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體制革新

時間:2022-08-25 02:42:53

導語:農村金融體制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金融體制革新

農村金融發展必須和農村經濟發展保持適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主要面對的對象是大量的分散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農村金融的特點是:交易規模小、次數頻繁、缺少擔保品和抵押品,難以獲得征信信息,金融服務簡便、靈活、及時,交易成本、資金使用成本和交易風險高,收益又比較低。

一、農村金融發展運行概況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農村金融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積極扶持農村金融,有效彌補市場機制缺陷。比如通過完善金融體系,進行農村金融機制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來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徹底免除農業稅,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對農業生產中的申請貸款所付的利息也進行了財政貼息,減輕了農業生產者的利息負擔;對政策性的農業保險給予支持。財政部還了《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對農村金融機構減免金融機構營業稅、所得稅等優惠措施,鼓勵農村金融積極服務當地經濟的發展。針對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對經營這些業務的部分金融機構貸款利息收入減免營業稅,進一步放寬政策,農民融資難的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盡管國家高度重視,各類金融機構也積極配合,但是農村金融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農村金融供不應求在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是目前農村居民、微小型企業,養殖專業戶獲得金融服務仍比較困難,他們需要的資金額度相對城鎮各類貸款單筆額度不高,總量多,缺少擔保品。究其原因,已有的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大銀行貸款發放審批比較嚴格,大型商業銀行經營的各項業務在縣域以下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不具備優勢,其業務活動往往沒辦法適應小農經濟、微型企業,也無法解決因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高風險和巨額成本等問題。中國有很多的大銀行,但真正貼近基層的中小金融機構卻非常少,特別是根植于農村的微型金融組織是少之又少;對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了解甚少。

(二)農村金融資金嚴重外流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兩大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資金的支持,但是支持形式比較單一、規模偏小,兩大農村金融機構出于商業化經營的考量,將信貸資金投向城市,造成農村資金的嚴重外流。以廣西為例,2011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665.11億元,其中在農村地區存款4648.95億元,占39.85%;各項貸款余額9186.07億元,其中在農村地區貸款2913.69億元,占28.62%。從廣西存貸款的區域結構觀察,農村金融資源嚴重分流,資金流向非農領域現象普遍。

(三)村鎮銀行服務“三農”的作用未真正發揮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自2006年試點以來,目前已在全國各省份普遍建立,但是在服務縣域經濟過程中暴露了很多問題。比如定位不清,重企業輕農戶;吸儲難,競爭力不足;放貸風險高,銀行經營成本高,贏利能力差,宣傳力度不夠。

(四)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發展空間有限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受到層層限制,只發放貸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且不穩定,發放貸款額度受到限制;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缺乏金融監管,準入門檻過低,不利于風險控制,種種因素使這兩類新型金融機構很難成為促進金融發展的主力軍。

(五)農村金融專業人才匱乏在各類農村金融機構,缺乏具有深厚金融理論基礎和精通銀行實務的專業人才,更缺少既熟悉傳統金融業務,又熟悉投資和風險管理等現代銀行業務的復合型人才,使農村金融創新的理論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處于較低的層面。應對市場變化能力差,制約金融創新能力。

三、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創新對策研究

(一)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體系首先,加強農村金融組織服務體系建設,支持農村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業金融組織發展,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和其他小型金融組織,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采取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建立營業網點。其次,完善政策性金融組織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功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投入,充實農業發展銀行的資本金,給予優惠的稅收和利率政策;積極拓展業務范圍和覆蓋面,加大政策性銀行的專門立法力度,全面規范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再次,發揮合作金融組織的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金融制度;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戶信用評價機制。最后,建立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農業信貸激勵機制,堅持以商業性運作為主的方針,對具有公共產品特性的農村金融業務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二)推動利率市場化首當其沖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機構創新的難點和重點。實行利率市場化,放開存貸款利差,鼓勵銀行的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綜合化經營,理順優化資金配置的價格機制,促進銀行加快轉型發展。金融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機制創新是銀行在競爭中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中包括農商行、農合行,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居壟斷支配地位。但由于競爭主體的缺失,難以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部分農村信用社依然沿用原有理念運用傳統模式開展業務。所謂創新產品大同小異,產品之間存在著較強的替代性,換湯不換藥,金融創新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地體現和發揮。

(三)鼓勵民間資本入股農村金融機構,擴大金融機構資金來源近期,銀監會表示允許民間資本100%控股農村金融機構,更好地籌集資金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優化資源配置。

(四)規范管理與風險控制(1)完善立法工作,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及相關的部門,應該加強有效監管,盡快制定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相關法律,做到有法可依。(2)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列入存款保險制度的試點范圍,建立金融安全網。(3)鼓勵廣大農戶積極投保農業保險,優化擔保措施。

(五)推進各類金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金融機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國家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人才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近期具體來講,迫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設比較完善的人才基礎。

1.農村金融機構的管理人才的培養當前,我國特定的歷史背景決定了農村金融機構首先是個企業,其次是個特殊的企業,因此需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現在企業制度建立的過程中需要的管理人才是具有深厚金融理論功底并且了解中國實情,而且能夠運用現代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筆者認為目前最合適的培養渠道就是選擇這些具有銀行業豐富工作經驗,熟悉金融機構各個領域運用的人才,這部分人最好具有同時在高校或者相關研究機構從業經驗的人。這樣理論聯系實際的人才,避免紙上談兵。

2.農村金融機構研發隊伍的培養現代金融是風險高度集中的行業,金融業還是一個知識、信息技術高度密集和快速更新的行業,復雜的行業特性決定了創新已成為其發展壯大的最關鍵要素。金融微觀主體需要全方位運用最前沿的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業務,需要建立成熟的產品設計研究、市場開發研究、資本運營研究、公司制度研究、戰略決策研究、企業形象和文化研究、公共關系研究等全方位的創新體系。毋庸置疑,這個創新機制的成敗在于是否有真正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研發隊伍。

3.農村金融機構營銷隊伍的建設金融企業作為一個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除了要不斷創新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還需要大力推廣,讓各類資金供求者熟悉并運用。筆者通過調研廣西各縣域以下的農村金融機構,了解到需要大批擁有精干高效的營銷專業人才。結合廣西實際,認為這批營銷人才的來源渠道有以下幾方面:聘請其他各行業中優秀的營銷人才,然后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金融新產品和服務的培訓;可以在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內部挖掘一批具有推銷潛能的人才;可以在高職院校中訂單式地培養適合縣域金融機構要求的掌握金融基本理論的營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