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外包模式演化論文

時間:2022-07-27 03:20:00

導語:信息技術外包模式演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外包模式演化論文

內容摘要: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信息技術外包模式演化,使ASP成為當今電子商務時代IT外包的新模式。基于對ASP不同定義的描述,本文對ASP進行了概括性的界定,由此歸納出ASP外包模式有別于傳統IT外包模式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礎上,展望ASP外包模式的市場發展前景,并提出研究中所需要的綜合性視角。

關鍵詞:IT外包ASP電子商務

傳統IT外包向ASP模式轉變

實際上,IT外包不是新生事物,它起源于20世紀60-70年代財務與運作領域的專業服務與設施管理服務。20世紀60年代,對外部提供商的使用局限于時間共享與服務處理上,因為當時的計算機既大又昂貴,大多數的公司依靠服務機構、系統商、以及其他專業公司提供設施管理服務。

20世紀70年代開始形成了標準應用軟件包的概念。為了解決對IT應用需求的日益增長和IT專業人員的不足,管理者開始依靠合同編程,將企業應用軟件的編程外包給第三方,這是20世紀70年代外包的主要形式;20世紀80年代,外包的重點開始轉向IT支持的垂直集成。控制從原材料到產品交付的產品開發周期變得越來越重要,IT被認為是一種有價值的內部功能。一般情況下,組織根據定制基礎來管理信息系統環境,它們購買標準設備、系統與應用軟件以及通信系統,并將它們集成進一種基礎設施(對各個組織而言是獨特的);20世紀90年代,外包重點在于網絡與通信管理、分布式系統集成、應用開發與系統運作。90年代的外包提供商積極將其業務目標放在現場的設施管理上,IT人員由客戶向提供商轉移,一些提供商購買客戶的大型機硬件設備,并現場管理客戶的應用服務。當時的系統集成也是一個流行的外包市場,它涉及高度復雜的技術,包括網絡管理與電信,同時還有相關的教育與培訓。

上述這些外包模式尚未利用因特網或其他網絡遠程提供應用服務,因此一般被稱作傳統IT外包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網絡成本下降、帶寬增加、可靠性提高,通過因特網提交應用被普遍采用。ASP模式作為全球信息技術最主要的趨勢之一,它通過因特網或專用網,以租用的方式,提供應用服務,它的應用對組織內部的信息資源管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ASP模式的內涵

許多學者在研究有關ASP的問題時,采用了美國ASP行業協會對ASP的定義,“ASP具有通過廣域網,從一個數據中心為多個實體管理和提交應用服務的能力。”然而,作為一種新興的IT外包模式,學者們對ASP定義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在筆者從ABI、EBSCOHost、ACM、IEEE、JSTOR、SAGE等文獻數據庫所收集到的94篇有關ASP研究的文獻中,發現有其他11種不同的定義。

通過分析上述定義所使用的關鍵詞(如表1所示),我們可以看出ASP模式所具有的內涵,同時我們也形成一個新的概括性、綜合性的ASP定義,即:ASP是通過因特網或其他網絡、以租用的方式、根據合同所確定服務級別,向客戶提供應用服務的第三方公司;ASP提供多種應用服務供客戶選擇,客戶依據使用量或訂閱情況付費,同時ASP集中管理并維護應用與數據,是客戶的單一聯系點,ASP與客戶之間形成一對多的關系。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各種服務提供者都適合ASP的一般性分類。包括,管理服務提供商、網絡服務提供商、存儲服務提供商等,只要他們都能夠通過網絡提交有價值的服務,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所提供的服務可能包括:網絡、系統基礎設施、開發環境、應用、內容、流程支持、流程處理、顧問服務等。許多評論者相信ISP、VAR(增值經銷商)和傳統的外包提供商將合并到ASP領域。然而,ASP模式是傳統IT外包在網絡時代的自然演化和創新的結果,有與傳統的IT外包模式所不同的特征。

ASP模式的主要特征

ASP與傳統外包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交付方式:ASP是通過因特網或其他網絡交付應用服務的,通常是“一對多”的方式;而傳統IT外包提供商直接將所開發的軟件交付給客戶的,以“一對一”的方式交付。

定價方式:ASP模式依使用為基礎進行定價,例如,按用戶數、交易量、收入比例分成、固定費用等方式進行收費;而對于傳統IT外包,客戶需要為所獲得應用軟件付費。

應用所有權:傳統IT外包的應用所有權歸客戶所有;對于ASP模式,應用由提供商提供,客戶以租用的方式取得應用服務,所有權歸提供商所有,或ASP提供商從軟件提供商那里獲得軟件使用權。另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客戶將自身擁有的應用軟件托管給ASP提供商,提供商提供相應的應用基礎設施和專業技術人員對此應用軟件進行維護。

應用與人員位置:ASP的應用服務與數據是通過一個中心位置進行管理的,不在客戶所在地點,提供商的專業人員一般也不在客戶所處的位置;傳統IT外包的應用安裝在客戶所處位置,提供商的專業人員有些是在客戶的位置,有些是集中在提供商的位置。

合同類型:傳統IT外包的合同是高度定制化的,而ASP的合同一般是詳細規定租用費用和最低服務保證的通用合同(針對ASP的大多數標準應用),但隨著對ASP應用的定制化要求的增長,ASP的合同也會有更多的定制化。

客戶基礎:傳統IT外包是在大型外包提供商與大型客戶公司之間逐案協商進行的,其主要客戶是大企業,而ASP市場的客戶主要是一些中小企業,但現在這種情況也逐漸融合,大企業也尋求使用ASP模式。

提供商特征:傳統IT外包的提供商主要是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的供應商;而ASP模式一開始的提供商主要是新投資成立的公司占主導地位,更多的是針對某一個縫隙市場,但原有IT市場上的大型提供商也正在進入ASP市場。

風險狀況:ASP通過因特網提交服務,增加了可用性和響應時間的不確定性,但有些方面的風險更小,例如,客戶減少IT投資風險。

組織際關系:傳統IT外包的組織間關系比較簡單,客戶與提供商是“一對一”的關系,ASP模式的組織際關系變得更為復雜,提供商為了其規模經濟性,對于同一個應用會盡可能向多個用戶提供服務,提供商與客戶的關系是“一對多”的關系,除此之外,提供商還需要與其價值鏈上其他方密切配合,才能向客戶提供有質量保證的應用服務。

然而,ASP模式與傳統IT外包模式的區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商務模式是會快速融合與分解的,傳統提供商(如SAP、EDS等)也提供ASP方案,以補充他們的產品,一些新興的ASP提供商也正在贏得一些大客戶。甚至以‘一對多’商務模式為特征的最初的ASP概念,也正在與‘一對一’的定制化方式融合,至少對ASP產品與服務的某些方面是這樣的。

ASP模式的發展前景及研究視角

近年來,ASP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許多專家認為它將給軟件行業與企業計算領域帶來重大改變。著名商業作家Carr(2005)在其載于《斯隆管理評論》上、題為“企業計算的終結”一文中宣稱:在對內部數據中心投入數百萬美元之后,公司可能很快發現已經是要開始關閉這些數據中心的時候了,IT正在從“公司擁有的一項資產“向”公司購買的一項服務”轉變。但是,未來ASP的發展仍取決于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一方面,網絡技術的發展,包括網絡成本的顯著降低、網絡帶寬供應的持續增長、以及網絡傳輸安全性的進步等,是ASP外包模式得以發展的技術條件;另一方面,企業需要對IT應用進行大量的投資,然而由于IT技術與商務環境的不確定性,這種投資具有很大的風險性,通過ASP模式實現IT技術的應用,能夠獲得成本收益、有效地降低IT投資風險,有利于平衡資金預算,這也是驅動ASP外包模式發展的重要經濟因素。

除此之外,IT已成為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應用新的IT技術維持競爭力,這是驅動其采用IT外包的戰略因素;同時,由于外包導致對提供商的依賴性,企業需要考慮與提供商的合作關系、彼此間的信任和協調,這是影響ASP采用的社會因素。因此,對ASP模式的研究需要綜合性觀點,總體來講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視角。

技術視角:目前的IT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能否滿足應用交付所必須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包括適應這種網絡化應用要求的體系結構等。

經濟視角:研究如何提供應用與服務,以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性、降低總體擁有成本。可以應用交易成本理論、成本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等方面的理論加以研究。

戰略視角:客戶如何通過ASP模式,獲得相應的IT資源,以建立并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包括ASP提供商如何彌補客戶的IT能力不足,滿足客戶需求等。可以應用資源基礎理論、知識基礎觀、資源依賴理論等加以研究。

社會視角:如何建立與協調客戶與提供商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是ASP外包模式成功的關鍵所在。互信是這種外包模式的重要特征,同時考慮依賴性、機會主義行為、合同等方面的問題。社會視角更多是一種關系的角度,涉及政治、合同以及社會交換理論。

從目前已發表的文獻來看,對ASP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SP采用影響與結果方面,而對ASP市場參與者之間組織際關系的建立、控制與協調方面的研究還缺乏,這是今后IT外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