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動因與應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09:34:00

導語:全球金融危機動因與應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金融危機動因與應對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美國政府為鞏固霸權地位不計后果地濫發鈔票,新興經濟體為“顯富”不惜代價地增持外匯儲備,全球金融危機是兩股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全球金融危機是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危機,是一個時代結束的標志,突現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意義和科學價值。

關鍵詞次級貸款發展道路辦好自己事情

美國次級貸款產生的次貸危機終于引爆了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機,忙壞了世界各國領導人。2008年10月24日在中國北京開幕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2008年11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20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2008年11月23日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中心議題無一例外都是全球金融危機。分析全球金融危機的動因,尋找渡過危機的辦法,,必須從戰略高度進行反思,并從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方面尋找出路。

一、濫發鈔票是強化美國霸主地位的戰略圖謀

美國政府以兩種方式濫發鈔票,一是幾乎白給貸款人的只有1%的超低貸款利率;二是不準備貸款人還本付息的所謂次級貸款。美國政府為什么不計后果地濫發鈔票?我們完全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基石新古典的理性選擇理論回答問題。新古典的理性選擇理論有兩個前提假定:一是自私自利的出發點,二是最大化行為目標[1]。

1、美國政府發動中東戰爭需要濫發鈔票

2001年10月7日,美國政府向阿富汗宣戰,2003年3月19日美國政府又向伊拉克宣戰。發動戰爭的原因,一說這兩個國家與恐怖分子有勾結,二說這兩個國家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兩個原因找不出事實根據之后,就說那里是獨裁統治,沒有民主。真正能說清楚戰爭原因的是新古典的理性選擇理論。如果中東地下沒有豐厚的石油資源,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不可能享受到美國政府的民主。

戰爭要花錢。阿富汗戰爭所需錢財,美國還可以依靠盟國分攤,而伊拉克戰爭所需錢財幾乎全由美國政府自己掏腰包。美國政府錢不夠用了。事實就是這樣。克林頓政府結束時(2000年)留給繼任政府的聯邦財政盈余是1273億美元,而現在(2008年)美國聯邦財政債務余額達10萬多億美元。美國政府大量發放國債,如果不濫發鈔票誰買呢?據美國財政部2008年9月公布的數據,中國持有美國國債5850億美元,日本是5714億美元,等等。這些就是買家。

濫發鈔票為戰爭籌款美國政府有經驗。國民黨政府在1946年發動內戰,錢花光了,1948年就是美國政府幫助發的金圓券。兩次濫發鈔票性質一樣,區別是斂財對象不同,濫發金圓券的斂財對象是本國人民,濫發美元的斂財對象是全世界人民,如此而已。

2、國際上近乎特權的投資機會需要濫發鈔票

新興國家當然包括中國在內,為了吸引外資出臺了不少的優惠政策。占用貴如黃金的土地不花錢,生產過程破壞環境不用承擔責任,3—5年不繳稅,工人勞動工資還不到美國的二十分之一(100美元∕2100美元),等等。這些近乎特權的投資機會對發達國家產業資本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美國政府要使本國產業資本走在其他發達國家產業資本的前面,抓住投資機會,方法就是濫發鈔票。

3、買賣國際上堆集如山的廉價商品需要濫發鈔票

與前面問題相關的結果就是國際上涌流出堆集如山的廉價商品。這還不算。眾多外資企業“兩頭在外”,從母國母公司高價進口設備、圖紙、技術和原材料,到新興國家(中國)加工之后,再把成品和半成品低價賣給母國母公司,形成財務虧損狀態,逃避所得稅。這樣,“世界工廠”創造出來的商品是近乎不要錢的贈品了。商業資本不可能錯過機會。滿足本國商業資本擴張的需要,美國政府濫發鈔票。

4、投機國際上近乎賭場的金融市場需要濫發鈔票

金融自由化等于國際游資投機合法化。十年來,相繼發生的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無一不是國際游資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興風作浪的結果。新興國家(中國)由于經驗不足和制度漏洞,各種資本市場近乎賭場,同樣道理,游資不可能錯過機會。滿足本國游資需要,美國政府濫發鈔票。

5、美國要對全球財富再分配并獲益需要濫發鈔票

美元占有全球貨幣流通量70%的份額,美國政府憑借發行貨幣的優越地位,已經把全世界勞動者流血流汗、賣苦力創造的部分財富納入其名下了,但是,顯示世界各國和地區富裕的外匯儲備也一路飚升,2003年10月底,世界各國及地區前十名外匯儲備總額達有18,467億美元,美國是839億美元;截至2008年4月底,世界各國及地區前十名外匯儲備總額就高達48,544億美元,美國才有758億美元,排名23位。按照新古典的理性選擇理論,美國政府對全球巨額外匯儲備不可能無動于衷,必然想辦法進行再分配并從中獲益。

強國掠奪弱國的財富,經濟民族化(與經濟全球化對應)條件下,一般是發動戰爭用武力搶奪,比方1990年的八國聯軍軍事行動,簽訂“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當時中國總人口4.5億,每人一兩,以示懲戒;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強國掠奪弱國財富,濫發鈔票讓貨幣縮水目的就達到了。

6、金融壟斷資本瓜分其他資本財富需要濫發鈔票

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國政府通過濫發鈔票,不但彌補了軍費開支的不足,而且還讓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和金融投機家賺得個盆滿缽滿,可華爾街的精英們被冷落了。“問題很嚴重”,華爾街的精英們生氣了,華爾街的精英們眼紅了。

一般情況下,銀行資本獲利有三個途徑。一是存貸利差,二是中介服務,三是開辦投資銀行。按照美國中央銀行的規定,貸款利率只有1%,存貸利差基本沒有;中介服務通俗講賣苦力,最好的結局是苦力有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不可能富裕起來;富裕的唯一途徑是開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投資生產領域、投資流通領域、投資資本市場?銀行資本家根本就不是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和金融投機家的對手,唯一選擇是創造理財產品即金融衍生品。

這樣,設計精美的專門騙人的錢生錢的理財產品(金融衍生品)進入各種企業,進入各個家庭。沒有錢買理財產品(金融衍生品)怎么辦?投資銀行可以貸款;貸款沒有東西抵押也沒有人擔保怎么辦?可以造假編寫計劃書;不會造假編寫計劃書怎么辦?沒有關系,投資銀行的信貸員可以幫助你造假編寫計劃書。這個過程就叫次級貸款。按揭次級貸款炒作房地產,只不過是眾多理財產品(金融衍生品)之一而已。以理財產品(金融衍生品)龐大客戶群為基礎的上市公司,不管是叫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公司,還是別的什么名稱,當華爾街的精英們撈夠了之后,公司不破產、不倒閉、不關門,這樣的故事恐怕在“天方夜談”里面能找到。

次級貸款是美國金融資本同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投機資本瓜分財富的一場零和博弈。神仙打仗,百姓遭殃。寡頭們的豪賭,不僅破壞了金融秩序,而且使美國普通民眾和實體經濟深受其害,現在該由美國政府著急了。美國政府為鞏固霸權地位不計后果地濫發鈔票,打開“潘多拉魔盒”,意在損人,結果并不利己。美國政府即便是鞏固了霸權地位,其代價也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看來,新古典理性選擇理論應該放進歷史博物館了。

二、全球金融危機是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危機

1、全球金融危機與傳統危機的區別

我們過去所經歷過的國民財富生產和交換危機,一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二是國際游資興風作浪造成的金融危機。馬克思經濟理論認為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一是源于無產階級的貧困化趨勢,西方經濟學取名需求不足;二是單個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西方經濟學取名市場的不確定性。全球金融危機不是無產階級“需求不足”,而是強國和富人“需求不足”;單個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經濟理論界公認,信息化使矛盾緩解了,經濟波動呈現微波化趨勢[2]。很明顯,全球金融危機不能歸類為傳統意義上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至于國際游資興風作浪造成的金融危機,更不能這樣歸類了,因為國際游資自己也被“套”住了。

全球金融危機的屬性需要重新歸類。

2、新興經濟體增持外匯儲備的方式

我們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屬性進行重新歸類之前,需要確認一個事實:新興經濟體是不是為了“顯富”不惜代價地增持外匯儲備。

各國外匯儲備排名榜:2003年,前十名新興經濟體占有六位,分別是中國、中國臺灣、韓國、中國香港、印度、新加坡;2008年,前十名新興經濟體占有八位,分別是中國、俄羅斯、印度、中國臺灣、韓國、巴西、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2008年的外匯儲備超過了世界7大工業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的總和,幾乎是美國的30倍(2萬億美元∕7百億美元),現在中國還是美國的第一大債主。表面看來,中國最富,美國最窮,美國還要向中國借錢過日子,可2007年的人均GDP,美國是45594美元,中國是2460美元,接近20倍。新興經濟體“顯富”是不爭的事實。

新興經濟體“顯富”是不是不惜代價,我們以中國國內三種關系的典型案例表明事實。一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國母親河黃河和長久的源頭,人們現在能看到是兩塊石碑,只有“頭”沒有“源”了;二是經濟和社會的關系,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不少地方拖欠中小學校教師工資達半年之久,就是現在,還有一些民辦教師在“半工半教”狀態下生存;三是勞資關系,據廣東省總工會調查,珠江三角洲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從1995—2005十年間,平均工資只上漲了68元錢,而珠江三角洲是經中央政府允許可以提前宣布進入現代化的發達地區!

3、舊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主導方式

資產階級領導工業社會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最后的表現形式是美國為鞏固霸權濫發美元,新興經濟體為“顯富”增持美元,而內在機理延續的仍然是強者征服、改造弱者的行為規則。

第一,先看國際關系。“日不落帝國”時期,帝國主義征服、改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歷史過程,不需要贅述了。“冷戰”時期,美國是怎么征服、改造他那些小兄弟,與我們關系不那么直接,暫時不討論,我們自己可是被蘇聯老大哥征服、改造得夠苦的了。比如朝鮮戰爭,當時約定好了的,中國出人,蘇聯出武器彈藥,老大哥后來翻臉了,武器彈藥也要我們賠償!“冷戰”結束,美國要用“普世價值”征服、改造全世界。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使用的是老辦法,大家看得比較清楚;用經濟一體化、國際分工、國際接軌等一套新辦法征服、改造全世界,我們就看不清楚了。

其實,我們還是因為喪失警惕或缺少經驗,讓美國征服、改造了。比方說,美國人到中國投資,可以;美國人出錢,我們出勞動力、土地和其他資源,如果美國人帶的是黃金,按照國際市場價格,把黃金兌換成人民幣,大家都不吃虧,因為黃金有價;現在美國人拿的不是黃金,而是紙,紙值多少錢?美國政府無償提供,且要多少有多少。現在大家清醒了。

第二,再看新興經濟體的內部關系。新興經濟體內部,不管是資本主義制度還是社會主義制度,經濟社會發展道路有個共同的認識基礎:農民是小生產者,代表著落后生產力,工業化過程中必然為大生產所代替。這個“認識基礎”決定了以下關系:生產力的經典命題,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內容是征服農民、改造農民,無產階級只不過是征服、改造農民的結果。以中國為例。征服農民、改造農民的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通過工農“剪刀差”為工業化準備物質基礎;三是用“窮過渡”的辦法把農民組織起來,便于管理和教育;三是以戶籍制度為門檻替工業化準備人力資源,即通過高考制度把農村的人才籠絡進城市,通過招收義務兵把農村的強勞動力留在城市,市場經濟則通過“民工潮”把農村的能人弄進城市。這樣搞,留下老、弱、病、殘、婦女和兒童在農村,農村怎么不落后?農民怎么不貧窮?農業怎么不脆弱?

“三農”問題實際是我們選擇舊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結下的苦果,也是我國政府不能在國際上繼續“顯富”的深層次原因。

第三,最后看現代銀行的作用。現代銀行制度以其雄厚實力和低利率戰勝了帶封建割據色彩的高利貸盤剝,為物資財富的充分涌流發揮了杠桿的巨大作用,可惜,這個杠桿純粹只為強國和富人服務。國際關系上,現代銀行制度是強國盤剝弱國的工具,前面分析了。國內關系上,現代銀行制度是兩極分化的助推器,以中國為例。中國四大商業銀行內在的“抽瘦補肥”和“嫌貧愛富”運行機制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現在的結構布局,進一步強化了舊的運行機制。從1997年開始到2001年結束,在迎接加入WTO挑戰的口號下,四大商業銀行從農村和中西部撤并了三萬多家網點和分支機構,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集中。

怎么科學運用現代銀行制度的杠桿作用是一個需要重新探索的重大課題。

4、新舊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轉換點

前面從三個方面描述了延續至今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時候受到的挑戰,因而引爆全球金融危機?看看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近年發生的變化,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2004年起,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選擇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社會關系拋棄了征服、改造而選擇了彼此適應、相互提高的新型關系,不主張“效率優先”,強調“效率與公平有機統一”,承認市場的競爭機制,也承認市場的協同機制,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具體操作則是在五個統籌的前提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18億畝耕地作為“紅線”不能踩,農民不但取消了皇糧,國家還倒補,農民創造的適應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要求的、既具備大生產節約創新成本和交易成本功能又具備小生產靈活性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新的生產方式獲得法律的認同,城市勞動者以共和國總理為農民工討要工錢為契機,為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新勞動合同法出臺,高耗能和高污染行業受到限制,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取消外資特權實行國民待遇,等等。現在再看懷揣美元的某些投資者。他們手中既沒有高新技術,更沒有先進的管理經驗,享有特權的所謂優惠政策也沒有了,再加上長期養成的來的容易、去的也容易的揮霍無度的消費習慣,即便銀行一點利息都不要,本金也收不回來了。

濫發美元吹起的全球經濟虛假繁榮的泡沫戳破了!

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這場變化,感受最靈敏最激烈的人首推香港的張五常教授。美國印鈔票,中國賣苦力,他認為“這是人類史上最好的制度”,至于科學發展觀,他預言“北京政府將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站在強國和富人立場上,張五常教授的觀點有一定道理。經濟全球化,國際接軌,大家沒有歧義。可是,科學發展觀不是把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現存的國際秩序和舊的軌道,而是開山炸石,朝著新的方向,架橋鋪路,修筑新的軌道,具體操作當然可以分步驟實施,比方第一步,取消土地占用優惠政策,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第二步,確立勞動報酬優厚制度;第三步,“兩頭在外”的企業征收流轉稅;第四步,逐步取消出口退稅制度;第五步,人民幣擇機升值;等等。這樣做,經濟社會發展道路轉軌時震動小,可避免張五常教授所代表的人群被甩出軌道,實現“帕累托改進”。總的看,瑕不掩瑜。科學發展觀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新紀元,中國或整個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在新的軌道上健康、快速、平穩地運行,回頭看北京政府付出“砸傷自己腳”的代價,值!

三、中國“辦好自己事情”的戰略構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是今后很長一個時代的事情,貫徹落實必然呈現出階段性特征,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舉國上下獲得共識的行動指南是“辦好自己事情”。

(一)“辦好自己事情”——既不出風頭也不當“冤大頭”

首先,不當“冤大頭”。西方某些發達國家覬覦中國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他們先是甜言蜜語,中國只要捐錢,就讓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部分席位;這一手不管用,就用“西藏問題”向中國高調施壓,似乎還有再搞“八國聯軍”的意向。能“聯”當然不錯,比照“辛丑條約”,中國現在有13億人口,就可捐出13億兩白銀,足夠渡過某些發達國家的危機了。問題在于,中國的慈禧太后已經于1908年11月15日歸西了,這事做起來有點難。

其次,不出風頭。全世界只有法國總統薩科奇以為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就衰落了,憑借歐盟輪值國主席職務,是當然世界領袖,于是四處奔跑,到處游說,出盡了風頭。美國綜合國力沒有變化,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政策仍然適應時展要求,美元霸主地位是強化了而不是弱化了。比如美國的財政稅收政策,既沒有反動的什一稅,也沒有落后的流轉稅,只有所得稅,而企業所得稅在稅款總額中所占比例還不到10%[3]。這傳遞出來的是一個什么信息呢?美國政府鼓勵企業加速固定資本折舊和技術更新,鼓勵企業用高薪招聘人才。馬克思根據固定資本的變更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4],鄧小平根據科技人員進入生產第一線的實際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5]。這說明美國科學技術在全球的絕對優勢地位不是偶然現象。美國憑借科技優勢回收美元易如反掌。再比如美國的農業政策,幾十年如一日的農業傾斜政策,雖然遭到世界各國的反對,可初衷不改。向農業傾斜就是向自然傾斜。當我們花巨款對自然進行補償的時候,美國人則在享受自然給他們的回報。最后就說說濫發美元。濫發美元受重創的恰恰是歐元和日元。“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薩科奇不懂這個道理,還以為“雄起”的機會來了呢!他居然異想天開設計了什么國際金融體系的“新藍圖”。全世界所有手持美元的國家和地區當然包括法國在內,明明知道美元不值錢,但誰也不敢把它當廢紙拋售,只得硬著頭皮抓在手里,努力增加物質財富,使手中的那張紙慢慢變得名實相符。這個過程,誰還有心思去賺什么歐元和日元啊。

中國不出風頭的意思是說,那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老百姓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掙來的,不是國力強大的象征,不要在國際上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二)“辦好自己事情”——擴大內需確立勞動報酬優厚制度

2008年11月初,國務院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拉開了走出全球金融危機帶給我們困境的序幕。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克服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治本之道。擴大內需說到底就是讓國內居民的荷包鼓起來,讓工人和農民富裕起來。可中國政府職能部門、經濟理論界和實體經濟單位,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中國人工資低是競爭優勢”。盡管中共十七大報告有“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6]的要求,但是,危機一來,人們仍就在“降低勞動報酬”上動腦筋。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08年11月17日發出通知,“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就是證明。

怎么認識和處理勞動報酬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呢?經濟科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在其奠基之作的“論勞動工資”一章,以當時英國、美國和中國三國作為樣本說事論理。“今日英格蘭確比北美各地富,然北美各地的勞動工資卻比英格蘭各地高”,“北美雖沒有英格蘭那樣富裕,但比英格蘭更繁榮,并以大得多的速度增加財富”,“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然而,許久以來,它似乎就停滯于禁止狀態了。…各旅行家的報告,雖有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但關于中國勞動工資低廉和勞動者難于贍養家屬的記述,則眾口一詞。…中國下層人們的貧困程度,遠遠超過歐洲最貧乏國民的貧困程度。”他的結論是:“所以勞動報酬優厚,是國民財富增進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是國民財富增進的自然征候。反之,貧窮勞動者生活維持費不足,是社會停滯不進的征候,而勞動者處于饑餓狀態,乃是社會急速退步的征候。”[7]232年的歷史檢驗,亞當·斯密論斷的科學性無庸置疑。

勞動報酬優厚才是企業的競爭優勢,才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競爭優勢。

(三)“辦好自己事情”——恢復與振興華元

1998年、2003年,歐元之父蒙代爾先后提出組建區域貨幣亞元的主張。從發起人到響應者,無一不是以歐洲統一貨幣為參照系;反對者認為,目前建立統一的亞洲貨幣條件不成熟,主張用人民幣代替區域貨幣。筆者對兩種主張均不贊成,于是以《“華元”的恢復與崛起—兼論亞洲區域貨幣的選擇與操作》為題參與討論,當時的主要想法是:

第一,以人民幣作為亞洲的區域貨幣,中國大陸經濟沒有那個實力,而人民幣的提法也不規范。貨幣本身沒有人民和敵人的屬性,把貨幣取名為人民幣有點形而上學。

第二,歷史上,作為識別華夏民族基本特征的華人、華語、華元、華文化,本來就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是因為落后了,沒有物質基礎“華元”作支撐,華人、華語、華文化成為被侮辱、被欺凌的象征。組建和恢復華元是每個華夏子孫的歷史責任。

第三,組建和恢復華元可以回避國家主權和政治分歧等敏感話題。曾經是統一的華人經濟貨幣活動區,被帝國主義列強分割為圖格里克(蒙古幣)、人民幣、港幣、澳門幣、臺幣五個活動區,如果再算上黑龍江流域被沙皇俄國霸占去的150萬平方公里的華人經濟貨幣活動區,實際是“1華六元”。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亞洲的最大的一個歷史事實和現實。組建和恢復華元,不僅臺灣海峽兩岸的“三通”會成為“四通”(通郵、通商、通航、通貨),聯系更加緊密,而且周邊國家出于自身政治經濟文化的多重考慮,對組建和恢復華元必然感興趣。至于是否成為亞洲的區域貨幣,則順其自然了。

本文重提恢復與振興華元(人民幣、港幣、澳門幣、臺幣統一組建為華元)問題,根本目的是為了防范日益頻繁的金融危機,也體現“做好自己事情”原則。華夏子孫為了不使自己處于“各個擊破、分而治之”的被動局面,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恢復與振興華元。華元恢復與振興的那一天,不用說國際游資不敢隨意偷襲,就是美元要攻擊恐怕也得掂量掂量,至于國際經濟機構,不管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世界銀行,根本用不著某些發達國家“謙讓”了,席位和話語權自然會多起來!

注釋:

[1][美]馬克.A.盧茲:《經濟學的人本化溯源與發展》,第177—197頁,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2]劉樹成,李實:《對美國“新經濟”的考察和研究》,《經濟研究》,2000年第8期。

[3][美]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上冊),51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11頁,人民出版社,1980年。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74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

[6]:《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第39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

[7]{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63~67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