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財政稅收結構及存在漏洞論文

時間:2022-12-29 04:29:00

導語:淺談我國財政稅收結構及存在漏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我國財政稅收結構及存在漏洞論文

摘要:在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下,世界上很多國家相繼出現了財政危機、債務危機。與此同時,我國財政收支結構性矛盾變得異常突出。這一情況主要源于我國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即以流轉稅為主的收入結構使財政收入具有明顯的波動風險,而以基礎設施與惠民工程為主的支出結構具有明顯的剛性特征。這種收支增長趨勢的反向變動使財政收支結構性矛盾迅速凸顯,并潛藏著一定的風險。為此,應當通過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提高行政效率等措施來化解風險。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潛在風險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珠三角地帶和長三角地帶相繼出現了大量中小企業倒閉現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十分嚴峻。與此同時,此次危機對我國財政收支的影響也變得非常明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國財政收入顯著下降,且一度呈現負增長;2009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2.4%,而財政支出一直保持快速的剛性增長。這種財政收入與支出呈現相反的運動趨勢,使收支矛盾凸顯,部分地區財政支出與財政能力不平衡加劇,刺激計劃所需的地方政府配套資金跟不上,導致一些項目無法繼續。這樣的財政收支結構會有怎樣的風險,它會持續下去嗎?如果長期持續下去,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本文主要通過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財政收支狀況的變化來分析我國財政收支的結構特征,找出影響財政收支的主要因素和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風險,為化解財政收支結構性風險提供有價值的思路。

一、金融危機前后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考察

(一)金融危機前后財政收支情況的概括性描述

為了直觀地看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收支的影響,本文從我國經濟統計數據庫搜集了1989-2009年財政收支年度增長率數據和2006-2010年財政收支月度數據,對財政收支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見圖1)。結果發現,最近20年我國財政收支都為正增長。1993年之后一直以15%-25%的增長率增長;2007年在經濟非常熱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長率達到了32.4%,而在之后的金融危機期間急速下降;2009年的增長率下降到11.7%,明顯低于前些年的波動范圍。從最近四年的數據來看,財政支出維持剛性增長,而收入的增長不是很穩定,波動幅度較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收入情況急劇惡化,這給財政收入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二)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支運行的趨勢特征為了進一步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收支的影響,本文利用了時間序列數據對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支增長情況進行單獨分析。結果表明,2008年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一直在下降(見圖2a、圖2b)。2009年初這種下降趨勢仍在繼續,2008年末至2009年初財政收入負增長,直到2009年5月才開始出現正增長。

2009年以來,我國財政增收難度加大,前半年出現收入負增長,而財政支出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收支壓力很大。2009年下半年,我國財政收入增長伴隨經濟的企穩回升而逐步回升(如圖2b)。(三)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支運行的空間特征

為了分析各地區財政收支狀況在金融危機期間受影響程度的差異,我們將全國各地區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進行分析。根據楊燦明的分類,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等10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廣西、海南、內蒙古、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3個省市區。我們收集了全國所有地區2004-2010年每個月的財政收入和收入增長率數據,由于沒有找到各年度12月份的數據,我們從《中國財政年鑒》找到每年各地區財政收入增長率作為全年累積增長率。另外,由于經濟在不斷發展,為了消除價格指數的影響,我們采用增長率指標對不同年度財政收入進行比較。

下面,我們對每個地區2004-2010年的月度收入增長率進行描述。結果表明,2008年的這次危機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財政收入增長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全國各地財政收入的增長都直線下降。為了全面比較東、中、西三個地區總體受影響的程度,我們分別求出這三個地區的平均增長率,用折

從圖3可以發現,金融危機期間全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財政收入均受到了很大影響。雖然危機期間中部、西部地區的財政收入平均增長率均高于東部地區,但是,從增長率下降幅度看,中部、西部地區的下降幅度與東部地區類似。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全國范圍的財政收入都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哪些收入來源受影響最顯著?下面,我們將通過財政收支的結構性特征分析來找出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二、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成因分析

(一)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入結構性特征及原因

目前我國財政收入的形式主要包括稅收、國有資產經營收益、政府收費等。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一般占到財政收入的90%以上。下面主要對稅收收入及主要稅種情況進行分析。

財政收入的增速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經濟增速放緩,企業效益下滑,會直接減少企業所得稅;個人收入下降,會對個人所得稅直接造成負面的影響,具有累進性質的個人所得稅下降幅度更大;經濟交易活躍度下降,會直接影響流轉稅和行為稅的征收。為了找出稅收收入的主要稅種,我們從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庫和《中國財政年鑒》收集了2008-2009年每項稅收收入月度和年度數據,通過計算得出:國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如表1)。

為了找出各項稅收增長對財政收入增長率的影響程度,我們通過控制變量進行偏相關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由表2知,占財政收入比重大的這些稅種增長率與財政收入增長率之間偏相關性很強。除了出口退稅外,其他的都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企業所得稅對財政收入增長影響最大,其次是營業稅和非稅收入。這可以對我國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入受到沖擊作出解釋。危機影響了經濟增長和企業經營狀況,再加上結構性減稅政策,導致占稅收收入75%以上的企業所得稅、營業稅與增值稅大幅度下降,進而導致財政收入大幅下降。

收集的數據顯示:在金融危機期間,2008年這些主要稅種的增長都是呈下降趨勢,到2009年卻是從比較低的增長水平逐漸上升。2009年收入增長最快的是消費稅,同時,得益于金融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以及旅游業快速回暖,營業稅一直在加速增長。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貿企業遭遇的外需疲弱困難短期內難以扭轉,一些受進出口影響較大的稅種收入仍下降,如關稅仍同比下降21.5%。另外,由于國家采取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之相關的國內增值稅在2009年一直是負增長。到2009年11月份,直接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兩大稅種—企業所得稅和國內增值稅相繼實現正增長。

可見,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國財政收入一直處于下滑態勢的原因有:一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增長趨緩,企業利潤大幅減少,外貿進出口總額下降較多,使相關主體稅種稅基縮減。二是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全面推開增值稅專項改革,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繼續實施2008年出臺的稅費減免政策等,相應減少較多收入。三是2008年同期財政收入基數高。2009年下半年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是因為宏觀經濟形勢好轉、經濟刺激計劃的拉動以及各項增補政策的落實。另外,國稅、地稅部門加強征管,確保了財政收入持續增長。還有,受去年收入下降、基數較低,而今年成品油稅費改革后消費稅增加較多、房地產市場火爆等因素的影響。

(二)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結構性特征及原因

我國財政支出從2002年的惠民政策開始一直傾向于民生,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財政支出既要保持原來的長期支出計劃,又要應對金融危機安排一些新的支出。為了應對這次危機,我國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審議通過了“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以及“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在稅收和減費方面,實施增值稅轉型和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給自主創新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在財政支出與投資方面,加大“三農”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災后恢復重建投資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為了分析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特征,我們對2008-2009年的財政支出項目及相應的支出額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按照2008年底的“4萬億”投資方案的規劃,交通運輸、農業、環保、科技、醫療衛生等是重點投資領域,從2008年以及2009年1-11月的支出情況來看,這五個領域的支出增長均較快。盡管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速有所降低,但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且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基本沒有減少。這說明國家既考慮了應對當前的困難,又沒有放下長期的計劃和目標。

為了對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作進一步分析,我們對財政支出的具體項目進行分析。通過對金融危機期間各項財政支出增長率的時間序列分析,得出財政支出的變化情況和特征。結合2009年實行的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措施,將財政支出按功能劃分為社會公共支出、經濟建設支出、政府服務支出三大類。(1)社會公共支出。即為滿足公共產品需要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社保支出、科技支出、文體傳媒支出以及醫療衛生支出等。收集的數據表明:2009年教育、文體傳媒、醫療衛生支出仍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長幅度與前一年相比都稍有所下降(如圖4)。公共安全支出、社保就業支出增長在逐步下降。2009年科技支出在20%到40%之間波動性下降,但增幅仍然在20%以上。這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工作的重視。(2)經濟建設支出。即為滿足社會服務供給需要的支出,包括城鄉事務、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農林水、工商金融支出等。收集的數據表明:2009年環保和農林水支出都從極高的增長速度快速下降(這與2008年同期基數的大小也有關)(如圖4),但最終總體累積增長率仍在30%以上。這是國家經濟刺激計劃的體現。交通運輸支出累積增長率一直很高,且都遠高于2008年的增長率,增長率一直在50%以上。(3)政府服務支出。即為保證政權運轉需要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費和公檢法支出。收集的數據表明:2008年政府服務支出一直下降,從最初的70%以上急劇下降到30%以下。之后,又緩慢下降至11月份的13.9%。2009年政府服務支出一直以緩慢的速度平穩增長,增長率一直在10%-12%之間。

注:圖中橫坐標表示對應的年月,縱坐標表示各個月份對應的各類財政支出的累積增長率,單位為%。

結合圖4和圖1可知,從2004年到2009年財政支出一直保持穩定的快速增長,而在金融危機期間的2008年和2009年各項財政支出規模增長進一步加快,總量巨大。這是因為,社會公共支出不僅要繼續維持前些年的長期支出項目,而且在經濟刺激計劃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又要大幅增加一些支出,這導致了財政支出進一步剛性增長。由此可知,2008-2009年我國財政增收難度加大,收入下滑,這使得財政收支結構性矛盾突出。這種突出的矛盾會有怎樣的風險?如何化解這種矛盾風險?下面將給出分析和建議。

三、我國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的潛在風險

前面分析表明,外生沖擊對我國財政收支影響非常大。從全局看,財政收入突然大幅下降和財政支出剛性增長,使得財政收支矛盾開始凸顯。這種突出的矛盾潛在的風險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下的顯性赤字風險

由于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支的增長出現相反的運動趨勢,入不敷出使收支矛盾加劇,

2009年我國的財政赤字已經達到7400億元。如果這次危機持續時間更長,基于2009年財政收支增長率,我們預測未來10年我國的赤字將持續擴大(如圖5)。這種入不敷出的收支結構不能滿足財政流動性資金的需要,為了解決流動性資金的問題,政府增加發行國債來滿足這種結構性特征。我們知道,財政赤字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在一定時期內起到刺激經濟發展的作用,但一個國家財政赤字比率過高不僅會形成通貨膨脹壓力,占用借款人的消費,而且會形成沉重的債務負擔,使財政狀況更加惡化。發行國債彌補財政赤字,是“寅吃卯糧”,其債務的風險承擔者是“后來人”。但是,這種風險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只要國家經濟平穩較好發展,這種風險是可控的;如果國家的經濟增長長期不穩定,那么就會有國家信用貶值的風險。目一場金融危機導致各國“負債累累”,如迪拜、希臘、英國、美國都先后陷入債務危機。進入2010年以來,世界各國開始擔憂全球性“赤字”對經濟復蘇的無形制約。

(二)當前我國財政收支結構下隱性的赤字風險

雖然2009年下半年我國經濟有企穩回升的勢頭,但面對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剛性需求,今后的支出壓力依然很大。同時,老齡化的到來以及政府以人為本和“讓人們過的有尊嚴”,的目標進一步增加了社會性財政支出的需求,這種需求將具有長期的剛性。然而,目前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營業稅。增值稅轉型使財政收入的稅基減小,從而減少稅收。同時,由于受企業活動周期的影響,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呈不穩定的周期性波動,因此,這種不穩定的收入和剛性的支出需求不匹配,使現有的財政收支結構難以滿足未來財政的需求。考慮到這些隱性因素,未來財政的潛在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如圖6)。

(三)目前財政收支特征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減弱效應

在2008年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中,中央政府投資總額為1.18萬億元,而地方政府則需要籌集剩余資金。如果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所需的地方財政配套資金跟不上,則使刺激計劃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不同地區的財政收入能力和規模相差很大,目前體制使基層特別是貧困地區財政根本就無力投入地方建設,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籌措比較困難,這導致一些地方投資項目無法按計劃完成,也就無法達到刺激經濟的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導致了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風險。

(四)現行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存在的管理風險

現行的財政體制和收支結構使地方政府的收入難以滿足支出需求,再加上危機的影響使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加大,預算收入難以滿足支出的剛性增長需求,這種矛盾會使地方政府行為扭曲,為了解決入不敷出的矛盾,地方政府必然會增加稅收和非稅收入。這些行為加大了預算管理的難度,使財政透明化、民主化的進程受到阻礙。另外,由于非稅收入的穩定性相對較低,必然會導致財政收入同比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也不高。更令人擔憂的是,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地方政府非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土地收入是不可持續的,會把未來一些年份的收入提前消費掉,進一步給未來年份的財政收入帶來壓力。

四、結論與啟示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國現行的財政收支結構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雖然2009年底我國經濟正在逐漸回升,財政收支壓力也有所減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財政收支結構的風險就此消失,而且更難保證危機不會再次出現。我國財政收入不穩定因素多,且存在減收的特征,而財政支出一直保持快速的剛性增長。這種收支結構性矛盾難以滿足未來財政需求。在危機沖擊下,這種矛盾進一步加劇。

在目前的財政收支結構下,今后的政策調整要著重考慮以下幾點:(1)現有的財政體制需要做出一些調整。由于現有的財政體制使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目前主要稅種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實行中央與地方分成機制,導致財權、財力大部分集中在中央,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地方政府收入的靈活性也很小。因此,財政體制需要進行改革,適當將財權下放或者事權向上集中。這樣,可以解決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從而可以解決隱形債務風險和管理風險問題。(2)要盡快完善財政管理體制。一是推進財政預算管理,將預算外收支全部納入預算。同時,從收到支每個環節都要精細化管理。避免預算外收支帶來的不穩定和腐敗問題。二是加快對財政支出資金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加強對財政支出資金利用效率的監督。三是繼續減少行政管理支出。雖然最近兩年我國行政管理支出增長有所下降,但是,占支出的絕對比例還是很大。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3)通過提高行政效率來降低財政壓力。行政效率來自組織機構的活力、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學的工作程序以及人的綜合素質。目前我國有130萬人在從事政府收支工作,還有規模很大的預算外收支隊伍。一是要考慮降低這些人員的管理成本,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可以通過有效、競爭、公開的用人機制引入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特別是提高中高級官員的綜合素質,對改進決策質量,提高管理水平至關重要。二是要改進監督機構的目標,使財政監督包括收支合法性監督和收支效率監督雙重職能。同時,推進現代化監督手段,重建監督的激勵和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