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05 05:06:00
導語:流通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流通觀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流通理論的貢獻是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了流通的兩個要素——商品和資本的運動基本規律,這是研究流通經濟活動的基本分析框架。馬克思主義流通觀的主要內容有:
(一)流通的內涵
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獨立的經濟活動。流通是“商品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對商品流通來說,有兩樣東西始終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貨幣”;“在現實流通過程中,資本總是表現為商品或貨幣,并且它的運動總是分解成為一系列的買和賣”;“商品的流通過程就其純粹的形式來講,要求等價物的交換”;“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關系的綜合(主要講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一些獨立的非生產單位,如服務業,被馬克思稱為“追加生產過程”,是“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的繼續,并且為了流通過程而繼續”。
(二)流通與生產的關系
從單個再生產過程看,生產成為決定其他環節的關鍵因素。生產決定流通,生產的性質、規模和方式決定著流通的內容、規模和方式。“從流通本身來看,它是預先存在的兩極(指生產與消費)的媒介。但是它不會創造這兩極”;“流通的前提是通過勞動進行的商品生產”;“生產方式的綜合的性質決定這兩種流通(即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而更直接地決定的是商品流通”;“交換的深度、廣度和方式都是由生產的發展和結構決定的”;“一定的生產能力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
“在每一瞬間都相互制約、并且相互影響,以致于它們可以叫做經濟曲線的橫坐標和縱坐標”,當生產發展到一定時候,“生產過程已經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礎上”,只有當生產變成商品生產時,“生產出來的一切財富要經過流通”,生產就“以流通,以發達的流通為前提”。生產是流通賴以進行的基礎和歸宿,生產決定著流通的內容、規模和方式;流通是生產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二者是相互制約、相互決定、互為媒介,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不可能脫離一方談另一方。在賣方市場,是生產決定流通;到了買方市場,是流通決定生產。
(三)流通與分配、消費的關系
流通是“生產和由生產決定的分配同消費之間的媒介要素”。在社會經濟運行的一般序列中,分配在前,交換(流通)在后,分配的經濟只能是借助社會經濟規律確定社會各成員對社會產品占有的份額和比例,交換各成員在其對社會產品占有之后相互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產品,從而達到最終消費。分配與流通這兩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表現在:由于分配插在產品和生產者之間,它屬于國內收入的初次分配,這種分配首先在物質生產領域內進行,然后在全社會進行再分配。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根據社會經濟規律的要求進行。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包括兩種,一種是產品的分配,一種是生產資料的分配。兩種分配都必須借助于交換(流通)才能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才能滿足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分配方式決定交換方式,分配的數量和結構影響著流通的規律和結構;而交換對分配則有能動作用,不僅調節著分配的數量和結構,而且對分配能否進行到底起著決定作用。
消費分為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生產性消費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生活性消費是消費品的消耗,再生產出新的勞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消費。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都必須借助交換。“投入流通的商品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它們相互進行了交換并被消費,流通就此結束”,這里流通對最終消費起到決定作用。但消費具有多樣性,消費水平、結構、速度都對流通規模、結構和速度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同時資本的流通速度“取決于生產過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產過程相互銜接的速度及消費速度”。流通是消費實現的必要前提,流通對擴大消費規模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消費對流通也有積極作用,對流通規模、結構和速度起著影響和制約作用。馬克思流通觀的結論對現在依然可用。
當前流通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沒有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流通理論的基礎上完整而有效地建立可以完全解釋流通的分析框架。透過流通業的發展史發現,流通是一個基于特定的社會、文化、政治、技術背景進行的經濟活動,并且是一個多維度的、互相聯系和作用的網絡群。流通沿著一定的方向發展:流通在社會分工驅動下并按照交易費用最低原則進行演化,演化有一定規律有循。馬克思主義流通論的特點是從社會大生產角度論述流通的地位、流通與生產、分配、消費之間的的關系等等,其不足之處是限于當時的條件未能建立多維度的流通的基本單位結構,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流通模式的研究,因而未能預測未來流通模式演變的趨勢。
雖然馬克思從分工視角和要素秉賦角度論述流通分工的演化,但未能準確地解釋流通模式的變革動力和多樣性原因。其原因在于沒有建立一個準確描述流通過程的基本單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化和拓展。
盡管馬克思將流通分為生產資料流通和生活資料流通,但目前理論界對流通基礎理論研究仍屬于通論研究。而對生產資料的流通模式和生活資料的流通模式都是限于具體的業務層面的運作研究,而對兩者的差異性研究不多,國內文獻非常少。
總而言之,現有流通理論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基本是線性、單維度的研究,缺乏現代數學工具,特別是應用最新自然科學的成果來研究流通現象,解釋流通規律。陳文玲指出現代流通業發展的特征之一是“混沌化”,則恰恰說明了流通的復雜性和非線性。事實上,流通模式演變歷史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趨于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只是需要變更或改進原有的分析方法來研究多維度、非線性的流通現象。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流通研究需要依賴于復雜系統理論的研究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流通的基本思路之一是沿用馬克思流通論的基本觀點,從研究微觀單個交易過程——交易單元著手,進而構造流通過程。因為流通是由一個或若干個連續的且具有時間序列特征的交易單元組成。
交易元模型的定義及構成要素
(一)交易元的定義
無論是貿易還是流通都離不開一個最小的基本單位,也就是買賣雙方之間發生的單次交易活動,本文稱之為交易元。由兩個連續的、具有時間序列特征的交易元組成的經濟活動稱為貿易;由兩個以上連續具有時間序列特征的交易元組成的經濟活動,也就是交易鏈,稱為流通。而不同的交易元構成不同的流通模式。因此流通模式的研究可以納入交易元模型的組合研究。
(二)交易元的構成要素
任何一次交易的發生所需要的物質、信息、媒介、支付方式等及它們之間的時空組成,本文稱之為為交易元要素。任何一個交易都需要以下要素:
具有承擔民事責任的交易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人。交易主體在交易中的職能是交易決策。交易對象或交易客體。它是指具有交易價值的有形商品、服務或有價物,如商標、知識、技能等。用以交易并具有衡量尺度功能的商品等價物。原始交易是等價的物物交換,到后期發展到具有固定價值的一般等價物體——貨幣、有價證券、電子貨幣等。
交易場(平臺),指能促進雙方公開公平進行交易的時空結構。空間可以是來自民間風俗約定的場所,也可以是買賣雙方指定的場所,也可以是第三方公共管理機構指定的場所,早期是約定的特定市場,現在發展到交易所和網絡交易平臺。時間是指交易發生的時刻,因為交易一般具有時效性和不可逆性,所以交易時間和交易空間構成了交易場。
交易原則及規則。交易原則主要是指等價交換原則、自愿原則、法律許可或道德許可原則。以上三原則之間是共存關系,否則交易就不能連續,形成不了交易鏈。當三個原則不同時滿足,單次交易可以存在,如欺詐活動等。交易規則是指所有權的轉移方式,包括時間、地點、包裝等條件。
交易對象的轉移活動或者說所有權的轉移活動,這包括商品的轉移方式和貨幣(等價物)的支付方式。商品的轉移活動稱之為物流,貨幣的轉移活動稱之為資金流。兩者可以同時發生,也可以分離。當一般商品和貨幣交換同時產生,稱之為現貨交易,當兩者分離時,分兩種情況——當商品轉移發生于貨幣轉移前時稱之為賒賬或信用;當商品轉移發生于貨幣轉移后時,稱之為預購。當貨物轉移、貨幣轉移職能的實現有賴于職能實施者,當該職能實施者為交易雙方當事人時為直接交易;當該職能實施者為各自的人時則稱之為間接交易,且關系可以是單級和多級。如現代的物流公司就是貨物轉移職能的實施者,銀行就是貨幣轉移職能的實施者。
信息。信息自始至終地存在于所有的交易活動中,而信息依賴于信源、信宿和信息傳遞(又分信息載體和信息途徑)。交易信息包含時間特征、屬性特征和空間特征。而信息的處理過程包括收集和輸入、存儲、傳輸、處理、輸出。信息的傳播方式可以表示如下:信息發出方(信源)→用何載體→以何途徑(信息傳遞)→信息接收方(信宿)→接收效果及作用。而且任何交易信息具有三個基本特征:時間特征、屬性特征和空間特征。
(三)交易元模型的定義
按照系統理論,所謂交易元模型,是指通過一次買賣,雙方完成一次簡單的交易所必須具備的一組交易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形式化地表示為:
交易元模型={(交易元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而交易元要素=(交易主體,交易標的物,交易等價物,交易規則,交易場,交易信息),這些要素不是簡單的標量,是矢量。交易元模型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交易元要素構成的集合,另一部分是這些交易元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的集合。從交易元模型可以外延出流通領域不同約束條件下的很多問題,如渠道及其沖突、流通模式、渠道聯盟等等。很顯然,對這個系統的特征及演化規律的把握需要復雜的數學工具。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是利用相關數學分析工具來研究流通模式及其演變規律。
參考文獻:
1.孫薇.流通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分析.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5)
2.李,徐從才.論現代流通成本.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12)
3.丁俊發.重新認識流通(上).中國流通經濟,2003(5)
4.陳文玲.全球現代流通發展的趨勢.商業時代,2004(20)
內容摘要:本文在闡述馬克思主義流通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指出當前流通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文章認為,流通、貿易等概念都離不開具有共同特征的最小單位—交易元,并分析了交易元的定義及構成要素,同時從系統論的角度定義了交易元模型。
關鍵詞:流通理論貿易交易元
- 上一篇:泛北部灣金融合作分析論文
- 下一篇:酒店春節促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