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機制革新

時間:2022-08-25 11:18:48

導語:深化金融機制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化金融機制革新

在這個論壇上,我想強調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落后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30多年來,中國金融領域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是相對經濟體制改革來講,它是滯后的。它之所以滯后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金融面臨著巨大的問題甚至是危機,當時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當中,大量的國有企業占有了大量的銀行資金,銀行背負了很重的債務,所以,受此影響中國金融改革步伐就比較慢。但是,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從現在的形勢來看,金融的改革必須跟上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只有跟上了,我們的經濟才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這里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金融體系應該引進更多的民間資本,因為民間資本最具活力,具有可持續性。而政府資本、國家資本相對于民間資本來講活力是比較弱的,可持續性也缺乏。所以,我認為經濟體制改革應該大膽引進民間資本。全國工商聯在十幾年前就向國務院提出申請,成立以民營資本為主的銀行,當時朱镕基總理批準了,中國民生銀行就誕生了。經過十幾年的運行,現在看來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辦銀行是完全可以辦好的,但是,我們中等、小型的民營銀行還要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這個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金融體制改革的第二個問題,銀行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起的作用太大了,超出了所承受的能力。很多西方國家市場融資過程當中,銀行融資也就占到一半作用,但是,中國的融資市場是銀行獨霸天下,各種金融產品很薄弱,這樣不利于金融市場發揮全面的作用,同時也使銀行孕育著巨大的風險。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迫在眉睫。

第二個觀點,金融體系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必須面向中小企業西方的發達國家近幾十年來興起了一股新的金融風暴,那就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當中飛速發展,虛擬經濟量遠遠超過實體經濟量。以美國為例,美國虛擬經濟發展,包括金融衍生產品數量都是以幾十萬億、上百萬億美元計算的。而它的實體經濟力量也不過幾十萬億美金,所以,虛擬經濟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所產生的泡沫由于和一些金融高管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泡沫非常大。中國在這些年來也有此趨勢,現在我碰到很多民營企業家朋友們,他們說:辦實體經濟無錢可賺、風險太大、責任沉重。因此,他們把投到實體經濟的錢用來成立投資公司,進行短期操作。由于金融資本市場不開放,民間資本就變成了一種投機資本,本來是積極健康的力量變成危害金融穩定的力量。所以,實體經濟必須要發展,但是實體經濟發展遇到什么問題了呢?從2011年的情況來看,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銀行利息太高,很多企業家跟我講,他們好不容易搞到年息15%的貸款,還認為很好,甚至搞到20%利息的貸款也認為很好,搞實體經濟的企業有多少企業賣產品能夠凈賺20%?30年來,中國通過努力獲得“世界工廠”的稱號,但是,現在有人對此不以為然,當然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這是發展必須走的歷程,但是“中國制造”還是“中國創造”的基礎,沒有了中國制造,就沒有中國創造的基礎。

所以,實體經濟的問題是我們金融需要認真支持的問題。最近,中國人民銀行調低了準備金率,也降低了貸存款的比率,這是一個方向,我認為還不夠,還應該大大降低。現在金融機構的利潤太高。根據2011年統計,金融上市公司行業就是十幾家,金融上市公司利潤占到了整個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說明金融體系太賺錢了,而實體經濟就太困難了,這樣的情況必須改變!真正做到長期、共同的發展也是金融企業的長遠之道。如果把實體經濟逼入絕境,那么,金融企業也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很多的貸款將變成死錢,將變成呆壞賬,那個時候就會更困難。所以,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是基礎,對此應該形成共識,應該進一步降低貸款利息,金融企業必須有足夠的利潤,但是必須要使貸款企業也有足夠利潤,這樣才能長期共同合作。現在最需要幫助的是實體經濟,實際上就是科技型的企業。科技型企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什么叫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的理解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果經濟增長主要是由科技貢獻率來實現的,那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就實現了。如果經濟增長主要仍然是依靠大量投資、大量建工廠、大量消耗資源、大量污染環境,那這種經濟調整就無從談起。所以,科技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指標,不僅是科技企業也是其他生產要素要給予支持的。

前幾年有中關村企業發牢騷,說:我們從20世紀80年代就到了中關村,到現在沒死真是萬幸,但是我們也沒有長大,我們自己是“小老頭樹”。一問這些企業的年頭兒不少,但是一問產值才只是幾千萬,而房地產轉眼間就是上百個億,搞科技的企業卻灰頭土臉了。這樣的政策是不行的,必須加大對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因為只有科技強大了國家才能強大。現在正是發展科技型企業的最好時機,為什么?因為中國優勢已經從勞動力優勢轉變為科技優勢。現在招一個農民工沒有兩三千塊錢是招不來的,像越南、印度尼西亞,三四百元人民幣就可以招一個工人,中國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逐漸消失,今后也不可能再利用勞動力比較優勢來占領市場。但是,有一個新的優勢出現了,就是每年有將近700萬大學生畢業,他們能不能在國民經濟當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問題是農民工稀少,招農民工很困難,而大學生有的是。大學生畢業每月掙3000塊錢也行,兩千塊錢也行,跟農民工價格差不了多少,這就說明經濟轉型還沒有開始。西方的一些大公司已經看到中國的比較優勢轉變,他們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利用中國廉價的科技優勢來獲取技術上的進步,而企業也應該充分利用科技企業人員多而相對的要求和待遇比較低的優勢。到國外大企業看,一天工作五六個小時中間還要喝咖啡,但是,我們的科技人員是辛苦的。中國這樣的比較優勢變化,為科技型企業的人才儲備創造了條件。所以,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條件來發展科技型企業,所以金融機構應該對科技企業給予支持。

第三個觀點:金融體系的改革必須要適應企業“走出去”的要求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成勢,多年來我們一直是以商品“走出去”為戰略,現在商品“走出去”已經遭到世界各國的抵制,人員“走出去”是承包建筑工程。現在是企業“走出去”的時候,經過中國國內市場經濟的磨煉,一大批企業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可以“走出去”,而且需要“走出去”,環境資源生產要素的束縛使一些企業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到國際上去。從中國整個發展態勢來看,也必須要進一步國際化。中國從GDP數量來看已經是世界第二了,大家很自豪,但是,我要提醒大家還有一個指標,叫做GNP的指標,中國的GDP要減去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產生的GDP,再加上中國企業在世界其他地方產生的GDP,按這個數字來看遠遠不是世界第二,日本要比我們強,許多國家在國外跟國內產生的GDP相差不了多少,這就是世界大國的標志。現在我們只能夠利用中國的資源、中國的土地、中國的資本、中國的人力來創造財富,而他們可以用世界的土地、世界的資本、世界的人才、世界的資源來為他們創造財富,所以,中國也必須“走出去”,這是大的發展要求。我們的企業已經準備好了,成千上萬的企業準備“走出去”。有沒有條件“走出去”?我認為有條件“走出去”。中國有三萬億外匯,應該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利用世界資源,到世界上創造新的財富,這個條件其他國家都沒有。現在國外都希望中國企業“走出去”,因為中國企業有錢,當然去國外投資有風險,但是這個學費也是必須交的。我相信民營企業80%~90%是會賺錢的,所以,一定要和私營成本結合在一起“走出去”,支持這樣的企業在世界上做大,我相信經過10年、20年,世界將有一大批500強企業出現,我相信那個時候中國企業不僅強大,銀行也一定會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