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機械制造類課程改革
時間:2022-12-30 02:44:55
導語:試談機械制造類課程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的背景
高職院校的機械制造類專業與中專、本科院校的機械制造類專業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既能在機械行業從事生產、服務等崗位需要的技術人才,也能在經過繼續培養之后從事設計、管理工作的工程專門人才。它的教學必須從生產實際入手,緊跟行業發展腳步,培養出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級專門人才。在各國制造業都已取得長足的進步,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新技術新發明的在行業的使用等大的國際背景下,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高級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也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了解,我們發現大多數高職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的課程體系的設置都處在兩個極端,一個是課程內容單一、知識面窄、課程體系殘缺、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的方法落后;另一個就是課程內容繁雜、知識面太廣、無法成體系。為了改變現狀,培養出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素質全面的機械工程人才,為適應行業發展,我系課程體系作了相應的調整,將現有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
2建設機械制造類專業新課程體系的內涵
高職教育所培養的機械類學生應是能從事機械工程專業領域內的制造、銷售等方面的高級專門型技術人才,也能在經過更高一級教育之后從事設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人才。它要求學生畢業后既是能很快適應生產崗位進行制造和銷售,也能有能力接受更高級教育。因此,高職教育的根本就是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動手能力。為了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以重基礎、寬口徑、強應用為原則建立新的課程體系?;A課不能放,高數、英語和計算機文化基礎能基礎課是學生繼續深造和知識更新的保障;知識量要跟上,現代制造行業所呈現出對知識的綜合性和技術的交叉性要求課程開設要齊全,比如制造過程中用到的設備大多就涉及到機和電的相互結合,也涉及到機械和計算機的相互結合,學科交叉是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決定因素。動手能力是對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所在,要求學生畢業后就能適應在生產崗位。
3如何構建機械制造類專業新課程體系
新的課程體系應根據機械制造類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專業對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對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進行設置。
3.1基礎課
基礎課程的設置是針對相關職業崗位群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注意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學生將來參加更高一級的繼續學習打基礎,使學生獲得較寬厚的公共基礎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的知識。如高數、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等。
3.2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的設置應以堅持適度、適量,既不能只追求學科知識的廣搏,也不能只追求單一職業技能的精深,應盡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學時基礎、機械制造基礎、電工電子等課程,要求在設置的時候根據各專業的側重點不同適當開設或剔除某些課程,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或減少教學時間。
3.3專業課
專業課分為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術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學環節包括課堂教學、課內實驗、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培訓、集中實踐、畢業設計與實訓等。在專業課的設置上我們注重模塊化、系統化等特點。以我系的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例,通過與專業基礎課的結合,我們將所有專業理論課的設置分為四個模塊,如下圖:(1)專業基礎課程學習模塊(2)機電結合模塊(3)數控加工模塊(4)計算機技術使用模塊另外,在這些模塊之外我們還設置了一些供學生在有能力的情況下進行的選修課程,如先進制造技術,專業英語,數控機床維護與維修等。
4總結
高職院校的機械制造類專業的教學改革,必須緊跟行業的發展腳步,面向市場需求,穩步求精,力求培養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
本文作者:羅輝工作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機械制造設計學習探析
- 下一篇:試論煤礦的工裝設計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