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下金融產品革新

時間:2022-07-02 04:56:16

導語:物聯網下金融產品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聯網下金融產品革新

1物聯網的發展現狀

物聯網(TheInternetofThings)是以產品電子代碼(EPC)為核心,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所有需要聯網的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共享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的概念是由IBM公司在互聯網、電信網和廣電網發展的基礎上,根據人們的智能生活和應用需求提出的,將信息獲取和傳遞的范圍,在anyone、anywhere、anytime的基礎上,又延伸到了any-thing。通過將人們生活中的物體進行數字化管理、統一化監控、擬人化交流,使人類社會進入智能型社會。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確認了“物聯網”的概念。因為物聯網的發展,能夠使世界上任何的物體,通過因特網主動互聯互通,所以不僅要從國家高度考慮,更需要從全球一體化的目標來考慮,構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重塑國家長期競爭力,這對于一個國家未來在世界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實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目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中國等都更加關注物聯網的發展,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技術。

1.1國外物聯網的發展

目前歐洲已經實現了物聯網在汽車信息通信、自動抄表、安全檢測、自動售貨、交通系統、自動化工業、城市信息化等領域的應用。2009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職后,對“智慧地球”構想作出了積極回應,并將其提升為國家層級的發展戰略,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并在《經濟復蘇和再投資法》(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中鼓勵物聯網技術發展,推動能源、寬帶和醫療三大領域開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亞太地區物聯網的應用中,日本和韓國發展較快,日本重點發展智能交通、透明物流、自動抄表、汽車信息通信、智能家居、遠程醫療、遠程辦公等領域。2008年,日本總務省提出“u-JapanxICT”政策?!皒ICT”代表不同領域乘以ICT(信息通信技術)的含義,一共涉及三個領域-“產業xICT”、“地區xICT”、“人民生活xICT”,將各行業、地區、人民的生活生產與ICT深化融合,實現經濟增長的目的。2009年7月,日本IT戰略本部頒布了信息化戰略-“I-Japan”戰略,讓數字信息技術融入每一個角落,為物聯網的應用奠定了信息自動采集的基礎,實現了物體擬人化的前提條件。繼日本提出u-Japan戰后,韓國也確立了u-Korea戰略,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務,不僅為人們創造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更便利的生活服務,更可以強化產業優勢與國家競爭力,目前物聯網主要應用于智能交通、遠程抄表、自動監測、智能家居等領域。與國際物聯網的發展進程相似,我國物聯網總體處于初創階段,但已具備一定的應用技術和產業基礎,對物聯網的應用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

1.2我國物聯網的發展

我國已經把物聯網明確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和2050年國家產業路線圖。2009年8月和12月,總理分別在無錫和北京發表重要講話,重點強調要大力發展傳感網技術,努力突破物聯網核心技術,建立“感知中國”中心。2010年3月5日,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再次指出,將“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明確納入重點產業振興計劃。這代表著中國傳感網、物聯網的“感知中國”已成為國家的信息產業發展戰略。2010年6月7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加快發展物聯網研發和建設新一代互聯網”。2010年10月18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決定》明確了信息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突破方向為:新一代信息網絡、“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2011年物聯網產業發展(上海)論壇”上,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李力指出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十二五”期間,發展物聯網的主要任務包括大力攻克核心技術,加快構建標準體系,合理規劃區域布局,著力培育骨干企業,協調推進產業發展,積極開展應用示范和加強信息安全保障等七個方面。2020年之前國家計劃投入3.86萬億元用于物聯網的研發。工信部將支持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具體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與智能家居九大領域。李力還表示,增加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產業化專項對物聯網的投入比重,鼓勵企業投入,積極發揮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作用,支持相關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加快制定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金融、人才、市場準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推進醫藥、信息、電力、新能源等領域的改革,營造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預計到2015年,物聯網產業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1%左右,物聯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2物聯網發展的需求

物聯網已經在一些行業領域得到初步的應用,包括智能交通、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票證管理、動植物追溯、自動化生產線、物流管理、環境監控、醫療衛生、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領域。但由于各界對物聯網認識的層次和角度不統一,物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分割散亂的態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物聯網的發展。根據科學發展理論,要想推進物聯網的發展,就必須先了解物聯網發展的主體核心需求、環境服務需求。

2.1物聯網發展的主體核心需求

物聯網發展的主體核心需求主要表現在:實現物物互聯的前提是物物區別,這就需要為每個需要互聯的物體分配一個獨一無二的代碼符號,這種唯一性又需要全球統一標準的分配來保證,如同條碼技術應用得以推廣之初,既要考慮物物的不同,又要考慮編碼的可擴展性和兼容性;實現物物互聯的技術基礎是物物信息的自動采集和傳遞,自動采集技術可以借助自動識別技術實現,信息的傳遞可以借助通信網絡和無線網絡實現;實現物物互聯的應用基礎是各領域對物聯網低成本智能化帶來的經濟與便捷的正確認識,以及各行業應用物聯網的需求,例如物流、交通、零售等領域應用物聯網的行業需求。

2.2物聯網發展的服務環境需求

物聯網發展的環境服務需求主要表現在:物聯網的應用與發展離不開政策環境的支持,物聯網的發展對國家的戰略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出臺相關的可行性產業扶持政策是物聯網順利應用和謀求突破的關鍵因素之一??紤]到物聯網應用領域廣泛,各應用領域需要統一部署和規劃,協調互動,營造物聯網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工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物聯網的應用與發展中人們更關心的是安全問題,在大量信息自動采集和傳遞過程中,勢必會涉及到個人隱私侵犯的問題,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和個人賬戶信息都存在著泄露的風險,這就需要進一步研究物聯網的安全應用;金融是物聯網產業發展不可缺少的資金流支撐,無論個人的生活工作,還是企業的經營管理,都離不開安全便捷、能夠增值的金融服務工具。

3金融產品在物聯網下的不適應性分析

金融業是第三產業,是服務業,扮演著工商企業的服務員,個人理財的服務員,社會融通的服務員等角色。服務對象的需求是服務者服務創新的根本,所以物聯網的發展對金融產品提出的需求,是金融業服務創新的出發點。例如,工商企業的發展需要更多融資渠道,個人理財需要更多咨詢信息和財產監管信息,商品交易需要更安全和便捷的支付渠道。

3.1物聯網下金融產品發展現狀

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從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在借貸關系出現后產生銀行信用,為企業融資提供了便利,當企業規模越來越大時,融資渠道擴展到股票、債券、支票、信用卡、證券化資產、金融期貨、期權合約、住房抵押貸款、汽車抵押貸款、信用貸款等,當互聯網絡走入人們的生活后,開始建設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電子錢包等數字形式貨幣。2009年美國物聯網提出將在六大領域建立智慧地球,其中一個就是“智慧銀行”,通過指紋、虹膜等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驗證,保證用戶的賬戶安全,通過RFID技術進行客戶辨別,更好地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等,金融服務更加人性化、多元化、便捷化。我國政府也提出了“感知中國”戰略,重點建設的應用領域之一是金融。目前,物聯網技術在我國金融行業應用的重點和熱點領域是金融IC卡和移動支付業務。2011年10月12日聚龍股份公告:該公司申報的“金融物聯網-人民幣流通管理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發”項目被列入“工信部2011年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支持計劃”,獲得專項資金補助300萬元并計入年度營業外收入。這足以說明國家重視人民幣流通的監控,重視金融物聯網環境的建設。

3.2物聯網下金融產品的不適應性分析

物聯網行業要實現快速發展必須要有資金支持,如何有效融資成為了物聯網面臨的重要問題。其中,銀行要求的抵押物的使用情況可視化是物聯網的融資瓶頸??陀^的信用評價和償債能力的評估是融資的前提,現在的銀行金融產品還不適應物聯網產業融資,這就需要創新的金融產品來適應物聯網的發展?,F代會計理論認為,資金流充足、高效,是利潤不斷增長和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有效的金融支持將促進和加速企業的發展和供應鏈的成長。因為現有金融機構無法對資產的使用情況進行即時的跟蹤、監控,現有評估機構無法針對眾多的中小企業經營行為進行全程監控,不能給出較為客觀的信用評價和償債能力的評價,這不僅影響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更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大。如果信貸控制過松,過度擴張,又容易產生泡沫經濟,這就需要強化信用評價機制,適度控制。而我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全部注冊企業總數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小企業完成的生產總值占全國總產值的60%,中小企業達到的銷售收入占總量的57%,中小企業實現利稅占全國總稅收的50%,全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的新產品都是由中小企業所研發的。所以說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支持和研究很重要。物聯網環境下自動識別技術的應用,使得物流具有可跟蹤性。也進一步促進了供應鏈金融產品的應用推廣。但目前我國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普遍覆蓋范圍較低,非融資類產品使用不足,大多以融資產品為主,而且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基于應收賬款的保理與存貨質押領域,從服務對象的開發來看,主要服務供應鏈中有絕對優勢的核心企業及其上游節點企業,相對來說,下游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不足,電子化程度不高。金融支付是物聯網產業不可或缺的支撐,物聯網的發展特別是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化運作,必然伴隨著金融支付體系的配套,只要有經濟價值轉移,必然帶來金融支付。而目前的支付工具主要有三類:第一種是卡類,銀行信用卡、儲蓄卡、借記卡等;第二種是手機支付,手機卡、手機銀行、手機錢包、安捷支付等;第三種是第三方虛擬賬戶,支付寶、財富通、貝寶、快錢、網匯通、云網、拉卡啦、新蛋等。如此眾多的支付工具,每種支付工具的消費者同時存在多個賬號,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了理財與出行攜帶的困難,給監管部門監管也帶來了困難,還有重復資源建設的浪費。如何創新金融產品,與物聯網產業對接,并適應于物聯網產業的服務需求,對整個物聯網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創新金融產品,以適應物聯網的發展環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緊迫的。

物聯網除了給金融業帶來了科技革新的需求,也可能在應用領域給金融業帶來了競爭。伴隨著物聯網的發展,銀行、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都會介入移動金融業務,用以支配巨大的智能網絡。移動支付中,移動、電信、聯通運營商表現出了更強的推動欲望。從目前的金融監管來看,要實現用移動終端支付大額的交易是不允許的,需要銀行來擔當支付的主角,部分運營商采取注資、入股等合作方式開展業務。目前來看,移動支付確實給消費者帶來了支付的便捷,但網絡信息安全卻是一個不斷出現新情況的復雜問題,如何進行金融監管創新,以適應物聯網下運營商、銀行、銀聯、第三方支付平臺等各方的需求,是當前物聯網金融研究的主要任務。

4適應物聯網發展的金融產品創新建議

鑒于上述物聯網環境下金融產品的不適應性分析,提出適應物聯網發展的金融產品-物聯識別卡,為持有者提供資金的方便管理、精確管理和必要的監管。物聯識別卡以居民身份證編號或營業單位的編碼為識別基礎進行編號的分配和區別,并在卡內儲存持有者個人基本信息、固定資產信息、資金流出入記錄信息(包括各項收入支出的記錄、購物產生的交易記錄和支付工具記錄、證券理財產品持有的動態記錄)、個人信用信息,通過網絡平臺為持有者提供資信查詢、負債能力查詢、個性化理財咨詢服務、網上交易服務等,借助指紋自動識別技術和密碼加密技術保證持有者和使用者的身份一致性。雖然居民在進行交易時,每一筆交易往往只采用一種支付工具進行支付或轉賬,但是考慮到市場上金融產品多,居民通常持有多家金融機構的CARD,還有一些非金融機構的一卡通、債券、支付寶、移動錢包等,居民對這些工具管理的容易陷入混亂狀態,不利于合理化理財。所以提出物聯識別卡的概念,將這些金融產品進行信息匯總(采用銀聯互聯的理念進行集中),讓持有者對自己的財富情況一目了然,同時支付時,可以在自己的資金卡中選擇其一進行支付鏈接和確認,同時記錄下支付轉賬對象是誰,轉賬支付多少,交易支付換來什么等信息。資金流向透明化,便于持有者對自己的消費情況匯總分類,更有利于政府監管部門通過權限加強青少年進出網吧的監管、青少年理財監管、個人不動產等資產監管、稅收監管、負債能力測評、信用測評、證券行為監管、監測熱錢流動、避免洗錢、套現等行為??紤]到過多信息的透明化,這個平臺最好由政府部門搭建。第一點主要考慮到過多個人或公司隱私及機密信息的記錄,易產生安全隱患和持卡人的安全顧慮,如果不能保證信息的安全,勢必影響物聯識別卡的推廣和應用,而任何單位和組織除了政府部門的約束外,都不能給持卡者安全感,因為任何項目的執行,都離不開經濟利潤的驅動,只有政府部門可以做到無私為民,做到無利益驅動,讓持卡者放心;第二點主要考慮到要將多種金融卡(包括移動卡和虛擬卡)信息匯總,必然涉及到多家商業銀行和相關機構的協調配合,除了政府部門外,其他任何組織都不容易在其中提出更好的利益分配方案,且執行力度也不如政府部門;第三點主要考慮透明化的資產和資金管理,有利于第三方機構更科學客觀的評判持卡者的信用度和負債能力,對于進一步融資和一對一精準金融服務有很大的意義,但需要政府部門組織這種評判,才能盡量少帶有主觀色彩,保證評判的更公正。從目前技術來看,現場支付和線上服務都有技術支持。現場支付可以利用身份證這個居民出行必備的卡,或利用身份證號(和商戶經營許可證號)制作射頻卡,通過商戶設置的讀取設備連網(商戶讀取終端只能顯示該卡持有者的年齡、性別信息,和該持卡者在同一商戶交易轉賬的歷史記錄,也就是集中了會員卡管理功能,便于商家盡快識別VIP客戶和老客戶,并進一步提供優質服務),通過指紋技術(一些重要的門禁系統已采用,國外一些身份證已采集居民指紋信息并儲存于身份證內)或代碼加密技術(當涉及大額款項的轉賬交易時可以使用指紋識別加代碼密碼識別,保證持卡者的賬戶安全)確認身份,再選擇支付工具(多種金融卡選擇一種),進行支付信息的交換(可以借鑒銀聯系統的信息交換方式)和交易信息的記錄。這樣既可以避免持卡者出行攜帶較多金融卡、會員卡等,還可以給商戶帶來更精確地客戶價值辨別和分析。物聯識別卡的理財服務、精確管理更依賴于線上服務。線上服務需要較為安全的網絡平臺,這樣的網絡平臺搭建技術是可以實現的,可以借鑒已投入運行的較為成熟的金融支付平臺,比如支付寶運行平臺、財付通運行平臺、快錢運行平臺、移動支付平臺,聚龍股份公司的人民幣流通管理系統等。既可以減少新系統試驗運行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可以減少重復資源浪費。借鑒的同時,在網絡平臺積極開拓個性化理財咨詢服務模塊、智能理財方案推薦服務模塊等,使持卡者不僅能了解自己的消費支出和收入情況,又能得到專業理財建議,提高持卡者的理財興趣??紤]到持卡者的財產和資金信息都會顯示在用戶終端機上,必然帶來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患,所以,在通過互聯網絡接入物聯識別卡的網絡平臺時,要加強網絡的安全性建設,比如,通過賬號和手機接收的隨機登陸密碼進入網絡平臺的前臺等。

歐盟智慧系統整合科技聯盟在《2020年物聯網發展報告》中預測未來的物聯網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10年前),RFID自動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物流管理、零售終端和制藥過程等領域,從大型超市、物流公司和制藥企業來看,已實現RFID射頻識別技術在重點領域的應用,實現了物體的跟蹤;第二階段(2010年-2015年),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處的階段,實現物體互聯階段,目前各國各行業都在積極參與物體互聯,爭取實現任何物體都貼上自己的標簽,實現物體的數字化和信息的傳遞;第三階段(2015年-2020年),物體半智能化階段,需要的不僅是信息的傳遞,還包括物體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分析功能;第四階段(2020年之后),物體全智能化階段,物體被賦予智慧,能夠根據不同場景智能決策。現在的物聯網技術可以說正處于第二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創新的金融產品,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一體化的可視化追蹤,必然帶來更大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