調整其資本結構達到最佳狀態。企業融資能力受到損害,從而會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的金融抑制是從資金供給、資金價格、資金流動等方面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
首先,政府對利率的管制來影響居民儲蓄,是以抑制資本市場為代價的。如果高通貨膨脹導致了負利率,就會迫使居民在負利率下增加儲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儲蓄對利率變動缺乏彈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際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為負值,實際貸款水平也有7年為負值。但同期居民儲蓄一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長。這是由于政府在抑制信貸市場的同時,還抑制了資本市場,由于投資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選擇儲蓄。這導致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極大地增加了銀行和企業的破產風險。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對不同類型的資金需求者實行價格歧視,導致了市場分割,由此產生出一塊租金市場,租金的存在構成資金的漏損。另外,信貸市場抑制還導致了銀行業兼顧利潤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雙重目標。如向國有企業優惠貸款,由于現在國有企業效益普遍低,導致銀行壞帳損失巨大,這部分壞帳損失也構成信貸市場的資金漏損。這樣大量的資金流向直接非生產性活動,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后,信貸市場上的價格管制和市場分割與政府限定證券價格,扭曲了資本市場的發育。從狹義上理解,資本市場特指股票市場,是企業從事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如果政府過多考慮政治利益,那么直接或間接管理就將轉化為金融抑制,從而扭曲市場機制,最終傷害企業融資能力。我國資本市場的抑制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一方面,股權結構影響到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我國一直把國有企業作為上市公司的主要來源,并把國有股的份額看作是控制企業的唯一手段,導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權結構。國有股不流通,不能改進企業績效,直接損害了企業的融資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價直接關系到企業的融資成本及證券市場上的資金流向。我國的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是在證監會的行政干預下進行的。由于證監會直接管制一級市場上的市盈率水平,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嚴重的低定價發行行為,這種低定價水平增加了企業直接融資成本。同時發行額度實行計劃管理,兩級審批制也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額度分配要考慮到各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顧及地區平衡等非經濟因素。結果,企業為爭額度,常常會花費大量資金進行包裝、公關,從而增加了發行費用。
可見,金融抑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呆滯的經濟又限制了資金的積累和對金融業發展的需求,制約著金融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因此,我們的對策很明了,進行以自由化為特征的金融體制改革,以適應當前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
二、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1、金融自由化
所謂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國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現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充分經營、公平競爭的趨勢。麥金農提出了他的“金融深化”理論。其主要思想是,放松政府部門對金融體系的管制,尤其是利率的管制,使實際利率提高,充分反映資金供求狀況。這樣,投資者就不得不考慮融資成本,再三權衡投資成本和預期收益。如果對投資項目的前景不怎么看好,腰桿不硬,底氣不足,就會在高利率面前望而卻步。最終,有限的資金流入高效益的項目,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配置效率大為提高。而且,高利率鼓勵人們儲蓄,金融體系“不盡儲源滾滾來”,投資也就不愁沒有資金。總之,“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金融市場的活躍高效,會帶來整個社會經濟的活躍。麥金農還指出,利率和通貨膨脹緊密相連,因此,不能顧此失彼。在消除金融抑制,提高利率的同時,決不能搞通貨膨脹。否則,一旦通貨膨脹率高于利率增長率,從而實際利率為負時,消除金融抑制的良好愿望就會徒勞無功,化做泡影。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價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匯率的限制,同時放寬本國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外國市場的限制。讓金融商品的價格發揮市場調節作用。(2)業務自由化。即允許各類金融機構交叉業務,公平競爭。(3)市場自由化。即放松各類金融機構進入金融市場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場的融資工具和技術。(4)資本流動自由化。即放寬外國資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市場的限制。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公開性,能夠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體系。更為重要的是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接近最優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對增進發展中國家現有金融市場效率,深化金融體制以滿足現實經濟高效運行的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盲目進行金融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危害麥金農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提出后,引起了巨大反響,許多發展中國家以此為理論依據,著手對本國金融體系進行深化。自1989年以來,泰國進行了一系列以金融自由化為特征的金融體制改革。具體做法:(1)取消利率管理制,實行利率的自由市場定價。(2)放寬對商業銀行的限制,準許商業銀行擴充其業務范圍,使商業銀行逐步由分業制向全能制轉換。(3)積極推動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企業籌資開辟新的渠道。(4)放寬外匯管制,解除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允許外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在國內有限度地開展業務。
結果,1997年7月泰國不得不取消了泰銖與美元聯系,容許泰銖自由浮動。這使泰銖一落千丈,與美元的匯率損失約為50%的價值。泰國貨幣崩潰后,隨之而來的是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貨幣的嚴重貶值及股市狂瀉,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具體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債務負擔加重,企業不堪負重;貨幣危機導致金融業陷入困境;資本大量外流;失業增加;政局不穩。
于是,對麥金農理論的抨擊便隨之而來,甚至有人認為,他的理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的確,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深化過程中,過急過早地實行金融自由化,放開對國際流動資本的限制,是誘致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恐怕麥金農自己并沒有料到。他的初衷,原本是要通過金融深化,來完善國內金融市場,促進資本形成,以避免長期過度依賴外資。不過也有人說,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是人們把麥金農的“經”念歪了,不能怪罪于麥金農的金融深化理論。相反,麥金農所強調的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要求解除政府管制、實行利率自由化等,將始終是發展中國家金融改革的方向。
東南亞經濟危機給予我們的教訓:一是發展中國家在進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時,不可放松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二是在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制度前提缺少的情況下,企圖以市場的力量推動金融發展,進而帶動經濟增長是不現實的。實行金融自由化必須有適當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微觀基礎,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NextPage]
三、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對策
我國金融改革經歷了20年,這20年來我國金融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整個行業面貌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在黨的十五大以后,同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金融體制開始向更加深入方面展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金融市場正在形成,資本全球流動加快。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金融體系過程,同時也就是與國際金融體系接軌并溶入這個體系的過程。所以說,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就是金融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統一。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金融體系不健全,競爭力弱。如果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必然會使國內經濟面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和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甚至發生金融危機。由金融自由化不當引發金融危機,退回的損失不會比金融抑制對經濟阻礙造成的損失小。所以,我國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過程應與市場發展的進程相適應,各類金融機構的改革應同步進行。自由化過程如果超過市場的承受力,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對必須進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如果采取拖延政策,不但不能避免或推遲金融風險,反而會導致新的市場扭曲。此外,如果金融市場改革不同步,對有的金融機構放松管制,而對有的金融機構仍進行嚴格管制,就會扭曲各類金融機構的競爭地位。因而金融當局只有通過高效地執行適當金融自由化策略,才能保證金融市場的發展。
第二,金融自由化的過程與我國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相適應,金融市場的發展應規范化與自由化并舉。如果金融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就會導致金融危機。只有加快改革金融體制,包括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加強金融基礎設施,促進專業化銀行的商業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進金融自由化。真正做到金融市場發展與規范并舉,當改革取消了對金融市場的行政干預時,市場約束力和功力機制要取而代之。
第三,國內金融自由化必須在金融約束之后,外部自由化必須在外貿自由化和國內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體制改革與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從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必須經歷金融約束的過程,金融約束指的是一組金融政策,如對存款利率加以控制,對進入加以限制和對來自資本市場的競爭加以限制等。它突出了政府在金融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金融約束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可適當減輕,直到過渡到金融自由化。隨著金融市場的建立與完善,我國可逐步開放資本市場,在開放的同時應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和間接的資本控制,消除資本注入的消極影響,提高短期資本進入成本,減少短期資本涌入,避免資本大進大出對國內經濟的沖擊,這樣才符合漸進式的改革思路。因此,部分地控制資本自由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我國金融自由化的最佳選擇。
- 上一篇:淺析金融企業經營風險
- 下一篇:淺析中國加入WTO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