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銀行倒閉事件金融學解析

時間:2022-11-29 08:49:37

導語:巴林銀行倒閉事件金融學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巴林銀行倒閉事件金融學解析

摘要:巴林銀行倒閉事件在金融領域是一個經典案例。從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前提出發,即決策者都是有限理性,通過對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的分析,認為危機是由決策者的確認偏差和過度自信,并伴隨著認知失調和損失厭惡所致。并從行為過程控制、結果控制、人員控制、文化控制四個方面,提出控制投資行為偏差的措施。

關鍵詞:巴林銀行倒閉事件;行為金融學;投資行為偏差;控制措施

1995年2月,巴林銀行因經營失誤導致6億余元英鎊的虧損,超出其資本總額3.5億英鎊。英國中央銀行宣布,英國商業投資銀行———巴林銀行因為經營失誤而破產倒閉,這則消息在全世界金融領域引起了強烈的波動。駐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總經理、首席交易員尼克里森進行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合約交易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巴林銀行虧損。巴林銀行倒閉事件公布于世后,許多學者對其原因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主流觀點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高杠桿性,使得股指期貨投資風險較大;集團內部管理較松散,即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巴林銀行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權責不分明、權限不清晰;巴林銀行缺乏全球性的協調和信息溝通。這些觀點分析了巴林銀行倒閉的原因,值得我們借鑒。但是,這些觀點都是站在理性人假設基礎上,與此相反,決策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經濟學認為,行為人是完全意義上的理性人,即理性人假設,這種理性人會在一定的成本下追求最大的收益,從而做出對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決策。而行為金融學最基礎的假設卻認為,行為人是有限理性的,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的行為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動因,解釋、研究、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和決策行為特征,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本研究從行為金融學中有限理性的假設前提的角度,分析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的原因,并總結了防范決策者行為偏差的措施,主要是行為過程、結果、人員、文化控制四個方面。

一、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的過程

巴林銀行創建于1763年,創始人是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巴林銀行由于經營靈活變通、善于創新,很快就在國際金融領域獲得了巨大成功。1995年,巴林銀行倒閉震驚了國際金融領域,成為操作風險的一個典型例子。造成巴林銀行倒閉最直接的原因是交易員里森在衍生品交易方面失誤。類似事件還有中航油事件、倫敦鯨事件等。巴林銀行倒閉事件始于一個錯誤賬戶,即“99905”錯誤賬戶,專門用于處理因交易過程中的疏忽造成的錯誤。后來,倫敦總部要求建立另一個錯誤賬戶,即“88888”賬戶,用來記錄較小的錯誤,并自行在新加坡處理。不久之后,又被告知遵循舊規則并直接向倫敦總部報告所有錯誤。但是,“88888”賬戶已成為存在電腦中的真正“錯誤帳戶”。1993年,年僅26歲的里森被任命為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有限公司(BFS)的結算部門負責人,主要從事日經指數期貨交易和日本國債期貨交易。里森使用“88888”錯誤賬號隱瞞了許多失敗的交易數字,數額達到了8.6億英鎊的高點。1994年1月到1995年2月,為了應對巴林銀行內部審計員的查賬和追加保證金的要求,里森做了賣出鞍馬式期權組合,同時賣出日經225指數期貨的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使其收入與“88888”賬戶中的多筆失敗損失額相等。然而,1995年初,日本神戶發生了大地震,日本股市劇烈下滑,日經225指數下跌了1055點,跌破了盈虧平衡點,里森的策略開始虧損,虧損總計達5000多萬英鎊。事后,里森為了掩蓋交易失誤造成的損失,通過編制假賬騙取了巴林銀行倫敦總部46億英鎊,將其作為保證金購入了日經指數3月份期貨合約,同時賣出了2.6萬份日本政府債券期貨合約。然而事與愿違,神戶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債券的價格開始上升,日經指數繼續下跌,使得損失進一步擴大,最終巴林銀行的損失遠超過其股本總額。1995年2月,英格蘭央行宣布:因經營失誤導致的巨額虧損使得巴林銀行不能繼續經營,至此,巴林銀行宣布破產。從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問題在于交易與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新加坡任職巴林新加坡期貨交易部兼清處部經理后,工作主要是客戶買賣衍生性金融產品并代替巴林銀行從事套利,由于銀行對于其交易員有限額度的風險部位的許可,所以工作風險較小。然而,里森卻同時身兼交易與清算二職,為自身的失誤行為瞞天過海,最終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二、行為金融學解析

巴林銀行倒閉主要是里森的衍生工具交易失敗造成巨額虧損所致,這就明顯體現出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即決策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使得決策者具有過度自信和行為偏差的特征。(一)確認偏差。1.事件分析。里森是國際金融界的“天才交易員”,在擔任新加坡巴林銀行期貨公司的總經理和首席交易員期間,被譽為“不可戰勝的里森”。里森在1994年下半年認為,日本經濟已經開始走出衰退,所以買進大量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和看漲期權。然而,1995年初,日本地震導致股市崩盤,里森的多頭頭寸受到了重創。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里森的崇高地位。里森根據自己的天才經驗,為了把失敗變成勝利,再次持有日經225期貨合約和利率期貨合約的大量頭寸,總頭寸超過10萬手。1995年2月,日經指數加速下跌使得里森在巴林期貨公司的頭寸損失趕超整個巴林銀行集團的資本與儲備之和。里森認為,他將從這些交易中獲得巨額利潤,但現實與他的預期背道而馳。2.行為分析。行為金融學中的確認偏差,是指人們一旦形成了先驗的信念,就會有意識地尋找各種證據來支持論證自己的信念,有時甚至會人為地歪曲新的證據。在這種情況下,支持他們信念的證據也增加了他們的“過度自信”。里森先前的成功經驗形成了一種認為衍生品價格走勢容易預測的強烈信念,一旦這種信念形成,他就會停止關注那些否定它的新信息,當有巨大的損失時也無法擺脫它。里森投資的進一步擴大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犯的正是行為金融學中確認偏差的認知錯誤。(二)過度自信與認知失調。1.事件分析。里森在事業歷程上剛開始是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銀行清算部門的一名員工,1989年7月他正式抵達巴林銀行,很快就在巴林銀行的印尼分行找到了一份工作。里森的耐心毅力和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有效地解決了許多問題,因此他被認為是期貨和期權結算的專家。1992年,由于巴林銀行總部對他在印尼的工作非常滿意,決定派他到新加坡分公司設立期貨和期權交易部門,并任部門負責人。1995年初,里森在買進大量股指期貨合約后,希望日經指數上漲,然而地震襲擊了日本股市,使得里森獲得巨額利潤的夢想破滅。里森在遭受嚴重虧損時仍不斷地增加交易量,對盈利的渴望使他忽視了交易中的潛在風險。最終,巴林銀行成為金融衍生品的受害者,損失高達14億美元,而其自身資產僅有幾億美元。里森通過大量交易金融衍生品,摧毀了巴林集團。2.行為分析。行為金融學理論中“過度自信”是一個基礎的概念。亞當•斯密(Adam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對“過度自信”有一個很精確的描述:每個人都高估了得到某件東西的可能性,而大多數人低估了失去某些東西的可能性。有很多證據表明,人們對自己的預測比基于客觀現實更有信心。與過度自信有關的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認知失調。根據過度自信理論和認知失調理論,如果決策者投資項目,他們不愿意承認之前的投資決策失敗。為了證明他們的能力和理性,他們可能會繼續向失敗的項目投入更多的資源。里森過度自信心理傾向的起源也必須從他個人事業的發展開始。1987年,里森在摩根斯坦利的期貨和期權部門從事清算工作,但他一直在考慮要作為一名交易員為銀行賺取利潤,他沒能成功。兩年后,里森辭職,之后獲得了巴林銀行的工作,繼續在期貨和期權部門工作。9個月后,里森爭取到了到印尼工作的機會,開始處理雅加達大量混亂的票證業務,清理完成后為巴林銀行消除了1億英鎊的負債。1991年,里森回到倫敦。由于里森在期貨和期權方面的突出表現,倫敦總部決定派他到新加坡分公司設立期貨和期權交易部門并任部門負責人。在其任期中,里森期貨交易上的一系列表現非常出色,成為國際金融領域的“天才交易員”。里森飽償了成功的喜悅。也正是這一成功,使里森過度自信與認知失調。里森出獄后,面對采訪,他說:“我并沒有想起來事情像《華爾街日報》記者在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報道的那樣,事實上,巴林銀行遲早會破產,每個人都有被授予很多自主的權利,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的管理是讓人擔憂的,我開設的非法賬戶和阪神大地震只是事件的導火索而已。”這段話也體現了里森過度自信與認知失調的心理。(三)損失厭惡。1.事件分析。1995年2月,里森在巴林的期貨交易徹底失敗。日經指數降至17885點,而里森的日經期貨多頭6萬份合約。同時,日本政府債券的價格一直在上升,其空頭風險部位已達2.6萬份合約。里森為巴林所帶來的巨額損失為8.6億英鎊,造成了老牌銀行巴林銀行命運的終結。新加坡關于巴林銀行倒閉的報告和里森在自傳中的感慨,都深刻表達了對巴林銀行未能及時避免損失的遺憾。“如果巴林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夠及時采取行動,它仍能避免破產。”報告在一段話中總結道:“到1995年1月底,即使損失很大,也只是最后損失的四分之一。如果巴林的管理層在破產之前對“88888”賬戶不甚了解,只能說他們是一直在隱瞞逃避真相。”里森對此感慨道:“有一群知情人士本來可以揭穿并阻止我這樣做,但他們沒有。我相信在其他任何一家銀行,我都沒有機會持續地犯這種錯誤。”2.行為分析。當人們面對同樣額度的收益和損失時,會認為損失更加難以讓人接受,這就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并不一致,即損失厭惡。當面對收益時,人們會表現出對風險的厭惡;當面對損失時,人們會表現出對風險的追求。里森對日經指數走勢的錯誤判斷導致損失不斷擴大,由于損失厭惡他有意擴大期貨交易,試圖彌補以前的損失,然而損失越來越大。里森的這種行為恰恰反映了人們在面臨損失時追求風險而不是規避風險的心理傾向。

三、控制投資行為偏差的措施

行為金融學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決策者在作決策時會出現行為偏差的現象。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人們會越來越關注決策者行為偏差對投資的影響。行為金融學的發展也要求人們要加強對投資者行為偏差的控制,主要從行為過程控制、結果控制、人員控制、文化控制四個方面督促決策者們合理決策、規避投資風險。(一)行為過程控制。主要是指加強對決策者投資方案的預審、對投資方案投資進程的監督、對投資結果的后續評價。行為過程控制主要是為了避免像巴林銀行一樣在媒體披露以后才知道虧損的信息。同類事件,如中航油事件說明對海外分公司的行為過程在控制上嚴重不足。(二)結果控制。主要是指不僅要考核決策者所在企業的財務業績,而且還要考核該企業的管理能力、創新能力、風險控制能力、集團規定的執行能力等。無論業績好壞,都應向上級定期提供投資的業績和風險報告,而且企業應特別關注高風險的項目管理者。(三)人員控制。主要是實行交易員與監督員職務相分離的制度,并且在決策者的投資方案失敗后,應為該項目任命一個新的決策管理者。另外,還需要對企業的決策者進行正式培訓,使其學習控制風險并對自身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知。所以,人員控制主要包括人員的選擇、任命、培訓、工作設計等方面。(四)文化控制。有些企業很多時候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實施制度的文化。因此,文化控制方面要制定行為規則,提倡各成員發表不同意見,上級應適當接受下屬的建議,并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建設團結民主、積極健康、注重實施制度的企業文化。總之,控制投資行為偏差可能會束縛決策者,從而喪失獲利機會,這就需要在控制行為偏差時考慮成本和收益,進行利弊衡量,將成本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賀京同,付婷婷.行為金融學框架下的實驗金融研究評述[J].上海金融,2018(4):48-53.

[2]鄭健雄.泰勒的行為金融學與系統性風險的防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2):25-30.

[3]夏明.主觀性視角下的行為金融學研究———基于奧地利學派的觀點[J].經濟評論,2015(5):154-160.

[4]熊金武,繆德剛.行為經濟學的方法論價值———基于行為金融學前沿理論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5(4):167-173.

[5]趙晶.解析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分歧[J].學習與探索,2014(10):115-120.

[6]王忠林,姚海琴.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資的行為金融學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1(2):134-137.

[7]張崢,徐信忠.行為金融學研究綜述[J].管理世界,2006(9):155-167.

[8]權麗平,張彥偉.亞洲金融危機———行為金融學的剖析[J].金融研究,2005(8):163-170.

作者:汪威剛 單位:安徽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